|
《庄子》:不要总想着去教育别人,人间最大的智慧,是停止“为你好”的冲动
在生活中,我们总忍不住去纠正别人的错误,打着爱的幌子,去教育他人。
我们希望孩子少走弯路,希望亲友过得更好,希望纠正他们的错误,恨不得为他们扫清前路的一切障碍。
“我都是为你好。”
这句话藏着多少善意,就带着多少枷锁。
然而两千多年前,庄子就告诉我们:不教育、不干涉,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塑造他人,才是高级智慧。
01 别急着教育别人,先修好自己
《人间世》开篇,颜回兴气冲冲地告诉孔子,他要去卫国劝谏暴虐的国君。
他的理由很充分:“卫国君主年少气盛,滥用权力,百姓水深火热,我要去劝他,教化他。”
这不正是我们常有的心态吗?
看见别人走错了路,恨不得立刻冲上去把他拉回“正途”。
孔子一眼看穿其中的危险:
“你要去了,小命就没了。圣人先使自己成熟了,而后才去帮助别人,如果自己道德修养不够,怎么去纠正别人。”
蘧伯玉在劝诫颜阖时说得更形象::“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自己内在的修为不够,却强行要去改变他人,无异于螳臂当车。
那只举起臂膀想要阻挡车轮的螳螂,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写照?
当我们试图去教育一个不愿意被教育的人时,当我们能力不足以影响他人时,我们就是那只不自量力的螳螂。
有句话说:“先修己身,方能正人之过,修己方能安人。”
真正的改变,永远从自身开始。
家长希望孩子改变,首先要改变自己;我们希望影响他人,首先要修好自己。
当你足够强大、足够自洽时,你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02 多少“为你好”,最终成了“害死你”
蘧伯玉继续用养马人的故事警示我们:
“爱马的人,用精美的竹筐盛马粪,用珍贵的大蛤壳接马尿。对马这么好,可一旦有蚊虻叮咬马,那爱马的人若拍打不及时,马就会怒气冲天,咬断勒口,挣断辔头。”
这份"为你好"的爱,为何反而让马儿受惊?
因为养马人始终在用自己认为好的方式爱马,却从未真正了解马的需要。
这多么像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对孩子无条件地好,却养出了“熊孩子”。
《庄子·至乐》中“鲁侯养鸟”的故事更让人深思:
一只海鸟停在鲁国郊外,鲁侯用隆重的仪式把它迎进太庙,献上美酒,演奏音乐,备好牛、羊、猪作它的食物。
结果"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鲁侯是在“为鸟好吗”?当然是。
但他用的是自己的方式来养鸟,而不是用养鸟的方式来养鸟。
我们多少悲剧,都是现代版的“鲁侯养鸟”,用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却从未问过对方真正需要什么。
这样的“为你好”,终究成了“害死你”。
最好的教育,不是用自己“为你好”的方式为他好,而是走进对方的世界,了解他,尊重他。
03 最好的教育,影响而非说教
《德充符》中,常季问孔子:"王骀一个断了脚的人,为什么追随者那么多?"
孔子回答:"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人们不会在流动的水中照影,只会选择静止的水面。只有自己静止下来,才能让他人驻足。
这就是影响的奥秘: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说教,而是成为那面平静的湖水,让他人愿意在你面前停下脚步,看清自己的模样。
《论语》中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能什么都不做就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
舜并非什么也不做,而是通过自身的德行修养,其因其德行的完备,他的存在本身就像一座灯塔,自然感化了百姓,使天下归心。
最好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影响。
你不需要声嘶力竭地说教,只需要活出自己最好的状态。
当你成为一束光,他人自会循光而来。
人间最大的慈悲,不是急着把别人改造得更好,而是接纳每个人本来的样子。
当我们停止说"我为你好",开始说"我理解你";
当我们放下教育者的姿态,学会同行者的陪伴;
当我们不再试图照亮别人的路,而是先点亮自己的心,我们才真正懂得了庄子的人间智慧。
在这个充满评判与干涉的世界里,庄子的声音穿越千年,依然清澈:
请收回那只想要指点他人的手,先安顿好自己的人间世。
不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不干涉,是最深的懂得。
原创 寻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