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当你真正爱一个人的时候,一定会有这种感觉
《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佛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任何被概念化的东西,任何被“有所”界定的东西,都离它真正的本质越来越远。
爱,也是如此。
当你真正爱一个人的时候,你不会感觉得自己在“爱”。
就像阳光照耀大地,不会想着“我要温暖万物”。
真正的爱,是一种无我的状态。
爱一旦被贴上“爱”的标签,它就已经被“自我”所污染。
当你“觉得”自己在爱的时候,潜意识里你会开始计算:我付出了多少?他回报了多少?他有没有看到我的好?你会在心里设立一个清单,一个标准,一个衡量“爱”的尺子。你期待着对方的回报,期待着被肯定,期待着那种“我正在爱”的满足感。“我爱你”。这三个字,很多时候反而像是一个沉重的宣告,一个枷锁。
这就是问题所在。你不是在爱,你是在“投资”爱。也许一开始你可以沉浸在自我感动的付出中,可时间一长,一旦回报不如预期,痛苦就来了。你感到失望,感到被背叛,感到疲惫。
真正的爱,是“无所爱”。
它不是一种努力,不是一种行为,不是一种刻意的姿态。
当你真正沉浸在对一个人的全然接纳中时,你会忘记“我”和“他”的界限。你会忘记“付出”和“回报”的概念。你会忘记你正在“爱”这个事实。
你会只是“是”。
你会只是存在。
你的心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慈悲、关怀和理解,不求回报,不问缘由。它不是因为你刻意去“爱”了,而是因为障碍被移除了,爱本自具足的光芒得以显现。
它就像佛陀的“说法”,那不是一种刻意去“说”的行为,而是一种彻底的“无说”,从而揭示了所有语言背后的究竟真理。
听到这里,肯定会有人说:“这太难了!普通人根本难以实践的!”
当然难。我们从小被灌输的,就是“爱”是一种拥有,一种付出,一种责任,一种承诺。我们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非黑即白,非爱即恨,非有即无。所以当有人告诉你,真正的爱是“无我”的,是“无说”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怎么可能?!”
佛法从来就不是用来让你觉得“舒服”的。它不是让你用来逃避现实的麻醉剂,也不是让你找到一个可以轻易遵循的教条。《金刚经》就是一把刀,用来剖开你那些根深蒂固的执着,那些让你痛苦的幻觉。
当你说“难以实践”的时候,那恰恰说明了你的我执有多深。那个“我”抓得有多紧!那个想“实践”一个概念的“我”有多么强烈!
佛陀根本就不是让你去“实践”什么。
你不可能“实践”一个“无我之爱”。你无法“努力”去做到“无说”。如果你去“努力”了,去“实践”了,那么那个“努力”和“实践”本身,就已经是你执着于“我”的产物了。
佛陀的教法,它不是让你去“做”什么,而是让你去“看清”什么。
佛陀说:“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它在点破一个根本的事实:我们所执着的“众生”——那个爱着的人,那个被爱着的人,那个所谓的“我”和“你”——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实体。它们只是名相,是概念,是会因缘而聚散的幻影。
当你真正与另一个人连接时,那个“我”的概念会消失,那个“你”的概念也会模糊。爱不是两个独立实体之间的化学反应,而是两个实体消失后的那种无分别的合一。在那里,没有施与受,没有付出与获得,没有爱者与被爱者。只有当这些执着被放下,你才真正触碰到爱的本质。
所以,当你感到爱很辛苦的时候,当你觉得被爱折磨的时候,当你发现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而痛苦的时候——
就在那个当下,停下来。
不要再抱怨,不要再分析对方,不要再试图改变。仅仅是,看清楚:
是谁在痛苦?是那个执着于“我”的小我。
是谁在期待回报?是那个认为自己“拥有”了爱的“我”。
是什么让你觉得“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是你把“爱”概念化、实体化、变成一个可以被衡量和索取的东西。
这才是真正的“实践”——它不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而是一种内在的觉察。
当你每次感到痛苦、失望、占有欲、嫉妒的时候,你都把它当作一个机会,一个警钟。它在提醒你:你的“爱”出了问题,因为它掺杂了太多“自我”。
别再把你的痛苦归咎于“难以实践”了。你的痛苦,就是你“实践”不当的证据。你把爱变成了你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它本来的样子。
当然这不是让你去“修行”成一个不会说“我爱你”的人。它也不是让你去“努力”把所有的爱都变成无我的。它仅仅是让你在那些让你痛苦的瞬间,觉察到那个“我”在爱里的痕迹。
你能够在那一刻,看到你的自我在索取,在期待,在衡量吗?你能够看到那个“我爱你”的背后,可能藏着的是“我需要你”或者“你属于我”吗?
哪怕只有一秒钟的清醒,那一秒钟的洞见,就是你真正的“实践”。它会像一束光,穿透你对爱的幻觉。
我们不需要一下子就成为能够全然无为的圣者。这就像爬山,你也许能一眼望到山顶,但你不可能一跃而上山顶。我们从脚下开始,一步一步来。
不必追求“无我”,只需减少“自我”。
觉察你的“有所为”之爱: 下一次当你对伴侣、孩子、父母或朋友表达爱意时,或者当你为他们付出时,停顿一秒钟。问问自己:我这样做,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得到他们的肯定?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为了控制结果?还是,它只是一个纯粹的、不求回报的自然流露?
你可能会发现,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爱”都混杂着各种私心杂念。没关系,这是人之常情。关键是,你“看到”了它。这种看到,本身就是一种解脱的开始。当你看到那些杂质时,它们的力量就会减弱。
练习“无条件的给予”:尝试去做一些事情,纯粹是为了给予本身,不期待任何回报。这可以很简单,比如在公共场所帮人扶一下门,或者给一个陌生人一个真诚的微笑。当你在做这些时,努力去放下“我正在做好事”的念头,只是让那个行为自然发生。
在亲密关系中,这可能意味着,在某些时刻,你只是倾听,不急于给出建议;你只是陪伴,不急于解决问题;你只是接纳,不急于改变对方。放下你对“爱”的剧本,让对方只是存在。
这并不是要你否定你目前感受到的爱,也不是要你停止所有你认为的“爱”的行为。它只是邀请你,去审视你“爱”的意图,去觉察你“爱”的模式,去发现那些束缚你和束缚你所爱之人的概念和执着。
当你慢慢地放下这些束缚,你就会发现,那个更广阔、更自由、更纯粹的爱,它一直都在那里。它不曾离开。它不是你需要去“创造”的,而是你需要去“发现”的。爱不是你要努力去拥有的东西,而是你本来就具备的一种存在状态。
当你放下“我在爱”的执着,你会发现:
你不需要证明你爱谁;
你也不需要等待谁来爱你;
爱就在那里,像呼吸一样自然;
它是你的一部分,像光本就存在于太阳之中。
转自:此在之欢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