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心理投射法则:让你从另一个视角看见真实的自己,了解自我,成长自我。
心理投射
理解投射的定义
在心理学界流行着这样一段引人深思的话:
你眼中的你,不是你,
别人眼中的你,也不是你,
你眼中的别人,才是真正的你。
不知各位读者朋友怎么看待这段文字?是否也开始进入了深思模式?
为什么说“你眼中的别人才是真正的你”呢?其实这是一个关于心理投射原理的运用。心理学上认为,我们经常把自我压抑的情感、想法或特质投射到他人身上,在别人的身上看到这个被我们隐藏的部分,这就是心理投射现象。
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你所讨厌的世界,可能是你内心的镜子。
也有人调侃到:如果你觉得所有人都是混蛋,或许你该检查自己的眼镜了。
心理投射现象,让我们看不清真实的自己和他人,就好像每个人都戴着一层面具看对方,你看不清我,我也看不清你。只有当我们学会使用“投射”这个工具时,才能识别真实的自己和他人,更真实地看待这个世界。
五个投射法则
识别常见的心理投射
下面这五个心理投射法则,可以帮助你看到真实的自己,以及你所压抑的自我部分。
相似投射:看见共性背后的自己
我们常常会对与自己有相似特质、经历或价值观的人产生强烈反应。当看到他人展现出自己熟悉的优点时,可能会心生欣赏;而看到相似的缺点时,却容易感到厌恶。
比如,一个曾经因冲动犯错的人,看到他人冲动行事,会格外愤怒。这是因为在他人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不愿面对的那个部分。
通过相似投射,我们可以反思:这些对他人的情绪反应,真的是他吗?还是自己内心压抑的特质返照?当我们能够接纳他人的这些特质时,其实也是在接纳被压抑的自己。
作家黑塞说:你无法逃离自己,所以你总是在他人身上遇见自己。与他人和解,也是与自己和解!
互补投射:探寻缺失的自我拼图
互补投射指的是,我们会将自己缺失的特质投射到他人身上。
比如:一个性格内向、不善社交的人,可能会羡慕并过度关注那些社交场合中的活跃分子。这种羡慕背后,是对自己社交能力的极度渴望。
如果能够意识到这种投射,我们便能明确自己缺失的部分。不再只是羡慕他人,而是可以将这种渴望转化为行动的动力,去学习社交技巧,逐渐发展自己缺失的社交能力,填补自我拼图中缺失的部分,助力自我成长。
愿望投射:倾听内心真实的渴望
愿望投射是把自己内心的愿望、期待投射到外部世界。
比如,在工作中渴望升职却未能如愿的人,可能会幻想自己已经获得晋升,甚至在言行中不自觉表现出晋升后的状态。这种投射反映出了我们内心深处未被满足的需求。
还有父母对子女的愿望投射,曾经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和期待,投射到孩子身上,潜意识里希望孩子能够实现它,表现出对孩子的控制、严格要求,孩子没法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只能遵循父母的规划。
正视这种愿望投射,能让我们倾听内心真实的渴望。分析这些渴望,判断它们的合理性,若合理,则制定计划去实现;若不切实际,也能调整心态,重新定位目标,让内心更加平和。
情感投射:化解隐藏的情绪纠葛
我们会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如爱、恨、恐惧、焦虑等投射到他人身上。一个在童年缺乏关爱的人,在成年后可能会过度敏感,觉得周围人都对自己不够关心。
通过认识情感投射,我们可以挖掘到内心深处的情感创伤。认识到这些情感并非来自当下的真实情况,而是过去经验的遗留。当我们正视这些情感,找到根源并尝试疗愈时,就能化解隐藏的情绪纠葛,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人际关系。
情境投射:解读环境中的自我映射
情境投射是指我们会根据自身的心境,对所处情境赋予特定的意义。
比如,在心情低落的时候,看到阴雨天会觉得格外压抑,仿佛整个世界都在配合自己的悲伤;而心情愉悦时,同样的阴雨天可能会被视为浪漫的背景。《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就是一种情境投射,她把自己内心阴郁的心境投射到自然界中,通过葬花这一行为,来补偿内心那种楚楚可怜、弱小无助的情感。
分析情境投射,能帮助我们意识到心境对认知的影响。当我们处于消极情绪中,觉察到情境投射,就可以提醒自己客观地看待环境,避免被情绪过度左右,也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情绪状态和内心需求。
这五个心理投射法则,是我们探索内心世界的有力工具。通过它们,便能够深入挖掘被压抑的自我部分,接纳真实的自己,进而疗愈内心的创伤,让心灵重归完整与和谐。
自我觉察
实现对投射的觉察
投射心理是一种十分隐秘的心理现象,如果没有足够的觉察是很难被发现的,这里提供几个帮你实现自我觉察的方法。
1.记录触发点:写下那些令你强烈反感或过度理想化的人和事,分析它与自身经历的关联。问自己:为什么自己会如此反感?为什么会把它看得如此完美?
2.反向思考:遇到一些人和事时,站在另一方角度看待自己,“如果我是对方,会如何看待我的指责或赞美呢?”
3.接纳而非批判:承认投射是人类的心理本能,无需羞愧,只需要对此保持觉察,不要在心里对自己评判,让自己陷入内耗。
4.借助外界的反馈 :身边信任的人可能帮你发现自身盲点,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比如,有人对你说:”你总说别人固执,但你自己呢?“听到这样的话时,要及时反思自己。
写在最后: 识别心理投射 ,本质是将目光从他人转向自己的修行。它并非要求我们停止评判,而是学会在评判中照见自己的内心。
正如禅宗所言:”劈开木头,我在此处;搬开石块,你将找到我。”——真正的理解始于对自我的凝视。
以后当别人指责你的时候,不要再像以前一样,立刻去攻击或反击,你要开始反问自己,因为他们说的很可能是真的。如果不是真的,你又何必那么当真?
转自:觉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