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摘要】放纵或较真这两个极端,都很“要命”。要有适当的纪律,也要能具有适度的弹性和韧性。
本文摘自:摘自细雨著作Y3-1《已知的实相Ⅲ》第75节
赛斯原文 今天晚上,我们不情愿的预言家并没有太热情地迎接我。
首先,周一的课程击中了他的要害,可以这么说;撇开所有的玩笑不谈,那次课程确实让他消耗了不少精力,就是因为他想挡掉资料,尽管在多数情况下他没有阻挡。
第二天,他在画廊里首次尝试的善意,更把他累翻了,不过他很快就看出,我对整件事的判断是正确的。
我想建议他重新开始阅读这些课的内容。不必是法兰克·沃茨那部分的资料,而是在那之后的内容。当然,关于物质,还有很多东西要讲,以及相关的主题。
借由一个人的嘴巴,让他数落自己的不是,确实很有戏剧感。我们看到了那些被珍表达出来的赛斯话语,却不知道有多少斗智斗勇里被鲁柏吞没的言辞。角色我、小我对自己的“保护”,有时会消耗大量的自身能量。
就好像在日常家庭与工作中,我们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哪怕知道自己有些过分,也要坚持到底;而这坚持往往会很伤人伤己,甚至导致让自己懊悔终生、甚至几辈子的“如果”。
回想起来,多大点事啊,真心不至于的。可是当时就是下不来这个台阶。自嘲一下其实就过去了,可是就是没有那先退一步做天使的内在智慧与觉知。较劲、拧巴、坚持,不舒服也不放手,为了彰显自己不是好欺负的,结果就是用别人的错误与不成熟来惩罚自己,让自己落一身病态。
多年后回想起来才发现,当年这样的较劲其实是自己太幼稚、太当真了。何必、何苦呢?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其实不然。
扩展阅读
一切美好的事情都起源于自然而然,而你要做的只是去接纳它们本真的样子,包括自己本真的样子,不强求与较劲地活着,自然地舒展开自己,也柔软地对待他人。呈现出从容的自我内在魅力,就会有与其频率状态相匹配的关系呈现并展开。
不要去限定互动的角色的年龄、性别、身份,或用着怎样的皮囊,也不用在意得失间的权衡;去用心感受,感受能量在意识体间的流通与心灵交互时的共鸣,那才是你渴望体验的幸福与灵魂期许的快乐。
能量最大的消费地就是较真的地方,在持续的拉扯里打磨着生命。静下来,观,直到知道所遭遇的事情到底孕育着什么样的启迪。
若明白了,爬起来请继续前进;若没能明白就匆忙爬起来了,那同一个坑会跌倒两次;摔得更疼,直到爬不起来了,开始想了,才算完。
在我们大多数人对疾病的认知中我们往往是一个无辜的被害者:被无常所算计,很倒霉地遭遇到了疾病的袭击。但在现实的临床工作中,这类近乎无辜的受害者可说是少之又少。
不管是物理身体上的问题,还是生化层面或精神层面的问题,都可以在仔细梳理后发现患者自身存在着的“坏习惯”。在医学界中有句名言:一个人如果没活拧巴,身体很少会出问题。这类心理的拧巴,往往无非两大类:一种是太在意,什么事都喜欢较真,这样难免就会经常闹不痛快,不是对他人发脾气就是自己生闷气;另一种则是对自己太不在意,怎么“作”怎么过,结果当然没什么好结果了。
放纵或较真这两个极端,都很“要命”。要有适当的纪律,也要能具有适度的弹性和韧性。
生命中消耗能量最大的地方,就是较真的地方,在持续的拉扯里,打磨消耗着生命能。
高超的工匠可以在反复的打磨中成就旷世传奇,也有可能把铁杵磨成铁屑,最后两手空空。两者间的差距就是对度的把控。古人曰“善”指的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
一个人若能静下来,去观,了知所遭遇的事中蕴含的“理”,明白了孕藏着怎样的启迪,然后前进的道路就会坚实。若没搞明白事理,在情绪中就匆忙爬起来,同一个坑会摔两次。摔到疼了,爬不起来了,开始想了才算完。
其实疾病分两大类:外感和内邪。老话说,家无内鬼,不引外贼。你不但把自己外在的铠甲搞得千疮百孔,还把内在的器官与组织逐一破坏。
中医有言:人要是不把自己活拧巴了,身子上没这许多的毛病。是的,医生可以治病,但很少能够治疗你的认知视角与心智成熟度。每天跟自己较劲儿、与别人较真儿,黑白分明地活在某一个自己信念的是非标准里时,压根儿没有可能称心如意。不如意时就会争取--抗争的争,取得的取。想要通过自己的力量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自己斗,结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大获全胜,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可是日子千万,世人万千,这样的斗争没头儿啊。就算次次都胜利,你有多少“八百”够往里赔的呢?
转自:细雨资料专题节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