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6|回复: 0

讨好型人格”的真相:不是善良,是恐惧

[复制链接]

4378

主题

3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648
发表于 2025-4-23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阿兰·德波顿谈“讨好型人格”的真相:不是善良,是恐惧

最近,知名科技博主何同学发了一条微博:“拒绝网约车司机要好评,为了不做讨好型人格。”一石激起千层浪。

今天不讨论公众人物是否该这样表达,我们更好奇的是,它击中了一个我们内心的问题:我总是害怕说“不”,我是“讨好型人格”吗?

这篇文章借助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阿兰·德波顿的思想,揭开讨好型人格背后的真相,以及:如何一步步找回你内心那个“想说实话却不敢开口”的自己。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1969年12月20日-,英国)当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著作探讨了各种当代主题,强调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联,代表作《哲学的慰藉》《旅行的艺术》《工作的欢愉与悲伤》等。他的企业“人生学校The shool of life”全球3.5亿粉丝受益

01 讨好型人格的真相:
你不是“太好”,你是在自保

你是否总是在社交中不自觉地迎合别人、小心翼翼,只为了让别人满意,哪怕代价是忽略自己?

这不是个性温和,也不是高情商。它可能,是一种深层的心理创伤。

在最近的播客中,阿兰·德波顿指出:讨好型人格本质上,是一种为生存而发展出的应对策略。

对许多孩子来说,当他们成长在情绪不稳定或缺乏情感回应的家庭环境中,为了避免冲突、争取关注,他们会下意识地训练自己成为“好孩子”、“懂事的人”——这是一种聪明的自我保护,而非软弱。

但当这种模式延续到成年,它就变成了一种负担:
  • 害怕说“不”;
  • 担心自己的情绪会给别人添麻烦;
  • 无法区分“我想做”和“我应该做”;
  • 在关系里总是扮演“照顾者”,却难以获得真正的理解。


有时人们会质疑:讨好别人,不也是一种利己主义吗?

德波顿对此并不否认。他指出,讨好型人格与利己主义其实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源于“自我保护”。
  • 讨好,是一种“委屈自己、换取安全”的利己方式;
  • 利己主义,则是“直接满足自我、忽略他人”的模式。

换句话说,一个人不断取悦他人,不是因为真的想做一个“善良的利他者”,而是出于一种深层的恐惧:“如果我不讨好,我就会被抛弃。”

德波顿会说:“这些不是高尚或自私的问题,而是童年创伤遗留的生存策略。”

02 我们的“内心声音”,其实是“外部声音的回声”

“我是不是不够好?”“我这样说,会不会让人讨厌?”
你熟悉这些内心声音吗?
德波顿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观点:

“我们所谓的‘内心声音’,其实最初都来自外部。”

我们学习语言的过程其实就像情感的内化:小时候,大人如何与我们说话、如何回应我们的需求,都会成为我们后来“与自己说话”的方式。

比如:
  • “你怎么又哭?”变成“我不该有情绪”;
  • “你怎么不像你哥哥那样优秀?”变成“我永远不够好”。


这些声音慢慢变成我们内心的“默认设置”,在我们想表达真实感受、拒绝别人,或只是想休息一下的时候,它们就会跳出来,让我们感到羞耻、自责、愧疚。

德波顿说,这些并非“你真实的想法”,而是某种文化或家庭系统遗留的自动语句。

要做的,不是消灭这些声音,而是学会识别它们,问一句:这真的是我心里想的吗?还是小时候某个熟悉的声音再次复读?

03 改变自我,不是修Bug,而是学习一门新语言

“我知道我有讨好型人格,可我还是控制不住。”

这句话很常见,但德波顿在谈到“情绪改变”时,给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比喻:

“改变情绪模式的难度,就像一个成年人想重新学一门语言。”

你不会因为看了三本英语教材就立刻说得流利,情绪也是一样。

我们对人际关系、表达、亲密、冲突的反应,是从小反复练习、日积月累形成的“母语”。你用这门情绪语言活了几十年,现在想说出“我不想去”而不是“随便”,本质上是在学一种新的表达体系。

这时候,耐心和谅解,是成长的关键。

德波顿强调:人们之所以改变困难,不是因为意志薄弱,而是低估了“原始语言”在我们心里的根深蒂固。
就像你第一次说“我有点不同意你的看法”,心跳加快、浑身紧张,不是因为你做错了,而是你正在打破旧有系统。

他提醒我们:不要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苛责一个刚开始学习情绪表达的“情绪小学生”。

04 成熟,不是完美无缺,而是学会“编辑自己”

“做自己”听起来很酷,但德波顿说:

“成熟的人,并不是完全拒绝社会影响,而是学会辨别:哪些来自自己的选择,哪些只是被动接受。”

我们从小就被无数“看不见的手”塑造:家庭教育、社会价值观、文化信仰……
这些成就了今天的我们,但其中很多“信念”和“反应”并不是我们有意识地选择的。

德波顿提出一个关键词:“自我编辑”(self-authorship)。

成熟的过程,就是把你的人格像一篇稿子一样,慢慢进行修订:
  • 哪些情绪来自真实自我,哪些是旧经验的遗留反应?
  • 哪些反应是保护机制,哪些已经过时?
  • 哪些“责任”其实从来不属于你?


他还补充了一句极有力量的话:

“真正的智慧,是能对自己的荒谬一笑置之。”

不是假装一切都没发生,而是能带着幽默感和清醒,去面对那些“不完美的部分”,不躲避,不夸大,也不急着消灭。

成熟,不是变得无懈可击,而是可以轻声告诉别人:“我可能会情绪化、可能会说错话,但我会努力和你一起面对。”

最后

这是一篇关于“讨好”的文章,但也是一封写给成长中每一个人的信。

阿兰·德波顿没有教你“快速变强”,他用一种温柔而坦诚的方式告诉你:

“如果你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可能不是你真的不好,而是你一直生活在一个让你必须‘很好’的系统里。”
“如果你总在关系里迷失,可能不是你没有界限,而是你从未被允许拥有‘边界’”。

我们不需要“摆脱”讨好型人格,我们需要的是看见、理解、练习一种新的方式去活。

转自:阿兰 德波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觉醒家园

GMT+8, 2025-4-23 16:57 , Processed in 0.28291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