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意识的重要性。虽然内容有点难理解,但请大家耐心听我说。就像老子说的那句话,“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世间万物啊,都是从“有”里生出来的,而这个“有”,又是从“无”中生出来的。咱们可以这么想,最开始,就是那么一种对存在的无条件的感知,就像一片空白的画布。
但是呢,当这份感知开始想象自己是什么的时候,它就被自己的想象框住了,就像在那片画布上画上了第一笔。这一笔,就让那份原本无边无际的感知,变成了它心里想的那个样子,对存在的无条件意识变成了它想象自己“所是”的东西,创造也就这么开始了。
我们先来看内维尔的原文:
首先构思,然后成为构想。
我是永恒的“无”,在无形的自我中包含着成为万物的能力。
我住在对自己的每个概念(信念)里;我总是寻求超越对我自己的所有概念(信念)。 --内维尔
大东:这是什么意思,感觉很难理解。
多多:他其实表达了一个意思,你的意识(觉知)就是创造者,一切都是你的意识的投射,你的世界中的每个细节都是你意识的结晶,没有意识,就没有生命。
我们继续来看原文:
你的意识是主人,你就像一位魔术师,能够召唤你意识中存在的事物。那些现在看不见的东西,一旦你开始意识到它们,它们就会显现出来。没有人能把你提升到你期望的高度,那种提升的力量来自于你内心;它源自你的意识。 --内维尔
我们的生命状态是由我们的意识状态所决定的,我们总是把自己意识到的事物吸收进自己的生活中。换句话说,我们的意识状态塑造着我们的生命体验。
我们,作为“无形的意识”,比我们构想的一切概念和事物更重要,当我们停止对自己的任何想法和概念时,意识仍然永远存在。
大东:有句话说,“我思故我在”:只要我们在思考,就能证明我们的存在。但是根据内维尔的意思,就算我们停止思考,我们,作为无形的意识,依然存在着,这个观点真的让我很震撼,因为它打破了我对存在的传统理解。
多多:是的,思考只是我们意识(觉知)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并不是证明我们存在的唯一方式。即使我们的大脑不再运转,我们的意识,那无形而深邃的存在,依然会在某个层面上延续着。
打个简单的比方,‘无形的意识’就像一个“想法家”(构思者),在“想法家”开始想任何念头之前,他就已经存在了。并且,就算他不想任何念头了,或者把这些念头都忘光了,“想法家”还是存在着。
我们继续来看原文:
‘构思者’和他的想法是一体的,但是‘构思者’比他的想法更重要。他存在于任何关于‘自我定义’之前,是‘起源’也是‘归宿’,正如那句“我乃万物之始,亦为其终”, 这意味着,所有关于“我是”的认知或观念,皆在我心中开始和结束。然而,我,作为那‘无形的意识’,却是永恒不灭的。 --内维尔
在你形成信念之前,你无法获得外部的实相。
大东:那如果我不太满意自己现在的生活,无趣又无聊,如何改变?
多多:你不能依赖外界的事物来寻找快乐,以便成为一个快乐的人。相反,你需要转变自己的意识,成为你内心渴望成为的那种人。当你这样做时,宇宙就会自然而然地为你提供一切美好的事物,以成全你的“所是”。
正如内维尔所说,你的意识是创造的源头,除非你先在你的意识中构建完成,否则你的寻求也是白费力气。一切都是“始于意识并终于意识”。
事实上,你是你所有能意识到的一切事物的主人。无论你意识到自己是什么,你都可以毫不费力地表达出来,意识会自动表达它自己。
大东:意识会自动表达它自己,这句话如何理解?
多多:打个比方,意识到没有乐趣的人,会看到一切事物都了无生趣,即使置身于欢声笑语之中,也难以感受到快乐的氛围。正如内维尔所说,“意识到贫困的人,无需他人指出,其自身便会流露出贫困之态。同样,一个意识到自己生病的人,即便被置于世界上最无菌、最封闭的环境里,他的病态依然会显露无遗。”你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创造了你的实相。在你里面的意识比在世上的大得多。你要相信这一点。 目前看不见的事物,只要你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它们就会对你变得可见。因此,在意识中宣称你就是你想成为的人,最终你将会成为那个你想成为的人。
我们来看Bashar的教导:
在你形成信念之前,你无法获得外部的实相。你所获得的现实只能是你信念所认为最有可能出现的那一种。只有当你完全投入地相信:
这就是我存在的全部! 这就是我所喜爱的状态!
当你在内心深处产生了那种感觉、那份渴望以及那股能量时,你的外部现实便不得不反映你的内在感受和意识。
你必须停止在外面寻找那些能让你成为‘理想自己’的事物。你只需要去“成为它们”——因为你自己就是那个你所想象成为的意念。你要像自己已经实现了你的愿望那样去行动,那么你最终就会成为那个你想要成为的人。 ----Bashar
简而言之,改变你对自己的信念,在没有任何人的帮助下,你的世界会自然而然地顺应你的新意识而转变。
小红:我懂你的意思,但我觉得,改变信念这种事情,对我来说好像比登天还难。生活不就是一地鸡毛吗?我感觉美好似乎总是离我很远。
多多:你瞧瞧这四周,啥都在变,不是吗?就像天边的云朵,一会儿一个样;咱们心里头的信念和想法,其实也一样,总在悄悄地变化着。
小红:确实是的,想想二十年前的自己,那时候多青涩啊,好多事儿想都不敢想。那时候觉得出国旅游是天方夜谭,大城市的高楼大厦也只能在电视里看看。
多多:现在的你,是不是觉得那些曾经的“不敢想”,其实也没那么遥不可及了?所以,人一直都在改变,只是我们自己没有觉察而已,想一想,二十年前的你和现在的你已经是截然不同的人了,拥有不同的振频。
别害怕改变,相信高我会带领你活出丰盛,当你每一次回过头去看,就会发现,哦,原来我已经走了这么远,活出了自己曾经不敢想象的模样。
改变你对自己的看法, 你会自动改变你所生活的世界。
宇宙包含所有可能的实相,不同的实相对应不同的频率,就像是在播放不同的电台节目,每个节目都有自己的独特频率。我们每个人呢,就像是拿着收音机的听众,不光能接收,还能选台,想听哪个就听哪个,这就是我们的自由意志和选择权。我们能够在自己喜好的频率上自由运作。这些频率,实际上是由我们内心深处最为坚信的信念所决定的,丰盛的信念对应丰盛的频道,匮乏的信念对应匮乏的频道。
一旦你的频率与某个电台对准,并稳定地停留在这个频道上,你就只会接收到属于那个电台的信息或事件。除了你所对准的那个频率的电台外,其他的内容你将无法接收到。但前提是,你必须先做出选择,决定调整到哪个频率。不然,你便只能收听到自己不喜好的节目了。你只有改变频道,节目才会随着改变。
如果你心里满是积极、喜乐的信念,那么你的生活就像是收听着一个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的电台,每天都能接收到鼓舞人心、让人感到幸福的信息。
我们来看一段原文:
你,作为一个人,是由你的意识塑造的;当你的意识改变了自身的信念时,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而是一个崭新的自我。
无论你相信自己是哪一种振频,那就是你的生命。只有对那一振频的生命有所帮助的事情,才会成为你的经验。这只是一种物理学。任何不属于你的振频的事情,都无法成为你实相中的经验。 ---Bashar
小红:那我具体该怎么做呢?我真的很想体验那种更美好、更充实的生活。
多多:首先,你要学会停止对自己的批判和贬损。你知道吗?你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得多,你的意识蕴藏着无限的潜力和力量。试着去想象那个你想要成为的自己——那个喜乐,积极、丰盛的自己。不要吝啬对自己的赞美,每天清晨醒来,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我就是那个人,我正在过着我想要的生活。”
改变你对自己的看法,你就会自动改变你所生活的世界。不要试图改变其他人;他们其实是镜子,映照出你内心对自己的看法。重新定义你自己,他们便会依照你新的自我形象来与你互动。
记住,你的意识是你人生的导演,也是主演。通过改写自我定义,你就能导演出一场美好的人生剧目,而其他人,不过是按照你内心的剧本,与你共同演绎这一场戏。
小红:谢谢你。我觉得,好像有一束光穿透了我心中的黑暗,让我看到了更好的自己。
多多:是的,请记住,任何不属于你的波动(振频)的事情,都无法成为你实相中的经验。所以,专注于那些积极的、美好的想法,让它们成为你生活的主旋律。
另外,不用过度关注问题,因为给予问题关注就相当于赋予了它生命力。相反,你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你真正喜好的事物上。
你不能与你的问题作斗争;你的问题只有在你意识到它之后才会继续存在。把你的注意力从你的问题和你无法实现理想的众多原因上转移开。把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你想要的事情上。 --内维尔
现在“即是”,不需要中间步骤
多多:不是你要努力,去做(do)什么,才能成为“是”(理想的自己),
意识的创造法则截然相反,现在的你“已经是”(理想的自己),你的本质和存在状态决定了你所经历的一切。
正如Bashar所说,因与果是一体的,当你成为那个“果”,宇宙就会自然而然地为你提供相匹配的“因”,以成全你的“果”。
我们常常把希望寄托在将来的某一天,觉得自己有了某种能力才能怎样怎样。“我现在不是,但我以后可能会是。”
但其实,很多人都没明白,意识才是推动一切的根本,他们却总想着去追求那些尚未意识到自己已拥有的事物。这种做法,到头来只会失败;真正重要的是你现在的意识。
如果你强烈渴望获得某个事物,但是你认为你未来有了能力才能拥有它,那往往意味着:它不是你的一部分,它不在你的里面,它不是你“所是的。”,你永远不会体验到“非你所是”的任何现实,bashar说,如果你渴望的事物不在你的里面,你就不会经历它。
宇宙的法则是,如果你成为你渴望事物的‘本质’,与它合而为一,它们自然会在你的生命中显现。简而言之,如果你想要丰盛,你就要成为丰盛,如果你渴望爱,你就要成为爱。
我们来看一段原文: 你愿意坚信的事物,对你而言,便存在着实现的可能性。你的“信心门槛”究竟位于何处?只要这个“信心门槛”稳稳地扎根于你的内心,你就能体验到你所渴望的生活。如果它仍然在外面,或是在未来的某个地方,即便它离你很近,如果它不在你的里面,你就不会经历它。此刻,你正是在探寻那个“信心门槛”的所在。 ----Bashar
换句话说,别总想着以后怎么样怎么样,现在,此刻,你就是主角,你的意识已经决定了一切。重要的是,对当下的承认,而不是对未来的期待,与其说“你将会完成”,不如把它看作“你的意识现在已经完成了”(注:你已是,而非你将可能是,凡是你所意识到的,已经在内心完成了)。
“你的意识”是一切的实质和充实,有意识地宣称自己现在就是你希望成为的那个人,你即是那个人。
我们来继续看原文: 你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当作已经是你想要成为的那个人(理想的自己),并按照那个人一样地去行动。这样,你的生活就会充满与你所期望成为的那种人相匹配的事情。你生活中的事件,都是你内心决定成为何种人的直接反映。因此,当你发现自己正在经历一些不再喜欢的事情时,不妨试着去理解这一点,允许自己去想象一个不同的存在状态,也就是成为另一个自己。你需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带着这份确信去行动,相信只要能够想象出另一种样子,你就是真实的成为他。 ---Bashar
每次你改变一点, 你的整个世界都跟着变了。
Amanda:我试着去改变自己的信念,可为啥我的生活看起来还是老样子呢?
多多:Bashar说,每一个改变实际上都是立即的并且是完全的。 但有时候,我们自己会制造一种错觉,觉得变化很小很慢。不要被你的感官所欺骗,其实,每次你改变一点,你的整个世界都跟着变了。只是这些变化太细微,看起来跟没变差不多,你就觉得啥也没发生。但实际上,整个宇宙都因为你的一点改变而发生了很大变化!
所以啊,如果你开始换一种方式来看自己,试着改变自己,那么每当你改变任何一点,你就已经是一个全新的你了。
Amanda: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多多:你听说过蝴蝶效应吗?
Amanda:没有,你说来听一听。
多多:在遥远的南美洲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轻轻扇动翅膀,两周后,竟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引发了一场龙卷风。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又会引起四周空气产生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巨大的龙卷风。
Amanda:哇,这听起来好不可思议啊!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能引起这么大的变化?
多多:没错,这就是蝴蝶效应。其实,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改变,无论多么微小,都可能像那只蝴蝶一样,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Amanda:那这么说,我每次尝试改变一点,其实都是在影响整个宇宙了?
多多:是的,改变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改变并不一定要是轰轰烈烈的,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改变就足以让你的整个实相变得不同。
Amanda:那我应该怎么开始呢?
多多:就从你现在能做的最小的事情开始。比如,你可以尝试每天对自己微笑,或者准备一种新的意识状态,声称你现在就是你想要成为的人,你就会体验到那个现实,正如内维尔所说,“意识到存在或拥有任何东西就是成为或拥有你所意识到的东西”。 一切始于意识,亦终于意识。
正如那句深刻的洞见所言:“唯有相信,方能看见;而非看见,才去相信。”要看到那些事物的唯一办法,是首先在心中树立起能够看见它们的信念。随后,你的外在物质世界会自然而然地反映出这一信念,以种种象征的形式在你的现实体验中展现出来。于是,你将在你的实相中亲自见证这一信念的显现。
Amanda:具体如何实践呢?能举例说明吗?
多多:比如你坚定地相信“我是被宇宙宠爱的”,你活在“我是被爱的”这个信念中,想象自己被爱的那种美好的感觉,活在那种感觉中,这种感觉变得越来越真实,你会觉得干啥都有劲儿,碰到难题也不怂,你就会经历奇妙,好像整个世界都开始配合你演这场“我是被爱的”的戏剧。你的朋友也很默契,大家聚在一起乐呵呵的,你的生活也过得很有滋味,你还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容易满足,更懂得感激。哪怕是小小的事情,比如吃到一顿好吃的,或是听到一句暖心的话,都能让你心里暖洋洋的。这就是信念的力量。当你真的活成了那个自己相信的人,你会感觉周围充满了美好的事情。
Bashar说,生活基本上是中性的,它没有自有的意义。你们被造的目的就是去赋予生活的意义,你所得到的效果就来自于你给予它的意义。 没有你的任何意义的输入,它一直都不会有意义。它只是保持着中立的状态,
如果你对着生活唉声叹气,愁眉不展,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也会映照出你的悲伤和恐惧。但你要明白,你不能伸手进镜子里去改变那些影像。然而,当你试着微笑,哪怕只是无缘无故地开心起来,镜子里的影像也会随着你的笑容而绽放。它没有自己的主意,只是忠实地反映着你的状态。
想象塑造现实
想象创造现实。一个意识到自己在想象什么的人,知道自己在创造什么;他愈发意识到,生活的戏剧性源自于想象层面,而非物质层面。在改变自己的想象之前,若企图改变外部环境,无异于与事物的根本规律作斗争。 ---内维尔
铭子:这几天看了内维尔写的关于想象力的文章,我一直好奇,想象力真的能创造现实吗?你能给我具体说一说吗?
多多:当然可以,想象一下,你手里正拿着一朵玫瑰。现在,闻一闻它。
铭子:但是,这里并没有玫瑰啊。
多多:是的,这里没有玫瑰,但通过想象,你能看到它并闻到它的香味。
铭子:嗯,我好像真的闻到了玫瑰的香味。
多多:这就对了。你通过精神上的感觉,也就是你的想象,赋予了这朵虚拟的玫瑰感官上的生动性。这就是我所说的精神感觉。
人生戏剧就起源于人们的想象的结晶化。正如内维尔所说,“很多人想象自己活在悲伤当中,认定自己是因悲伤而诞生的,他认为自己需要劳苦,靠额头上的辛勤汗水来救赎自己。只要人们依然坚信这种关于悲伤的说法,他们就会在一个充满悲伤与混乱的世界中不断走下去,因为这个世界的每个细节都是人们意识的结晶。 ”
我们的想象塑造我们的现实,这也是为什么积极的心态和正面的想象如此重要。
铭子:我有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你说,当我在心里想象自己成为某种存在时,是不是就意味着我真的能变成那样?但每次我想象完后,都会开始怀疑自己,想着“我现在该怎么做,才能真正成为那样的人呢?”
多多:你认为你要先具备什么能力或资格,或要先做什么,才有可能成为你想象的那个人,是吗?
铭子:是的,我不太自信。
多多:首先,你能够想象那个人(那个理想的自己),就意味着你已经处于那个频率了,否则你不会想要成为那个人,你无法想象“非你所是”频率的事物,你明白了吗?
铭子:有点明白了,但是还是不太明白。
多多:让我再解释一下。想象力,其实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当你心中想象出那个“理想自己”时,你其实已经在心灵层面上,与那个版本的你产生了链接。
铭子:嗯,你这么说,我好像确实有点感觉。每次我想象自己变得快乐、丰盛时,心里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和期待。
多多:对,那就是因为你已经触碰到了那个频率,感受到了那份能量。但是,为什么你会怀疑呢?是因为你觉得,要达到那个境界,还需要跨越无数的障碍,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是吗?
铭子:是的,我就是担心自己做不到。
多多:铭子,你要明白,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量的释放。它不需要你先具备什么条件,也不需要你先拥有什么资格。当你开始想象时,你就已经在那个状态(频率)上了。
我们来看一段原文:
当你能够在心中想象成为某种存在,在那个想象的瞬间,你就已经化身为那个人。然而,如果你质疑这种想象的真实性,并问:“我已经想象过自己想要成为什么,现在我该如何去做,才能真正成为那样?”这时,你实际上是在为自己设置了实现的中间步骤。你能想象那个人,就意味着你已经具备了成为那个人的潜质——因为你无法想象出自己不属于的东西。 ---Bashar
铭子:那么,我应该怎么做呢?
多多:聚焦在喜悦的面向,按照“理想自己”的状态生活,想象自己已经是那个人,并不只是脑海中的一场空想,而是要让你的心灵、你的情感、你的思维都沉浸在那个状态里。想象愿望已经实现的状态下去行动,想象你正在做那些你渴望做的事情,让这份想象变得生动而真实,仿佛你真的已经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当你处于那个频率,与那个频率匹配的一切美好事物就会流向你。如果你觉得日子很无聊,那么就想象自己过得既充实又愉快。
铭子:除了想象之外,我还需要做些什么呢?
多多:你只需要按照你想象的状态去生活,去行动,想象结合实践,就这么简单。
铭子:好的,谢谢。
摘自《闲聊悟语》 整理:木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