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才明白:当有人对我说刻薄的话,我意识到这是他们内心的痛苦。 我不再轻易受伤,而是用同理心回应,这让我更轻松
马歇尔·卢森堡曾说:"每一句批评都是一个悲惨的需求表达。"
当别人对我说刻薄的话时,我不必再轻易受伤。
因为那其实是他们内心痛苦的呐喊。
01 刺耳的话语背后 是内心深处的呼唤
记得有一次,我和多年未见的朋友相约吃饭。
刚坐下不久,ta就开始数落我:"你怎么还是这么胖啊?都这么大年纪了也不注意身材,活得真没劲。"
听到这番话,我心里顿时不是滋味。
原本期待的重逢变成了尴尬的场面,我甚至想立刻离开。
但就在这时,我突然想起了《非暴力沟通》中的一段话:
"当我们听到令人不快的言语时,我们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责备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我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情绪,试着去理解ta的内心。
"听你这么说,我感觉你很关心我的健康。是不是最近你也在为自己的身材烦恼?"我轻声问道。
ta愣了一下,随即眼眶微微泛红:"是啊,我最近工作压力很大,经常熬夜加班,身材走样了不少。看到你,我就想起了自己,有些焦虑。"
原来,ta的刻薄言语,不过是ta内心焦虑的投射。
ta并非有意伤害我,而是在用这种方式表达ta对自己的不满。
正如书中所说:"人们之所以说些伤人的话,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02 换位思考 用同理心化解误会
工作中,我也常常遇到令人不快的场景。
有一次,我刚完成一个项目汇报,主管却当众说:"你这个方案太幼稚了,完全没考虑实际情况,重新做!"
一瞬间,我感到既愤怒又委屈。
但我想起了《非暴力沟通》中的教导:"当我们听到批评指责时,不妨试着去理解对方未被满足的需求。"
于是,我深呼吸平复情绪,然后对主管说:"我听出您对这个方案不太满意。能否请您具体指出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我很想了解您的想法。"
主管愣了一下,随即缓和了语气:"其实我是担心这个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我们一起讨论下如何优化吧。"
原来,主管并非否定我的努力,而是出于对项目的负责。
他粗暴的言辞,其实是急切想要看到更好方案的表现。
正如书中所言:"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所能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当我们学会用同理心去理解他人时,误会自然就会消除。
03 聆听内心 表达真实需求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用否定和指责来表达需求。
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会说:"你怎么这么笨?别人家孩子都考得那么好!"
其实,父母真正想表达的或许是:"我很担心你的未来,希望你能有更好的发展。"
又或者,夫妻吵架时,一方会说:"你总是这样不负责任!"
但他们真正想说的可能是:"我希望得到你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真诚地表达自己,同时以同理心倾听他人,这是沟通的艺术。"
当我们学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用指责的方式时,关系会变得更加和谐。
就像书中所说:"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彼此的需要上时,我们就会看到合作的可能性。"
04 接纳自己 方能理解他人
在学习非暴力沟通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要理解他人,首先要学会接纳自己。
当我们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心存愧疚时,往往也会对他人苛刻。
有一次,我因为工作失误而自责不已。
恰好这时,同事犯了一个小错误,我立即严厉地批评了他。
事后回想,我意识到自己的反应过度了。
我对同事的苛刻,其实是对自己的严苛在作祟。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深有感触:"自我接纳是非暴力沟通的基础。只有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们才能真正接纳他人的不完美。"
从那以后,我开始学着对自己和他人都保持宽容的态度。
当我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时,也就能够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人的缺点。
正如书中所言:"当我们停止评判自己时,我们就会发现,生活变得轻松多了。"
05 持续练习 让沟通更加温和
非暴力沟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练习。
我开始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情绪和言行。
当我感到愤怒或沮丧时,我会问自己:我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我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它?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变得更加善于倾听,更能体谅他人。
即使面对批评,我也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试图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
《非暴力沟通》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链接。当我们与他人、与自己真诚地链接时,自然而然地,我们的沟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
这种改变不仅让我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也让我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平和。
06 写在最后
重读《非暴力沟通》,让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当有人对我说刻薄的话时,那往往是他们内心痛苦的呐喊。
我不再轻易受伤,而是学会用同理心去回应。
这不仅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也让我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正如马歇尔·卢森堡所说:"当我们放下评判,敞开心扉聆听彼此的需求时,我们就能找到一种使每个人生命更加美好的方式。"
转自:非暴力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