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5|回复: 0

无论在哪上班,都要远离“黑洞人”

[复制链接]

3753

主题

3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353
发表于 2024-9-3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论在哪上班,都要远离“黑洞人”

尽早筛选,光速远离。

《圈层突围》里提出过一个“黑洞人”的概念。

意思是,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这样一批人,他们情绪消极、遇事没有担当。

如同黑洞一样将周围人吞噬于泥淖之中,强迫你接受他、认可他的想法和情绪,直到榨干你最后一滴正能量。

在工作中,遇到这样的“黑洞人”,一定要屏蔽、远离。

01
反馈黑洞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同事。

在群里通知一个消息,即便是@到了他本人,他看到也不回复,让你在手机那头干着急;

你和他合作完成一项工作,他不汇报进度,导致其他环节也无法推动,项目陷入停滞;

你交代一件事情,他答应下来后,到了截止时间才告诉你中途出了某个岔子,让你抓狂。

这就是罗振宇口中,职场中最没有前途的一种人——反馈黑洞。

上级给他的任务,同事给他的需求,客户给他的意见,总是得不到即时反馈,就好像所有的信息都被黑洞吞噬,完全没有回音。

做事有头没尾,看似是工作习惯的问题,其实是缺乏同理心和不靠谱的表现。

我之前在纸媒工作的时候,每个月都会向专栏作者催收最新一期的杂志稿件。

有一个爱拖稿的作者,迟迟没有上交。

我打电话过去催促,他回复说还需要两天时间。

当时整本杂志的内容都完成的差不多了,为了等那篇稿子,整个团队的工作节奏被打乱。

两天过去后,依旧没等来那篇稿件,发过去的消息也是石沉大海。

眼看快到截稿期了,主编按耐不住怒火,通知把那位作者从专栏撤下,往后杂志社再也不采用他的任何稿件。

职场上有个名词,叫做“闭环思维”。

通俗地说,就是凡事有交待,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收到回复”“事后反馈”这样的小细节,反应了一个人的职业化程度。

懂得用闭环思维去想事情,办事情,才是真正的负责,和最大的靠谱。

02
情绪黑洞

美国洛杉矶大学的心理学家加利·斯梅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情绪传染实验”:

他让一个笑容满面的人,与一个愁眉苦脸的人共处一室,并观察两人的情绪变化。

结果不到半个小时,那个原本笑容满面的人,也开始变得闷闷不乐。

为了排除实验的偶然性,斯梅尔随后还做了一系列验证。

研究结果无一例外均表明:人的消极情绪,会在20分钟之内传染给别人。

想想看,你是不是也经常这样:

同事李姐向你抱怨家里的一地鸡毛,你也想起琐碎的糟心事;新来的实习生小刘跟你吐槽说公司福利待遇差,你不禁想起被领导批评的不忿……

不知不觉,他人的情绪就像二手烟一样,把你熏得头晕目眩,无法沉下心来工作。

美国作家珍妮大学毕业后,在《纽约前锋报》当编辑。

当时,她跟一位同事一起合租。

下班后,同事总爱跟珍妮吐苦水,说领导为难他,同事排挤他,工作开展不下去。

刚开始珍妮还费心安抚他,可时间一长,珍妮发现自己也开始变得消极。

她一会觉得自己能力、经验都不行,根本出不了头;一会又觉得公司平台太小,干下去也没什么前途。

很快,就失去了向上的动力,开始摆烂。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她立即从合租的公寓搬出去。

没有了同事的干扰,珍妮很快恢复了对工作的热情。

几个月后,因为表现突出,她被破格提拔为主管,薪资翻了两倍。

职场中有这么一种人,浑身散发着负能量,领导的批评,同事的意见,家里的琐事,客户的要求……任何一件小事,都能让他瞬间变身“情绪黑洞”,肆无忌惮地宣泄着不满,散播着情绪病毒。

此时,你千万不要想着去做点什么,试图成为他的“情绪拯救者”。

职场人最清醒的认知,是明白别人的情绪,与自己毫无关系。

当别人的负面能量已经影响到你的工作,转身离开不是不近人情,而是对自己能量的保护。

03
认知黑洞

以前在工作中我是个特别喜欢“讲道理”的人,遇到分歧,习惯摆事实谈逻辑,非要把道理掰扯地明明白白。

后来我发现,有些人,无论你使出浑身解数,讲得口干舌燥,他就是冥顽不灵。

到最后,你不但无法改变他的观念,反倒是他能用自己独特的视角,高超的辩论技巧,把你按在认知的洼地上反复摩擦,让你身心俱疲,伤痕累累。

后来我读心理学的书,看到“个人构念论”这个理论。

意思是,一个人认知,是由过去的见识、经历、思维、期望、评价等等形成的观念,每次遇到相同或相似的场景时,我们习惯用以往的经验作出判断。

人的认知一旦形成,便很难再听进去别人的意见。

那时我才明白,认知的隔阂,才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鸿沟。

愚蠢不接受启蒙,与其浪费口舌去叫醒一个沉睡的人,不如保持沉默,转身离开。

约翰·拉赛特是迪士尼的动画设计师。

他除了画画,还酷爱计算机。

当时,智能绘图技术开始兴起,效率远高于手工。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他给上司发了一封邮件,建议公司尝试用计算机制作动画。

谁知,他没有等来上司的回信,却被人力部门通知,自己被开除了。

而公司给出的理由是,上司觉得他太疯狂,竟敢用电脑画画。

因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画画是一门艺术,用机器画画毫无灵魂。

整个行业,也都是靠手工作画。

约翰本想找公司理论,但一想到上司顽固不化的样子,就放弃了沟通。

不久后,约翰去了另一家公司,用电脑制作了一部爆火的动画片。

这部动画,就是皮克斯公司的《玩具总动员》。

知名博主九边有句话说得很对:

“两伙人想聊某件事,需要共同的一些知识或者经验储备,不然就是鸡同鸭讲。”

层次不同,无法平等沟通,认知不同,无法互相征服。

花时间、花精力,开导别人的无知,是一个人最大的无知。

工作中最珍贵的,就是时间和心力,千万不要浪费在认知不同的人身上。

04
习惯黑洞

前段时间回家探亲,听到了表哥的近况,很是感慨。

表哥是我们县第一个考上985名校的大学生,乡亲们都对他高看一眼。

表哥也很争气,毕业后在城里找到了一份体面又清闲的工作。

他想的是以此工作为跳板,闲暇时间学习考公,彻底改变家族的命运。

可他公司那帮同事,整日不是摸鱼打游戏,就是拉着他一起打麻将,他推辞说自己下班要看书,同事揶揄他“装”。

他不愿卷入公司的帮派斗争,拒绝饭局应酬,同事又说他“不合群”“假清高”。

为了尽快融入集体,他被迫参与其中。

同事组酒局,他陪着喝到昏天黑地;同事熬夜打牌、打游戏,他也跟着通宵达旦地玩。

就这样,表哥和同事们打成了一片,却也沾染了种种恶习。

沉溺于吃喝玩乐,对考公也不再上心,整个人变得懒懒散散。

多年后,那个意气风发的大学生,变成一个职场老油条,一直在单位中层混日子。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曾提出一个概念“社会认同倾向”。

简单地说就是,人会不自觉地模仿身边人的行为方式

当你身边都是游手好闲的人,你也会不可避免地沾染种种恶习,最终沦陷在底层。

工作中,总有人在敷衍、摸鱼,而且设法将你变为他们的一员。

我劝你一定要离这种人远一点。

因为一只鹤站在一群鸡当中,最终的结果不是鹤被鸡群同化,就是被鸡群逼死。

心理学中有一个“泡菜效应”:

不同种类蔬菜,泡在同一个缸盐水里腌制,时间久了就都会浸染同样的盐味。

职场中亦是如此,和“黑洞人”在一起,难免被他的负能量所吞噬,堕入无尽的黑暗。

保护自己磁场最好的方式就是:尽早筛选,光速远离。


作者:洞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觉醒家园

GMT+8, 2024-9-17 18:43 , Processed in 0.04300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