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里如何才能不受伤?《道德经》里早有答案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 爱一个人,就意味着给了他伤害你的权利 这句话有很大的误导性。
如果你给了一个人伤害你的权利,那绝对不是爱,真正的爱不会造成痛苦和伤害。你之所以感到受伤,是因为你把爱当成交易,对方不满足你的要求和期待 你就感觉受伤。
就心理层面而言,没有你的允许,任何人都无法伤害你。当你内心,圆满,喜悦,放松的时候,是不可能会感到受伤。
你基于爱去行动 ,最坏的结果不过是,这个世界多了一份爱。基于爱的行动,真正的收获并不在于外界的回馈,即使在外表上看似没有直接的利益或是遭遇误解甚至拒绝,它都不会有损于你分毫,反而在无形中促进个人的精神成长和人格整合。每一次以爱为动力的行动,都是对自己内在美好品质的一次确认和加深。
当你说,你因为另一个人而受伤的时候,表面上可能是因为对方否定 忽视 欺骗 背叛了你。实际上,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你的内在是匮乏虚弱的 必须通过别人的重视认可保护 来获得存在感安全感。你把生命的圆满交给了别人,你把自己的情绪,把自我价值感,把自己对生活的热情交给别人。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人,无论外界发生什么,做什么事都可以始终带着从容自在。
另一些人呢,杯弓蛇影 草木皆兵,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可能感觉受到深深地伤害。然后自责,埋怨,难过。进一步的,因为害怕受伤,生命变得防卫紧缩,拼命的寻求安全感,做出很多神经质的事情。但越是追求自我的安全感 越是觉得不安全。越是害怕受伤 就越容易感觉受伤。
关于这一点《道德经》中其实讲的很明白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为什么当我们突然被人喜欢或是被人厌恶的时候都会如临大敌一样的惊恐防卫,患得患失?是因为我们自我意识过强了。也就是佛法讲的我执。容易感到受伤,其实是我执过重。若能无我,也就不会感到受伤。
我们中学都学过《岳阳楼记》,当你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能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自我意识过强,并不是爱自己,做自己的表现,而是被外界反馈牵着走,缺乏自我的表现。
从心理学上讲,自我意识过强是一种自恋损伤的表现。是一种对自我价值不确定性的补偿机制。
这种机制背后的根源往往与个体成长过程中接收到的“有条件”的爱有关——即爱被附加了各种条件,如成就、外表、行为等,而非无条件的接纳和支持。
当一个人在成长中频繁体验到必须达到某些标准才能获得爱和认可时,他们可能会发展出自恋特质或高度敏感于外界评价的倾向,作为保护自我价值感的一种方式。这种状态下,表面上看似是对自我非常关注,实则是缺乏内在安全感和自我接纳的表现,因此过度依赖外界反馈来确定自己的价值和身份。
真正的强大和自爱,是“无所凭依”的,它源自于内在的稳定和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识,不依赖于外界的认可、成就或物质财富。这意味着接受自己的所有面向,包括优点和缺点,能够在不完美中找到自我价值,并基于这一坚实的基础与外界互动,而不被外界的评价轻易动摇。
其实我们在日常语境中提到的自我并不是真正的我,只是一个头脑建构的自我形象。只是一个假我。我们从小受到教育,就是一直被评判,被比较,要让自我形象符合家长社会的要求。
把自我价值建构在一套外在的价值评判体系上。这是我们人类最根本的集体创伤。我们总是活在由头脑观念所建构的世界里,我们从未活在实相里。导致了我们无法活出我们的内在力量。
发生过事情都是你的宝贵经历,但无论好坏,你都不要被过去所定义所框定。执着于一切的发生都是挂碍和着相,生命就落入某种不自知的模式和循环中。
有的人被伤害所定义了,时间久了就不相信自己可以本来圆满。有的人生过于平顺,以为是常态,直到意外把自己惊醒,茫然失措。
无常就是生命的真相,保持自我灵活性,时刻保持归零,时刻安住于无限可能,时刻鲜活的展开生命。
生命就像一条不断流淌的河。试图在流动的水中抓住一块石头作为永久的依靠,只会让自己疲惫不堪。学会像水一样顺应变化,才能在生命的河流中自如游弋,享受每一次转弯和浪涌带来的新奇与惊喜。
放下所有的评判,衡量,看法,放下那个固化老旧的自我。你的真我永远都圆满具足,拥有无限可能性。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是可以在每一刻带着爱和喜悦去行动。如果你心中有爱,负面情绪就无法在你那里找到容身之地。如果能观察到自我的真相,就没有人能伤害到你。
转自:此在之欢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