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大传》:你若痛苦、空虚、心神不宁,可读王阳明
人生来就是一场困境。
因为人是欲望的动物,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痛苦,得到了满足便陷入空虚。在物质的世界里,欲望无穷无尽,痛苦和空虚便也无穷无尽。
所以,我们才需要一个精神的世界,借以超脱人生的痛苦和空虚。
梁启超说:
青年们啊,你会感觉人生痛苦吗?
我告诉你唯一的救济法门,就是依着阳明心学之法去做。
近来读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对此言深深共鸣。
一 困境不在处境,而在心境
画家杨普义说过一句话:
挫折的大小根本就没什么界定,它只取决于你的内心。
世间之人不分高低贵贱,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谁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境。但是总有人能历经千难万险而不倒,也总有人能因蝇头小利去轻生。
可见这困境的大小根本不在处境,而在心境。
公元1506年,王阳明因得罪宦官刘瑾而被贬到贵州龙场驿。
一路上,刘瑾派来的杀手紧紧相逼。王阳明寝食难安,可谓险象环生。行至钱塘江时,他伪造了投水自尽的假象,侥幸搭上一支商船,这才死里逃生。
连日来的逃亡历险,让王阳明的精神几近崩溃。
商船靠岸后,他寻到一处山洞就沉沉地睡了过去。
谁曾想午夜时分来了一只老虎,向着洞口一声呼啸。
刚刚还在昏睡的王阳明,猛然惊醒!他也顾不上害怕,抄起火把就朝着老虎挥舞起来。
火把的火光逼退了老虎,王阳明则瘫软在地,这是他又一次绝境逢生。
清醒后的王阳明写下了一首诗: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就像他说的一样,所遭遇的凶险,你若不把它放在心上,那它就跟天空中飘过的浮云没什么两样。
可见同样的困境,心大了它就小,心小了它便大。
所以当我们面对困境的时候,不妨放下畏惧,求个坦然。
二
稳住心态,好运才会不期而遇
生活中,我们都可能经历人生的至暗时刻,诸如身体的疾病、亲人的永别、感情的背叛、心理的抑郁等等。这些坎坷,我们能不能迈过去,并不在其他,而全在于是不是有一颗不动的心。
王阳明年轻的时候曾以乡试第一名的身份两次进京赶考,但是均名落孙山。
相同经历的学子有心灰意冷的,有崩溃大哭的。可王阳明却能淡定地说出:
世皆以不第为耻,我以不第动心为耻。
面对科举的挫折,王阳明以超乎常人的稳定心态淡然视之。他不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益的情绪上,转而继续潜心学习。终于在第三次科考的时候,中了进士。
与王阳明一样,苏轼也是个具有不动心的人。
他一生历经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
被贬黄州时,苏轼在《定风波》中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烟雨任平生”的千古名句,他这种超然乐观的心态穿越时空,激励了后世无数深陷困境的人。
人生的路有千万条,但是我们的定盘针就一个,那就是不动之心。
前行的道路哪怕千回百转,只要我们修炼一颗不动之心,就总会迎来不期而至的好运,柳暗花明。
三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王阳明的弟子陈九川曾请教王阳明:
平日里感觉自己学的知识都能掌握,但一遇到事,就乱了手脚,这是为何?
王阳明回答他:人须在事上磨,做功夫,乃有益,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在王阳明看来,“心在事上磨,事在心上练”才是一个人真正的修行之路。
无论做什么,只有经过磨炼,下足功夫,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人类智慧的获得也大致如此。越是让我们感到恐惧、绝望的时候,越是磨炼我们心性,充盈我们精神的时候。
正德元年,王阳明被贬至贵州龙场驿。
那里深处万山丛棘之中,瘴气弥漫,民风未化,常人难以生存。
在这个是人就得脱几层皮的蛮荒之地,王阳明不仅没有走向“死地”,反而完成了生命中的“脱胎换骨”——龙场悟道。
王阳明初到龙场驿的时候,就问了自己一个问题:
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他在龙场驿期间,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孔孟这样的圣人面临类似处境,又会怎么做?
王阳明并没有在艰难的处境中沉沦,而是选择修心问道,于事上磨、心上练。
所以,我们看到龙场驿三年,王阳明的日子虽然艰难,却能够向内参悟,积极有为。
他修建了小木屋“何陋轩”,还建了一座“君子亭”。
他亲自耕种,融入当地人的生活,甚至开坛布道,教化民众!
正所谓,物随心转,境由心生。
王阳明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
修得一颗积极乐观之心,生活再难,我们也不会被轻易打倒。
转自:第九扇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