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9|回复: 0

顶级的活法,知足、淡然、学会放下

[复制链接]

3475

主题

3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353
发表于 2024-6-7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弘一法师:顶级的活法,知足、淡然、学会放下

林语堂说:
“李叔同是我们同时代最有才华的人之一。”

张爱玲说:
“我在李叔同面前像个蚂蚁一样谦卑。”

39岁应该算弘一法师一生的分界点:

前半生,他爱而不得、家族衰落、母亲离世,内心充满痛苦无奈、忧伤悲凉;

出家后,他看透人间疾苦、放下名利牵绊,心境变得淡然平和、超脱尘俗,做到了真正的知足常乐。

这种淡然超俗、少欲知足的性格,成为了弘一法师重要的人生底色。

在临终前,他回顾自己这一生受过的情伤、经历的悲苦、获得的荣耀,只用了四个字来表达他对生命的感悟:

悲欣交集。

人这一生,总是悲伤和喜悦相互交织。

唯有看透这一点,才能如弘一法师一般,自在超脱。

知足常足

弘一法师说过:
“知足常足,方能一生无辱;知止常止,方可终身无耻。”

内心的安宁恬静,来源于知足常足的生活态度。

弘一法师刚到宁波时,居住在一家破陋的小旅馆里。

夏丏尊居士关心地询问:
“那家旅馆住得可还行?”

弘一法师连连点头说道:
“臭虫不多,店主和善,住得很好!”

这一路上,弘一法师不仅居住简陋,行李也十分简单:

破旧的草席包就是铺盖卷,到了需要休息的时候,他就将草席平铺,摊开被子,再用衣服当做枕头;

平时洗脸用的毛巾,呈现出一片黑色,并且到处是破洞。

有人提出为弘一法师换一条崭新的毛巾。

弘一法师却说:
“东西还可以使用,那么就跟新的差不多。”

无论是居住条件,还是日常物品,都那样的简陋寒酸。

可弘一法师却觉得已经很满足了。

就是因为这种知足的心态,让他即便在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时候,也能开心过好每一天。

《道德经》有云:
“知足之足常足矣。”

不懂知足的人,总是这山还望那山高,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不切实际的奢望;

而懂得知足的人,在面对欲望、名利、财富时,保持顺任自然的态度。

世人最易被功名利禄所迷惑,被个人欲望所左右。

每天忙忙碌碌,其实不过是成为功名和欲望的奴隶。

那些真正快乐的人、幸福的人,不一定拥有得更多,而是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可以舍弃掉什么。

正如日本诗人荻原朔太郎所说:
“所谓幸福的人,是只记得自己一生中满足之处的人;

而所谓不幸的人,只记得与此相反的内容。”

人之所以觉得痛苦,就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大,可想要的却太多。

生命中的阳光雨露是免费的,草木花香也是免费的。

过一种淡然自足的生活,好好享受仅此一次的宝贵人生。

淡然处世

弘一法师从出家到圆寂的二十多年,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仍,无论世俗中人还是出家人,都是一样过着清苦日子。

当然,出家人的生活要更为艰苦一些。

面对着生活困境,曾经享受过半世荣华的弘一法师丝毫不觉得艰难,而是以淡然平静的心态过好每一天。

1925 年初秋,弘一法师因战事滞留在宁波七塔寺。

这一天,老友夏丏尊前来拜访,他看到弘一法师吃饭时只有一道咸菜,便不忍地问:
“这咸菜不会太咸吗?”

弘一法师淡淡地答:
“咸有咸的味道。”

吃完饭后,弘一法师倒了一杯白开水。

夏丏尊又问 :
“没有茶叶吗?

只喝白开水,岂不是太寡淡了?”

弘一法师笑着说 :
“白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在弘一法师看来生活就是这样,咸也好,淡也罢,这些都是生活的真滋味,认真品尝,别有一番人生乐趣。

有了这样的心态,再怎么艰难的日子也能过得如诗如画。

能够以淡然心态面对眼前的艰苦,那么还有什么苦日子是过不下去的呢?

也正是这种心态,使得弘一法师不被外物所牵绊,无论生活在哪里,他总能心生欢喜。

当别人因为缺乏生活物资而烦恼时,弘一法师却怡然自得地听树上蝉鸣、看秋雁飞过。

原来,不被外部环境所拘牵,正是一个人最大的福气。

淡然处世,是不强求、不妄想,平静淡定地接受生活里的一切,以此来实现心灵上的自由和解脱。

有了这样的生活态度,保持心态的平和,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外界给我们带来的束缚与局限。

当我们经历过人生的起落,看透了人间的冷暖,方知道无论外界怎样,内心都可以保持着明媚与快乐。

慈悲为怀

作为一个出家人,弘一法师更是强调要用慈悲的心怀,去对待芸芸众生。

他曾说:
“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每次弘一法师去学生丰子恺家做客,在坐藤椅时总要轻轻摇一摇才肯落座。

次数多了,丰子恺就好奇地垂问。

弘一法师解释说,藤椅上可能落着小虫,在摇晃之后,小虫飞走,这样再坐下去,就不至于伤害到这些小虫了。

在临终前夕,弘一法师嘱咐弟子妙莲法师,将四个装满水的小碗放在坐化缸四角下。

而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担心在焚化遗体的过程中,会有蚂蚁等小虫受到伤害;

如果四角放置清水,那么蚂蚁小虫就可以因此免于丧命。

或许在世人眼中,对众生慈悲是为了给众生方便,而实际上,最终的获益者必然是心怀慈悲的那个人。

正所谓“爱出者爱返”。

一个心怀慈悲、充满善意的人,他的内心也是快乐喜悦的,而长期保持这样的心理状态,对于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中庸》有言: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大德必得其寿。”

这说的就是“心宽一寸,病退一丈”。

可见,付出慈悲与善意的那个人,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并且,当一个人发自内心地善良,积极乐观地生活,这种传递善意和福祉的行为,也会导致更多善意行为出现。

这正是慈悲精神作用于现实生活的完美写照。

弘一法师说:
“爱,就是慈悲。”

他慈悲了众生,安乐了自己,不再因个人爱恨而烦恼。

在践行慈悲精神的过程中,弘一法师感化了无数人,同时也让自己时刻处于平和、安详的生命状态。

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这种慈悲精神的感召,人们慕名来到弘一法师身边,向他学习佛法智慧。

给予他人关爱、奉献善意爱心,是一种充满温度与情怀的待人之道。

你种下了怎样的因,就会收获怎样的果;

你投射出怎样的心念,就会得到怎样的回馈。

以慈悲、关爱和善意作为出发点,更有可能体验到来自他人的友善。

付出与回报,是一条永恒定律。

当你成为温暖他人的那道光,你也在将自己的人生点亮。

人生最大的智慧是放下

智慧的人不会执着于世间万物和苦乐情愁,更不会放不下过去的种种。

弘一法师曾说:
“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欲望过剩;

人心本不累,累的是牵挂太多;

执于一念,会受困于一念;

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

他所说的这种放下,不仅是要放下过往的经历,更是要学会放下过去的成就,惟其如此,才不会骄傲放纵,更不会患得患失。

就像《菜根谭》中所说: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

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过去如何,都已成为了“过去式”;紧抓着过去不放,无非是给自己增添无数烦恼。

未出家前,弘一法师就是社会各界公认的奇才,更是一位在绘画、音乐、书法、戏剧表演等多个领域颇有建树的通才。

他过着风花雪月的生活,是人们眼中的翩翩贵公子。

但出家之后,弘一法师就与之前的人生进行了彻底切割。

从此,过去的耀眼成就再与他无关。

人若执于一念,必将受困一生。

在不断的觉悟中,弘一法师渐渐放下过往,放手从前。

世俗繁华不再具有任何吸引力,而弘一法师也能够更加专注地投入到修行、弘法的事业之中。

人生中并没有那么多的舍不得、放不下,只是我们自己看不破、想不开,最终过得苦、活得累。

唯有一念放下,才得四时从容。

弘一法师这一生有过几番起伏,也经历过悲欢离合,但也过得圆满、充实、自由而超脱。

他在临终前写下的八个字: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展现出的是圆融、自在的精神境界。

他向世人展现出最为高级的活法:

以知足之心面对生活,以淡然之心面对人生,以慈悲之心面对众生,以不执着的心态面对过往。

他为世人留下他那非凡的生活智慧。

而这生活智慧如同一盏明灯,为我们这些后来人,照亮各自的人生道路。

所以,人世间的活法千千万,我们应该选择一种高质量的生活方式,悠然享受生命中的美好,坦然接受命运中的无常。


文 | 有书马超
主播 | 云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觉醒家园

GMT+8, 2024-6-23 10:06 , Processed in 0.07308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