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6|回复: 0

人到底经历什么,才能大彻大悟?

[复制链接]

3459

主题

3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295
发表于 2024-6-6 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阳明:人到底经历什么,才能大彻大悟?

善柔者不辩,善胜者不争。

梁启超曾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圣人,其中一个就是王阳明。

王阳明命途多舛,经历了大半辈子的颠沛流离,终于在龙场一朝悟道。

他曾说:人间道场,淤泥生莲,世间磨难,皆是砥砺切磋我也。

人生在世,都会遭遇数不清的迷茫和苦楚。

但生命中的每一次颠簸,都会不断丰富你的人生,撑大你的格局。

01
经历挫折,磨炼心态

王阳明从小就是远近闻名的神童。

十一岁那年,他跟随祖父前往金山寺游玩。

金山美景,尽收眼底,王阳明诗意大发,随口吟诗一首: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于天,还觉山高月更阔。

当时的文坛领袖李梦阳恰巧听到,惊叹王阳明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才华,称他有“状元之姿”。

这时的少年还不知道,被捧得有多高,跌落时就会有多惨。

季羡林先生曾说过:“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人生总是如此,前一刻还是意气风发,下一秒可能就会黯然失色。

几年后,王阳明信心满满地去参加会试,却不幸落榜。

很多人都嘲讽他狂妄自大,徒有虚名。

这让王阳明感到痛苦和难堪,选择离开京城,躲到老家浙江的一处深山之中静修。

三年之后,王阳明再次落榜。

父亲王华担心这巨大的落差会让王阳明从此心灰意冷,便开导他:“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

可经过两次落榜,王阳明却变得相当淡定:

世皆以不第为耻,我以不第动心为耻。

面对外界的嘲讽和质疑,王阳明的内心却逐渐心境通明。

他没有一蹶不振,更没有自暴自弃,第三次考试,终于考中进士。

在王阳明看来,人生没有失败,只有铺垫。

哪怕生活给他再多的失意、坎坷,他都丝毫不减本色。

天足够高,便能“任鸟飞”;海足够阔,便能“凭鱼跃”。

内心足够宽广,生活便无低谷。

人活一世,总会遇到各种糟心的事情。

若是心有畏惧,小问题也会成为大麻烦,变成一座座高山把你压垮。

别因一时坎坷,就逃避畏缩;别因一时失败,便低头认输。

磨炼出心理韧性,保持弹性心态,才能修一颗强大的内心,实现自我救赎。

02
经历背刺,顿悟人性

作家马伯庸曾说:

“人性从来都是趋利避害的,可以背叛忠义仁德,但绝不会背叛利益。”

一旦你的所作所为,损害到别人的利益,换来的一定是针对和报复。

王阳明前期的官场之路之所以走得如此坎坷,就是因为没有悟透这一点。

王阳明进入仕途不久,就时常劝皇帝要远离宦官,不要阻塞言路。

结果此事就被人告发,捅到了宦官头子刘瑾那里。

刘瑾因此愤怒不已,立刻展开报复,将王阳明下了大狱,还将他贬到了蛮荒的龙场。

在天牢里,王阳明逐渐明白父亲告诫他的为官之道:“和光同尘”。

只有先保全自己,才有机会救助国家,帮助百姓。

三年贬谪期满后,皇帝又派王阳明到江西一带平复宁王叛乱。

王阳明仅用43天,就擒获了宁王,使得无数百姓免遭战火荼毒。

然而此举,又招来了朝臣的眼红和嫉妒。

甚至还有人背地里诬告他勾结宁王,见事不成,才平叛以求自保。

面对这样的情势,王阳明并未喊冤叫屈。

而是主动退让,把功劳全部归到明武宗名下,然后便称病隐匿了。

王阳明这么做,并非畏惧权势,而是在经历数年的权斗和背刺之后,他悟出了一个道理: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人必毁之”,这是真实的人性,也是避祸保身之道。

人心都是趋利的,这一点谁也改变不了。

与他人在利益上过多纠缠,必会被人性的丑恶所伤。

与其如此,不如让利他人,周全自己,你我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立足。

03
经历无常,成就光明

1528年,王阳明五十七岁了,一身疾病,却再次被推上平叛的战场,出征广西。

战事大捷,但王阳明的身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他只想回家,只想安安静静地教书讲学。

弟子发现他的身体很虚弱,一路上带着棺材随行。

还没到家,王阳明预感到自己不行了,他平静地说:吾去矣。

弟子问他,有什么遗言?

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说完,57岁的王阳明闭上眼睛,与世长辞。

王阳明这一生,历经大起大落:

出生书香门第,却幼年失恃,继母杨氏待他十分苛刻;

成年之后,又屡试不第,备受世人讥讽,直到28岁时,考中进士,洗雪前耻;

本以为人生至此苦尽甘来,可为官没几年,就因仗义执言,被发配到贵州龙场;

好不容易在龙场这个苦寒之地熬到贬谪期满,又被派去剿匪;

等他剿匪成功,立下大功时,又因为功高被忌;

不得已,王阳明只得辞去所有官职,告老还乡,这才得以保全性命。

生命兜兜转转,没有谁的世界能一直晴空朗照。

但正如《荀子》所说:知命者不怨天,自知者不怨人。

千帆过尽,王阳明仍旧心向光明。

无论走到什么样的穷途末路,他都不消沉,不绝望,这才修炼成为一代圣人。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在书中写道:“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而在社会中。”

这世界上,从来没有天生的伟人。

能否有一番作为,全靠你在俗世中的修行。

为人最可贵的就是,在看清人间冷暖,经历世事无常,仍然满怀热忱地拥抱生活。

所以永远不要放弃自己,放弃希望。

心向光明,路途便永远光明。

学者王士祯曾这样评价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前半生,他临危受命,平定叛乱,在庙堂身居高位;

后半生,他开坛讲学,推陈出新,将心学发扬光大。

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里,从没有任何抱怨与纠结,有的只是豁达与通透。

在崎岖坎坷的人生之路上,我们也该如王阳明那般:

遇事修性,遇人修心,永远清醒笃定,奔向自己想要的人生。

作者:洞见Moo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觉醒家园

GMT+8, 2024-6-18 20:59 , Processed in 0.04927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