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最高级的活法:修炼自己
知乎上有个问题:“一个人不幸福的根源在于什么?”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在于不相信自己能得到幸福的可能和能力。打败我们的,从来不是具体的事情,而是我们看待事情的观念和想法。”
所谓心窄则祸至,心宽则福至。说到底,我们幸福与否,全在于日常生活中如何守住自己的心。
今天跟大家分享这本书《每当回首过去,我还是觉得现在最好》,它出自百岁老人之手,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如何改变自己的心境从而改变境遇。
作者外山滋比古,是日本知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如今他已是百岁老人,这本书是他从自己多年来的平凡生活中总结出的人生感悟,他用简单幽默的笔调为我们展现出日常生活的智慧。
下面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书,探讨在平常日子里如何活出智慧,过好这平凡的一生。
1、人的成熟度,来自情绪复原能力
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叫“踢猫效应”。
这理论提到,一位员工因工作问题被领导批评,烦躁的他到家后,责骂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儿子,儿子莫名受气,心里窝火,就狠狠踹了一脚旁边睡觉的猫。猫逃到马路上,刚好有一辆货车开过来,货车司机紧急避让后,却把旁边玩耍的孩子撞伤了。
很明显,当我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随意发泄时,可能一时间自己心情舒畅了,但却给他人造成一定的伤害。
一旦我们发现自己有不良情绪时,要学会以最安全的方式释放出来,不伤及自己和任何人,这才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在书中,作者分享了一个故事,他每天回家必经的路上有一栋建筑物,每次走过时,厚重的卷帘门总会咔咔作响,为此他感到很疑惑。
后来一次下雨,他穿着雨衣又经过那栋建筑物时,门的响声格外大。他才意识到,是因为自己走动时产生了风,风的压力让卷帘门发出声音。
其实,我们的内心也好比是这扇卷帘门。每发生一些事情时,这些事好比一股风,搅动我们的心绪,让我们久久不能平静。
可冲动是魔鬼,每到这时,我们不妨先冷静下来做其他事情,比如听音乐、跑步、打沙包等,直到自己的情绪慢慢平复,理智缓缓恢复时,才能采取下一步行动。
作者认为:“修行得道之人的内心,遇事会飒飒作响,事毕则转瞬恢复平常心态。”
人的成熟度,来自于情绪复原力。不管遇到什么糟糕的情况,都不深陷情绪泥潭,不放大消极情绪,不把他人当出气包,始终保持心情的平静愉悦,你的生活才会变得轻松自在。
2、所谓困难,不过是自我设置的枷锁
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曾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所认为的困难,不过是给自己设置的枷锁,导致寸步难行。
有一个烦恼困扰了作者很久,就是他因害怕面对医生、害怕面对被治的痛苦,迟迟不敢接受牙齿的治疗,哪怕牙疼得厉害。
当被告知的确有医术高明的医生存在时,作者才鼓起勇气去看牙医。被拔掉牙的那一刻,他所有臆想出来的疼痛及不安感瞬间瓦解,因为治疗牙齿完全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痛苦。
他甚至还懊悔自己当初为何不早点尝试,导致自己被牙疼折磨了这么久。
可在日常生活中,因被设想中的困难吓得止步不前的人并不在少数,因而错失了很多好时机,甚至遭受很多不必要的折磨。
比如因害怕自己写不出引人深思的好文,而迟迟不敢动笔,结果只能忍受着一个个机会流失的苦闷;又比如因害怕忘词,而迟迟不敢站上台发表演讲,从而错过很多展现自己的机会……
事实上,当我们真正去经历时,很多自己所担心的事情根本不会发生,很多的困难阻碍不过是我们内心的戏码。
这让我想起金一南的一句话:“心胜,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
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真正的困难,难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难在无法突破自己内心的障碍。因为每遇到一个挑战,内心总会有个声音告诉你:“我不行的、不可能的……”
而想要取得一定的成就,我们就要敢于跟那个消极的自己做斗争,把“我不行”改为“我可以”,给自己鼓足勇气和信心,勇于跨出第一步,再迈出第二步、第三步……等到你一步步地越过高山、跨越海洋时,你会发现,一切不过如此。
3、把握心与心的距离,才能产生美
听到过一句话:没有距离感的关系,是一场灾难。
因为和他人距离太近,我们的很多缺点就会在不经意间暴露出来,被他人一览无余,从而失去了自我的威望。因此,我们在与任何人相处时,都要适时地保持距离和神秘感,给彼此留有念想的空间,如此才能产生美。
书中提到一个故事,刚成为教师的青年人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可其他老师却劝他换个离学校远点的住所。
原来,住在学校附近,老师生活中存在的缺点也会展现在学生面前,导致完美形象幻灭。学生就会对老师的教育存有怀疑,不自觉地降低配合度。
当我们天天心系着孩子,我们的唠叨、控制欲就会不自觉地显露出来,让孩子感到无穷的压力,甚至想方设法想要逃离这个家;
当我们整颗心都在伴侣那里,我们内心安全感的缺乏、不自信的弱点也会暴露无遗,让伴侣倍感压力,似乎做什么都无法满足我们内心的需求,从而选择逃避。
可想而知,任何一段关系如果不懂得保持适当的距离,没有新鲜空气的进入,最终这关系只会缺氧而亡。
所谓保持适当的距离,并不是对他人不闻不问、不管不顾,而是给彼此留有私人空间,不强迫对方做不喜欢的事情,不干扰他人所做的决定,尊重对方的选择和喜好,维护对方的隐私和尊严。
同时,也不随意向他人展现糟糕的自我,懂得把花在别人身上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自己身上,让自己持续性地成长。如此,我们在他人的印象中才会越来越完美。
4、真正的成长,从接纳不同开始
作者在书中提到:“想要增加人生的宽度,就不能执着于一种颜色的味噌,要有与各种味噌相处的雅量。”
也就是说,想要拓宽自己的生命,实现真正地成长,我们不能只拘泥于自己的小世界,而是要敢于接纳和尝试各种各样不同的事物。
作者上小学时,曾去伊势修学旅行,相比自己家乡的发展不同,这里很多东西他和同学都没有见过,比如汽车。但最让作者难以接受的,是伊势味噌汤颜色和自己家乡竟然不一样,“难喝”两字也就印在脑海。以至于在以后的日子里,作者只要见了不同于家乡的味噌汤就拒绝品尝。
几十年后,作者去北海道破天荒尝了味噌汤,却发现这好喝到惊人的程度,连连表示自己多年来的想法不过是一种偏见。
很多时候,我们内心排斥不同的人事物,恰恰是拒绝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
因为外面的世界很大,很多人事物都在我们的认知以外,一味地拒绝只会让我们的视野和心胸变得狭窄,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难以自拔。
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我们勇于接纳各种不同的事物、接纳世间所有的好与坏时,我们的心胸才会越加宽广,情绪也会变得越加稳定。
《庄子》里,有位叫士成绮的人,因老子远近闻名而跋山涉水专门拜访。当他看到老子相貌平平,居住地也及其简陋时便说:“别人都传你是圣人,我看和灰突突的老鼠不差分毫。”老子抬头看了他一眼,便低头读书不再理会。
回去后,士成绮觉得自己的行为很不妥,第二天就跟老子道歉。谁知老子无喜亦无忧地说:“我如果有获得大道的实质,你骂我是猪、狗、老鼠又有什么关系,我还是我。”
真正的接纳,并不是只接纳我们认可或认可我们的人事物,更是接纳我们不认可或不认可我们的人事物。如此我们的包容度才会更增一分,见识也会越加宽广。
毕竟我们在接纳不同事物的那一刻,已经跳出自己的认知,跳进一个全新的世界,深刻体会产生不同的原因并给予理解,从而拓宽自己的胸怀和见识,获得真正的成长。
5、一切都在于心境
《菜根谭》提到:“迷则乐境为苦海,如水凝为冰;悟则苦海为乐境,犹冰涣作水。可见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只在一转念间耳。”
意思是,世上并没有所谓的苦和乐,一切都在于心境。领悟到了事情的本质,不做无谓的纠结,也就感受到了快乐,而当对某些事情耿耿于怀,迟迟放不下时,痛苦也就如影随形。
想要过好这一生,不纠结无法改变的,不焦虑未曾到达的,该睡觉时睡觉,该学习时学习,过好每一个当下、每一刻,如此便意义非凡。
来源 :慈怀读书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