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见能力,小事见态度,琐事见格局
孔子曾说: “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
生活中,有的人平日夸夸其谈,一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落荒而逃;
相反,那些从不夸耀自己的人,遇事沉着冷静,迎难而上。
可见,了解一个人不仅要听他怎么说,更要观察他对待事情的态度。
大事见能力,小事见态度,琐事见格局。
大事见能力
古往今来,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越是大事,越是难事,越能检验其能力。
《水浒传》中吴用夺取生辰纲,大家耳熟能详。
智取大名府,搭救伙伴,也是其智慧和能力的体现。
那时正值元宵佳节,吴用先派人在城中埋伏,里应外合,破城救人。
他利用节日的热闹,派遣梁山兄弟们装扮成各种身份的人混进大名府。
安排时迁火烧大名府最热闹的地方翠云楼,借此引发混乱。
众人在吴用的排兵布局下,攻下了大名府,救出了卢俊义和石秀。
同伴被困,吴用没有硬攻,用计救人。
可见面对大事,需要有沉着冷静的大智慧。
解决问题能力是他的立身之本,才能让那么多的兄弟信服于他,听他指挥,化解危机。
大事面前,临危不惧,不骄不躁,巧用智慧。
生活中,面对大事,处变不惊,是一个人最高的综合素养,也是最了不起的本领。
小事见态度
《道德经》里讲: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
所有的难事都要从简单的小事做起,所有的大事从细微小事入手。
在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记载着苏轼取水的故事。
晚年的王安石身染疾病,必须饮用中峡水冲泡阳羡茶方能有效。
如今阳羡茶已有,唯独少了中峡水。
但谁会把取中峡水这样一件小事当成大事呢?
王安石想到了苏轼,便把这件事托付给了他。
苏轼满口答应,心想取水这件小事一定能办好。
苏轼来到三峡后,便被无限的风光所吸引。
将取水之事抛之脑后,流连于美丽的三峡风光。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三峡中的下游,而且小船没有可以停泊的地方,只能顺流而下。
这下苏轼犯难了,但回去的路途太过遥远,他心想:
反正都是水,没有中峡水,取下峡的水还不行吗,这也算完成任务。
此刻的苏轼还沾沾自喜的把水给了王安石。
但是王安石一泡茶就知道,此水不是中峡水。
原来三峡中不同的水所泡出的茶色不同。
王安石认为,苏轼对待取水之事态度不够认真,还想用下峡水蒙混过关。
至此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与苏轼来往。
小事靠不住,大事一定不靠谱。
对于小事,我们要做到态度认真。
生活中,有多少人总是不在意细节,最终却败于细节。
一件小事,是态度;点滴践行,是靠谱。
注重小事,体现细节,在生活中也是靠谱的人,相处起来,自然会更舒服。
一滴水里见大海,人生的汪洋需要点滴汇集。
认真做事,真诚待人,才能让自己的人生银行不断积累财富。
琐事见格局
曾国藩说: “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格局就是一个人的眼光、胸襟和行为。
余秋雨曾说: “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琐事上沉沦。”
明朝的太子洗马杨守陈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他请假回家探亲时,路过一个驿站。
里面的驿丞便嘲讽道: “听说你是洗马的,那么你一天能洗几匹马呢?”
杨守陈没有解释自己的职位,只是随口回答,表示: “没有具体的数目。
如果勤快点就多洗几匹马,如果懒惰点就少洗几匹马!”
不久之后,有位御史要来驿站休息。
这名驿丞便想打发杨守陈,让他把上等的房间让给御史大人。
但他却不急不慢地表示: “等到那个御史来了再说!”
很快,御史来了,他恰好是杨守陈的学生,所以一见面便向杨守陈长跪问安。
驿丞方才意识到对方身份不一般,先前是自己怠慢了他,也赶紧跪下请求宽恕。
杨守陈不是心胸狭窄之人。
对他来说,这只是琐事,不必在意,自然没有与驿丞计较。
回朝之后,杨守陈也是处处与人为善,不与他人计较琐事;
为国家谏言献策,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因而在朝堂步步高升。
他的顺在于处事的格局。
你的格局大了,生活也就顺了。
当一个人站得足够高时,就会过滤无关紧要的事。
专注自身,不断提升自己,从而遇见更好的自己。
生活中,格局小的人,只顾及自己,最后一事无成;
格局大的人,胸襟更大,人生一帆风顺。
王阳明有言: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做事就是修炼。
无论是大事、小事还是琐事都是宝贵的磨炼。
当你欣然地接受了这场修炼,所有的美好都将如约而至。
余生愿我们都能遇大事时候从容应对,见小事时态度端正,迎琐事时不急不躁。
遇见更美好的未来,遇见更优秀的自己。
作者:国文 来源:国学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