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只关心“我拥有什么”,却忽略了“我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从贫穷到富有的迅速发展。
在物质泛滥的年代,我们以为有了条件就能幸福。
现在很多人富起来了,却发现幸福并没有随之而来。
不少人虽说事业做得很大,钱很多,但烦恼同样很多。
幸福是什么?
影响幸福的因素有哪些?
1.幸福和欲望有关通常来说,幸福就是一种满足感。
当我们得到想要的东西,欲望得以满足,就会觉得幸福。
这是最容易感受到的。
正因为这种感觉,使人们对幸福产生了误解,以为拥有更多就会更幸福。事实上,欲望带来的满足很短暂,而且阈值会不断增长。
曾经,人们得到十元钱就会感觉幸福,但标准很快提高到百元、千元、万元,乃至百万、千万。
这种改变就发生在短短几十年不少人应该会有切身体会。
当幸福的成本越来越高,意味着我们要为此付出更多努力。
这就使现代人活得很累。
所以古人推崇知足常乐,佛教提倡少欲知足。
当欲望减少,就像一个小杯子,一点水就能装满,很容易感到幸福。
因为成本低,幸福就能不断持续。
但当欲望迅速提升,就像水缸、池塘甚至更大,就难以填满了。
如此,建立在欲望基础上的幸福变得越来越难,对外界的依赖也会随之增多,进而引发焦虑、恐惧、没有安全感。
从另一方面来说,欲望升级要有更多的财富支持,这就需要消耗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甚至给地球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可见欲望具有两面性,虽能给人带来幸福感,但副作用很大。
看清这一点,才能对人生作出合理规划,不过度索求,同时取之有道。
2.烦恼是幸福的杀手
今天的人虽然衣食无忧,但内心往往缺乏安全感。
当我们被烦恼控制时,就会妄念纷飞,躁动不安,哪怕条件再好,也无法感到幸福。
我们什么时候最容易幸福?
很多人会想到童年,在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中,留下了很多幸福的回忆。
日渐长大后,虽然拥有得越来越多,但烦恼也随之增长,久而久之,使我们失去幸福的能力。
佛法认为,心既是幸福的根本,也是痛苦的源头。
当心处在无明迷惑时,会不断制造焦虑、恐惧、贪婪、仇恨、自私、嫉妒等负面情绪,痛苫在所难免。
这就必须通过修行断除烦恼,照见本来清浄的心。
就像天空,虽被云层遮蔽,但云开雾散,依然澄澈无染。
这个清浄心正是幸福之源,本身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喜悦,无关欲望,无须所得。
世人由家庭、事业、财富等外在条件得到满足,虽然也能带来短暂的幸福感,但同时伴随着各种副作用,是有苦之乐。
只有断除烦恼,才是纯粹、圆满的无苦之乐。
3.精神财富与幸福
如果把心灵比作花园的话,烦恼就是其中的杂草。
当我们清理杂草、改良土壤后,还要进步播下花种,培养与幸福相关的良性心理。
一是知足。
古人早就告诫我们,知足才能常乐。
当一个人对生活的要求降低了,幸福的成本会随之降低,意味着我们更容易获得幸福。反之,如果贪得无厌,难以满足,是无法感到幸福
二是感恩。
如果没有感恩心,看别別人往往没感觉,甚至会心生对立,觉得世上都是敌人,都在算计你。
当你带着这样的心态看人,看到谁都不欢喜,别人看到你也不欢喜。
如果我们认识到,自己每天在享受他人的给予,不仅是父母、亲戚、朋友的帮助关爱,还有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提供服务,乃至飞鸟鱼虫都在为地球共建生态环境,就能带着感恩心看待众生,看到切都心生欢喜。
当我们以这样的心看待众生,就会产生亲和力,让众生欢喜,被众生接纳。这种和乐就是幸福的助缘。
三是接纳。
生活中有顺境和逆境,一般人在顺境中才能幸福,旦遭遇逆境,立刻陷入痛苦。
因为不接纳,就会进一步把问题无限扩大,难以自拔。
如果我们有接纳的能力,在面对逆境时不抵触,更不介入仇恨、纠结、抱怨等不良情绪,那么逆境,不过是暂时的对境而已,提醒自己加以反思并解決问题,而不是因此带来伤害。
四是宽容。
很多时候,烦恼就来自不宽容,不慈悲,哪怕很小的事,都会斤斤计较,徒增烦恼。当我们以宽容、慈悲之心对待他人,就能广结善缘,而不是制造对立,所谓慈悲没有敌人。
4.智慧不起烦恼
除了良性心理,智慧也是幸福的根本所在。
我们每天都面对各种问题,会受到什么影响,关键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我们怎么看待。如果积极正向地看问题,再不好的事情也会得到转化,甚至変成好事。
不少人喜欢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说起来容易,但能不能成为最好的安排?
关键不在其他,而在我们看问题的方式。
如果没有转换的智慧,总是带着负面心态,就会庸人自扰,散布不良情绪。
学会用智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无论发生什么,都不会给我们带来烦恼和伤害。
我常说一一你是什么,比拥有什么要重要。
现代人只关心“我拥有什么”,却忽略了“我是什么”但要知道,如果没有幸福的能力,即使拥有再多,也不会感到幸福,反而问题重重。
所以我们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物质财富,还要重视心性修养和精神财富,这样才能给生命带来究竟利益。
转自:圆种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