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个寓言小故事:
有一户人家,家里养了一只猫和一只狗。
每天早上,猫见主人一走,便呼呼大睡起来。
这时,老鼠们看见猫在睡觉,就出来找食物吃,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
狗看见了,每天都烦得要命。
这一天,狗劝猫抓老鼠,猫让它别管闲事。
老鼠实在是闹腾的厉害,狗就上前咬死了全部的老鼠。
狗欢呼着,但又因太累,睡着了。
主人回来,看见精神十足的猫把老鼠尸体堆在一起,高兴极了,他再回头看狗,却踢了狗一脚,狗嗷嗷地叫着。
主人拿了条鱼给猫,还用手摸了摸猫的头,夸赞猫有用。
这时,狗才明白,原来狗拿耗子,是多管闲事。
这则故事让人很气愤,想为狗打抱不平,但一想又觉得狗多事。
明明抓老鼠是猫的天职,狗却插嘴进来,活该被猫戏弄。
生活中,像狗这样的人也不少,不管是出于怎样的心,越俎代庖,只能是自讨苦吃。
正如民谚所说:“管闲事,落不是”。
不多操闲心,不多管闲事,这是对每个生命最大的尊重。
有一种修养,叫少管闲事
狄更斯说:“最好的礼貌,是不多管闲事”。
这个世界是多样的,人各有喜好,要懂得不去“干涉”别人。
不拿自己的标准去丈量别人,这是每一个成熟之人的修养。
纵观古今,有大智慧的人,从来都不多管闲事。
曾国藩被后世尊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他在家书里体现了一种中国式的智慧。
曾国藩的父亲好管闲事,有时爱替人出头。
在家书中曾国藩这样劝父亲:
“我家既为乡绅,万不可入署说公事,致为官长所鄙薄。即本家有事,情愿吃亏,万不可与人构讼,令官长疑为以势凌人”。
同年十月,曾国藩听说父亲不顾劝阻又在延揽他人之事,不好直接批评其父,写信给叔父,希望叔父加以劝阻。
大弟曾国潢好讥人短,曾国藩也写信批评教育他少管闲事。
在曾国藩的劝诫下,曾家人人不管闲事,家族的名誉一直很好。
王阳明有一句话说得好:“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精力都用在修炼自己,哪有闲工夫来多管闲事呢?
人生短短数十载,我们需要的是先管好自己,而不是管别人的闲事。
别人的事情,别人自然会管,与我们无关。
懂得少管闲事,是一份处事的智慧,更是一份为人的修养。
助人为乐,要有原则
看过这样一则故事,让我感悟很深:
从前,有两户邻居平时关系不错。
其中一户因为比较能干,所以要比另一户富裕。
有一年,发生了旱灾,穷的这家没有了收成,只好吃树皮充饥,而富裕的那家却屯了很多粮食。
富裕的这家想着大家都是邻居,于是就给穷的一家送了一斗米,救了急。
穷的这家非常感激,在熬过最艰苦的日子后,就到富裕的邻居家道谢。
在聊天中,无意间谈起明年的种子还没有着落,富裕的这家便说:
“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度过旱灾,这样吧,我这里的粮食还有很多,你就再拿一升吧”。
然后,穷的一家万分感激地拿着粮食回家了。
可是回到家后,这家人却抱怨说:
“这一升米够做点什么?除了勉强够吃外,根本就不够明年地里的种子。这个邻居那么有钱,就应该多送点粮食和钱给我们啊,才给这么一点,真是小气!”
后来,这些话传到了富裕的这家耳朵里,很是生气,心想:
我白白送你这么多的粮食,你不仅不感谢我,还在背后说我的坏话!
于是,关系本来不错的两家人,从此就成了仇人。
一个人在饥寒交迫时,你因为善良给了他一碗米,就是解决了他的大问题,他必定感恩不尽。
但是,人性都有贪婪的一面,你如果继续给他米,他就会赖上你。
你以为对方会感激你,但你助人太过,反倒是落下个“多管闲事”的把柄。
人需要保持一颗善心是没有错,但是助人为乐必须有原则。
当助人为乐失去原则的时候,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余生,做到助人有尺度,不多管闲事。
专注自己,悦纳他人
人际交往中有一个“刺猬法则”:
天越来越冷,两只刺猬感到自己就快被冻死了。
他们想靠在一起取暖,然而刺痛使它们又不得不再度分开。
就这样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断在受冻与受刺两种痛苦之间挣扎。
最后,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距离,既可以互相取暖而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
这个法则告诉我们,人的交往是相互的,专注于自己的同时,也要悦纳他人。
人不是百分之百一样,要留给别人个人空间,接纳别人的不同。
朋友之间交往,多理解宽容,少去管闲事,给你的友情多份贴心。
亲人之间交往,家和万事兴,少去管闲事,给你的家庭必要的空间。
一个人最好的生活状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人以礼相待。
唯有不纠缠于琐碎之事,才能给生活需要的氧气。
正所谓“事非干己休多管,话不投机莫强言”。
多管闲事不讨好,专注于自己就可以了。
常言道:“吃饱穿暖,闲事少管”。
不要多管闲事,把自己推向风口浪尖,白白浪费很多时间。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把精力耗费在别人的闲事上,还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不如有时间把自己经营起来。
饱知世事慵开口,看破人情但点头。
最好的人生是过好自己的人生。
愿你我都能少管闲事,修得一颗平和之心,一生中清净安宁!
转自:老子道德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