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劝人吃素,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记得那是2016年的冬天,我刚开始素食,就要面临一场大考——春节+父母对素食的不理解。
我准备了大包小包的素食食材,特意参加了素食培训,准备了几道拿手好菜,以及一箩筐素食的道理,上了飞机,回到了老家。
待我用心做好一顿饭,父亲特意拍了照片,很高兴地发到家族群里。
眼看父母态度有所缓解,但是依旧有些不理解。于是我开始分享搜集来的素食信息,我从肉类的抗生素讲到素食的环保,从素食的名人讲到人类适合素食的生理原理……
而当我讲到我们伤害动物的残忍时,母亲突然很生气,说:“它们难道比你妈重要?”
这?逻辑是?
这一次,为父母分享素食,以失败告终。
可以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等我春节后回到北京,我在上海上大学的弟弟给我打来了电话,说:“我不吃肉了。”
我问:“你为什么不吃肉了?”
他说:“你说得对!”我才想起来,当我在为父母分享素食道理的时候,旁边还有我的弟弟。
愿意听道理的人,真是太可爱了。
那为什么有些人可以讲道理,有些人不可以?
同样一番话,为什么有些人听进去了,有些人却觉得是伤害?
有些人适合体验,而有些人适合用数据说话?
今天就来分享一下,我为人分享素食的过程中遇到的坑,一些掉坑的教训,以及一些经验。
一:道理,只能讲给想改变的人说
我是因为意识到荤食的背后是动物的死亡和痛苦,而开始素食。
在素食后,我发现素食令我睡眠变好、耳聪明目、皮肤好转……我也越来越确信这是我们本心就想做的事情。我曾默默地想:如果早有人为我分享素食就好了。
所以我很自然地想为亲朋好友分享素食。于是我收到很多我自己也没想过的问题:
“动物不能吃,植物为什么能吃?”
“大家都吃素了,动物们怎么办?肉食产业怎么办?”
“难道不是应该顺其自然吗?”
终于,在多次互动后,我发现自己对素食的道理是越来越明晰了,感觉能组织一场辩论赛了。
但是对方好像并没有什么改变,甚至可能对素食更加不理解了。
我开始反思,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终于,在多次掉坑后,我明白了:很多人根本没觉得想改变,所以他们并不想听道理。哪怕看起来同你在讲道理,他们也只是想同你PK而已。
所以:道理只能讲给想听的人,想改变的人。
而当我因为明白这点道理而高兴的时候,发现孔圣人早已将此总结出来:“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所以,也不是完全不说,而是看同谁说?怎么说?有没有更高级的说法?意识到这一点,我开始探索一些高阶的“分享素食”的办法。
二: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与其过多分享道理,不如努力精心制作。
我们试想一下,当我们还不是素食者的时候,如果一位朋友邀请我们去到Ta家,制作出一桌如此精美的素食。你会不会被吸引,受触动。甚至主动请教Ta怎么可以将菜做这么好吃?
如果这个朋友身材很好,身体很棒,平和欢喜,还很幽默风趣……你是不是会很自然想靠近Ta?
什么叫做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这就是。
所以,我发现“少说多做”是分享素食的一大法宝。
对于亲人、同事更是如此。节日期间有没有为亲人做出一桌丰盛的晚宴?有没有做更多的素餐、点心分享给同事?
为什么我们爱说?是因为动嘴容易,动手难。我们想用最简单的方式,改变别人。这样太偷懒了吧!
愿意听你的,那是对方有悟性。通过努力和付出,让别人愿意靠近你,那才是我们的功夫。
所以,现在的节假日,就是我大展厨艺的时候。朋友来家里,也会为对方精心准备一桌素食。
日常也会做一些点心,给邻居朋友送过去。记得当时还发了一条朋友圈,说:做点心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端着点心敲开邻居门的时候。
三、素食的美好是体验来的
当然,我们在素食前期,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做出一桌盛宴。好在,我们可以求助于素食餐厅。
素食的美好、健康,大多都是体验来的。请朋友吃一次素餐,可能就打消了他对素食的畏难情绪;当他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素食餐厅,也可能会让他对素食大为改观……
以前我会顾虑:那万一因为体验感不好,他反而更排斥素食了呢?
后来我领悟到:哪有百分之百的成功呢?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们只能做我们能做到的部分,只能往更好的方向努力,但是最后结果如何,那都是自然。
而这份用心、用情,并不会因为结果,而随风逝去的。
就在前两天,我们大学毕业十周年,我邀请朋友去到一家素食餐厅。我并没有多说什么,因为能一起相聚,相聚在素食餐厅,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也有朋友同领导沟通,将团建安排在素食餐厅。用餐时,他也并没有多说什么。但是从那以后,有很多同事会自发去到素食餐厅用餐、聚餐。他们的用餐多了一种选择,难道不好吗?
除了带朋友去素食餐厅,介绍对方认识一些素食朋友,融入素食环境,也能增加他的体验感。
我们都是环境的产物。想要改变一种生活习惯,需要道理、需要动力,更需要环境。
就像一个想要开始健身的朋友,很好的方式就是认识一群健身的朋友,进入健身圈。
想到《奇异恩典》里的一句话,“有心人看得见”。
我想,不过多用语言分享,转为努力又自然地传递素食的美好,因为相信每个人的心是灵敏的,有心人会看得见。
四、 如果一定要讲道理 请记得……
那是不是就不分享道理了那呢?也不是,而是要“用情至深+投其所好”地分享道理。
1.情比理重要
比如开篇那段,我为母亲分享“荤食伤害动物”。因为我就是想到杀生的画面而选择素食的,我以为母亲内心很柔软,这一点应该会感同身受。没想到,母亲却因此倍感受伤。
后来我仔细思考,我发现:母亲是一个道德感和自尊心很强的人,当我讲到荤食=杀生的时候,母亲可能会感受到我对她的指责,因此有一种被抛弃感。
由此我发现,母亲是特别重视我对她的感情和用心。
所以我改变策略,开始从关心她的健康、重视她的心情的角度,为她分享素食的健康和美好。
而且母亲很愿意对我好,只是不太知道怎么做素食。所以经常陪母亲去到一些素食环境,学做素食。
现在母亲对于我素食是很尊重且接纳,只要同我在一起,她也都会素食。而且很乐意为我做素食。
2.找到对方在乎的点
对于我弟弟,他一开始只是不吃肉,但是还是会和同学们聚餐,会吃旁边的菜。有时候可能也觉得偶尔吃一些肉也无所谓。我给他分享《地球公民》,他觉得没时间看。
我就找到《生生不息》等素食短片分享给他,他看完之后,就决定不吃“锅边菜”了。因为他确信素食是他本心应该做的。
我弟弟的一个好朋友,因为环保,有想过素食,但因为长期运动,担心素食不够健康。我得知他喜欢看纪录片,就让弟弟分享给他《游戏改变者》。他也放下这层担忧,开始尝试素食了。
我理解,投其所好不是贬义词,而是我们用心去体察对方在乎的点,也是一种尊重和关心。
就像你发现一个人抽烟有损他的健康、他家人的健康,究竟如何能帮助他戒烟呢?就是要用心体察他重视的点。
比如他在乎他刚出生的孩子的健康着手。那就不要一味强调道德问题、他自己的健康问题。而是分享二手烟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五、 尊重是素食最好的名片
“为什么这些办法我都用了,反而适得其反呢?”我想,可能是因为你忘记分享的前提是尊重。
1. 不要打着“爱”的名义去要求对方
要不要素食,都是对方的事情。我们是无权干涉对方的决定,所以所有的沟通都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
缺少了尊重,再好的道理,再多的办法,背后传递过去的都是“要求”。
打着“爱”的名义去要求对方,这会带来深深的痛苦。这也是有违我们的初心的。
2. 做好被拒绝的准备
有时候我也会拿捏不好,不确定这句话、这个邀请是否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后来我找到了一个小的标准,就是:我在提议这件事的时候,是否有做好对方会拒绝的准备。
这种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心态上:如果对方拒绝的话,我会不会全然接纳,还是会有情绪?
一个是方案上:对方拒绝的话,我有没有备用方案或者计划?还是说,对方只有一种选择?要么主动接纳,要么被动接受?
3. 尊重对方,也要尊重自己
比如同学聚会,我会提前沟通,我做东,邀请朋友来一家我常去的素食餐厅用餐。
如果他们拒绝,我会问:是否能够选择离他们更近的一些素食餐厅?
如果他们不愿意去素食餐厅,那我可能就不参与了。
这里有备用方案,几种方式我都是完全接纳的。而不是赌气地说:你们不去素食餐厅,那我就不去了。这种心态背后就是要求。
但是,我也尊重自己,我不愿意去荤食餐厅,因为我知道,去荤食餐厅就是在用脚投票,如果我还参与买单,我就是用金钱为荤食产业投票。不去荤食餐厅,这是我的原则。
好的,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
我理解“道理”只是帮助人素食的很小的部分,是那份尊重对方,不要求;尊重自己,不迎合;体谅对方,不着急;做好自己,不拉拽的用心和坚守,才是传递和分享素食的最美名片。
文&编辑: 霜霜
转自:素食星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