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9|回复: 0

回归孩童之心,感受生命本真

[复制链接]

4390

主题

3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692
发表于 2025-4-29 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归孩童之心,感受生命本真

多多:今天我想谈一谈我们内在的伟大自发性(本源力量),正如赛斯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力量塔,它不在我们之外,而在我们自己之内。我们存在的源头和喜悦就在每个人的内在

你们存在的意义、源头和喜乐,其实都在自己以内。只要静下来倾听,就能听见内心的声音。  

你们真正追寻的,不是悲伤,不是悔恨,而是一种快乐、充满热情、生机勃勃的力量。它就像鸟儿在天空自由飞翔一样,轻盈、无拘无束,流淌在你们的生命里。---艾莎

经典上说,我们常常像一个捧着金饭碗要饭的人,总是盯着别人的成功模板,寻求让其他人告诉自己该怎么做,却忘记倾听内心最本真的声音。我们常常会听从信任之人的建议,比如朋友、家人或导师。他们确实能提供有价值的见解。但最终,只有你内心深处的那个"真我",凭借与生俱来的本能和敏锐的直觉,才知道什么是真正适合你的。你的人生经历和抉择,都需要回归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来验证。

我们来看看这句话:
你的内在真相就是你的自由、胜利和优势。它们代表了你的内在奇迹——这份奇迹无法从外界获得,因为每个人的现实体验都是独特的,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当你忽视内在的声音,就等于关闭了与生俱来的潜能之门.....你们没有利用,你们现在就可以利用的内在力量。--赛斯

大东:这种内在的力量到底是什么呢?

多多:它就是生命本然的智慧--‘内在的自发性” ,就像生命自带的“智能导航系统”,这个导航系统能自发地运作良好, 并保持完美的秩序和纪律性,一切都是自动自发的完美运作

打个比方,我们不用思想如何处理消化问题,细胞更新问题和呼吸问题,身体的‘内在自发性’同时进行数万亿细胞的自动更新,食物自动转化为能量,以及呼吸的节律调节和控制,这就是纯粹的生命自发之力,这种精妙的生命智慧,哪一样是你费心指挥的呢?

大东:确实如此。现代人之所以充满焦虑,根源就在于我们失去了对生命“自发性”的信任。我们总是习惯用大脑过度思考,却忘了身体与生俱来的智慧——身体饿了自然知道要吃饭,累了自然需要休息,情绪压抑时自然需要宣泄。这些本能反应,其实比任何养生专家的建议都更精准。

多多,是的,你看那些健康喜乐的人,往往不是医学专家,而是那些懂得聆听身体声音的人。他们像孩子一样,饿了就吃,困了就睡,难过就哭,开心就笑,完全顺应生命的自然节律。

就像Bashar说的,小我总喜欢操心大我的事情,就像乘客偏要抢司机的方向盘,比如“焦虑未来会不会生病”,“焦虑三年后的事业发展”,“担心明天会不会下雨”...........这些无谓的思虑,反而让我们忘记了:生命本身就是一个精密的智慧系统。从我们出生的第一口呼吸开始,心跳、消化、细胞再生...这些生命最基本的运作,哪一样是需要我们刻意控制的呢?

经典上有一句话:“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忧虑 "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生命本身,难道不比饮食更重要吗?你的身体,难道不比外在的装扮更珍贵吗?”这段话正是在提醒我们:回归生命最本真的信任。

大东:记得上次你给我们说的,像一朵花朵一样信任生命,很有启发性。

多多:那是赛斯ESP课程里面提到的,一朵花从来不会对天空提要求:我要太阳,我要雨水,我要求要下雨,必须几点出太阳、下多少雨量。它也不会指定要哪只蜜蜂来为它采蜜,更不会命令土壤该怎样滋养自己,这一切都是自发的,一切万物都有自己的自发性,太阳有它的自发性,蜜蜂也有它的自发性,土壤也有它的自发性。一朵花儿只管绽放,其他的一切都会自然到位。这种不刻意的智慧,或许正是我们该学习的。

蜜蜂自发地在花朵间玩耍,它们有一种超越你们所知的约束并遵循它们自己知识的法则,以及带着超越指令的喜悦。
----ESP学习班课程

大东:既然我们内在都有生命的‘自发性’,那如何跟随内在的指引呢?

多多:回归当下,回归感受,聆听你的真实感受,感受代表你灵魂的声音,你可以让自己安静下来,在安静中觉知自己的感受和直觉,你的真实感受是什么?做什么让你感觉喜悦?你的真实渴望是什么?忽视内在感受可能会让你感到与自己的真实自我疏离,进而感到孤独。

感受’ 是你灵魂的语言,它们通过直觉与你对话,温柔地邀请而非强迫你;‘情绪’ 则是你内在小孩的呐喊,以恐惧、愤怒和悲伤的方式呈现,通过强烈的身体情绪来呼唤,往往伴随着自我迷失,失去对内在的觉知。---约书亚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用"好/坏""对/错"的滤镜看待事情,这种二元思维,就像一堵无形的墙,隔断了我们与内心真实感受的链接。当我们的头脑开始比较和评判时,我们就扼杀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事物,这种机械的评判就像一道屏障,把生命鲜活的体验变成了干枯的概念。

只有专注于当下的真实感受,我们才能与自己的内在本质保持一致,这才是真正的活在当下。当我们就活在小我的思维中,我们就会脱离当下,就没有办法聆听内在大我的指引。

当我们轻易评判一切事物时,
就像给心灵裹上了一层坚硬的盔甲,
用尖锐的目光和标准将自己武装起来。
而藏在这层冰冷盔甲之下,
始终跳动着一颗鲜活而柔软的心,
它能敏锐感知善意、疼痛、温暖与爱

大东:该怎么察觉到自己当下真实的感受呢?

多多:学习像小孩子一样,小孩子天生就具有纯粹感受体验的能力,当他喜欢某个东西时,他会直接去体验它,而不会附加过多的评判或比较。

比如,一个小孩子看到一朵花,他会满心欢喜地直接去闻、去摸、去感受花的美丽和芬芳,他体验那种存粹的感动,绝不会去纠结‘这朵花和昨天看到的相比,哪个更好看’他们的喜爱毫无保留,完全专注于当下,体验也完整纯粹,不受二元分别思维的束缚。也正因如此,孩子们总能收获最纯粹、最本真的快乐。

可成年人就不同了。当我们看到一朵花,脑海里瞬间就会冒出各种念头:‘这花是什么品种?’‘跟昨天那朵比起来,是不是更漂亮?’‘拍张照片发出去,会不会有很多人点赞?’我们把大量精力耗费在分析、对比和带有功利性的考量上,反而错过了花朵此时此刻最鲜活、最灵动的姿态。

我们总觉得随着年龄增长,就该变得更精明、考虑事情更复杂,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却慢慢弄丢了生命中最珍贵的“临在感知能力。”

大东:说到底,成年人从未真正"看见"那朵花——他看到的只是自己投射的评判念头。而小孩子才真实地体验了这朵花。

多多:是的,当我们还是小孩子时,吃一颗糖果能感受极致的幸福,看一朵云能沉醉。小孩子这种纯粹的体验并非幼稚,而是一种清醒的‘临在’。就像禅宗所说的“初心”,道家强调的“无为而无不为”,它让我们重新找回与内在真实生命的链接。

毕竟,生命原本就是一场丰富的感知,而我们长大后,常常用过度思考覆盖真实的感受。看到夕阳时,脑海里可能想的是“该不该发朋友圈”,“怎么才能拍出大片的既视感。” 我们习惯了用各种概念和评判覆盖了当下的鲜活体验,用分析替代感受,用评判取代好奇心。当评判成了习惯,我们便失去了与生命和万物共鸣的能力,连最寻常的风景都变得索然无味。

大东:那如何能放下评判呢?我发觉自己不得不评判。

多多:回归纯粹的感受体验,不是要否定思考,而是找回一种平衡。别因为产生评判就过分自责,毕竟评判本身也能成为我们觉察的对象

当脑海里不自觉地冒出比较、分析,或是开始给事物贴上各种标签(比如觉得 “这不够好”,“那个才好”),先试着让思绪停一停。把这些念头当作天空中飘过的云朵,只是静静地看着它们来来去去,不介入、不纠缠。这时,不妨轻声问问自己:“要是不急于给它下定义,我此刻最真实的感受究竟是什么?”

保持“临在”,带着觉知回归自己的真实感受,"感受"比"语言"更古老,语言是后天习得的工具,但感受是生命与生俱来的语言。像孩子一样,不是退回无知,而是带着觉知重新感受鲜活的生命。

我们来看这一句话,它很有启发性:

但我要告诉你们,作为一个轻浮的女子,喜欢在阳光明媚的下午玩球,没有家务事要做,似乎整天无所事事,显得很无聊,而且,似乎很无用的个性----我没有逻辑思维的负担,可就是在这样特别的日子里,我领悟到了关于自发性和欢乐的真谛,比我所学到的许多沉闷的知识更加触及生命的本质。----赛斯ESP 学习班课程

书中的人物用略带自嘲的口吻描述自己的一段经历:作为一个轻浮的女子,似乎很"无聊"且"无用"的个性:喜欢在阳光下玩球,没有家务事要做,也没有逻辑思维的负担,整天无所事事,这种看起来很无聊的生活,却在不经意间触碰到了本真的生命本质,这让人想起庄子所说的 "无用之大树,得以终其天年",那些被世人认为无用的时光,反而成了体验‘自发性’和‘内在喜悦’的特别日子。

名著《小王子》中有一句话:"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 我们的大脑被训练得太过"有用",以至于忘记了如何"无用"地存在。就像道家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有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增加什么,而是放下那些阻碍我们真实感受和体验的思维惯性。

生命中最美好的体验往往来自那些不被功利心驱使的时刻。当我们的心灵从"必须有用"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就像那个在晴空下玩球的女子一样单纯自在,反而能触及那些刻意追求时永远无法企及的生命本质。

这种体验比任何刻意求取的"沉闷知识" 都更接近生命存在的核心,因为它来自生命最自然的状态,如同树木生长,不为什么,却成就了最美的风景。

大东:这也许就是老子所说的"复归于婴儿" 的精妙所在 —— 绝非退化为懵懂无知的幼稚状态,而是重新寻回那份与天地万物鲜活链接的感知力。

多多:就像禅宗大师说的:" 未悟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悟了之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外在的形式依旧,内在的体验却已天翻地覆,觉醒不是否定物质,而是在物质中触摸灵性。悟后看到山水,方知其性,觉悟后,你看到的山和水都是生命(自性)的表达,是鲜活的,灵动的,可以与之交流的生命。

觉悟后的人,能看到万物背后那股鲜活的生命力,山河大地,一沙一石,一切都是“活”的,都是生命(自性)的化现。

跟随内在的喜悦,
你会自动获得支持

丰盛并不局限于金钱,所谓"丰盛", 是一种能力:“当你需要的时候,你就有能力去做你需要做的事”,当你跟随内在的喜悦而行,你就是在跟随“丰盛之流”,你会自动获得一切所需的支持。

晓梅: 我真的很难相信,仅仅跟随内在的喜悦,做自己喜欢的事,就能获得支持。这听起来太理想化了?

多多: 让我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吧,它是Bashar分享的。有一位母亲,她最大的快乐就是给孩子们讲故事。她讲得那么投入、那么生动,孩子们非常喜欢她讲故事。

晓梅:然后呢?讲故事能给她带来什么好处?

多多: 一开始,她也没想过靠这个谋生。她只是单纯爱讲故事,因为那让她充满喜悦。她讲的故事太精彩了,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孩子们开始邀请朋友来听,后来连朋友们的父母也来了。父母们也被这些精彩故事迷住了,渐渐地,人们开始付钱请她去家里讲故事。她竟然靠着讲故事,获得了一份收入。

讲故事是她真正热爱的事情,而现实满足了她。她只靠着讲故事,就拥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Bashar

晓梅: 这只是个例吧?不是每个人都能这么幸运。

多多: 这不是幸运,而是丰盛的法则在运作。Bashar说,丰盛不是指你拥有多少,而是指"在需要的时候,有能力做你需要做的事"。这位母亲一开始也没有报酬,但她对讲故事有热情——而这份纯粹的热爱,最终吸引来了她所需的一切支持。这就是Bashar说的 —— 当你追随内心的喜悦,宇宙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给予支持。”

晓梅: 如果她当初想着"讲故事肯定赚不到钱”,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发展了?

多多: 正是!如果她被"这有什么用"的念头困住,她可能就讲不出那么动人的故事了。但她选择信任自己的兴奋,全然地投入其中。结果,宇宙以最丰盛的形式回应了她。

我们来看看原文:

如果她的信念系统告诉她:“嗯,我确实有时间讲故事,但讲故事有啥用呢?它能改善我的生活吗?整天呆在家里,我还怎么做事啊?”,假如她真这样想了,她可能就不会有能力去做这些的事情了。幸好,她没往这方面想,也没被这种想法所束缚。她根本没去琢磨别的念头,只是单纯去做让自己兴奋的事,只要有机会就做。她让内心的喜悦和兴奋指引自己,只是纯粹地让自己开心兴奋。 于是,一切的资源,机遇、支持,都自然而然地来到了她的身边。 ----Bashar

晓梅: 所以你的意思是,我们应该专注在自己热爱的事情上,其他的不用操心。

多多: 对!丰盛会以最适合你的方式到来,它可能是财物,也可能机遇,人脉,或是其他的资源,总之,它将会以最适合你的丰盛形式出现。只要你不要限制它,但是,如果你认为丰盛的唯一形式只是金钱,认为‘只有赚到钱才算丰盛’,你就限制了其他的丰盛形式流向你,反而会把其他福气拒之门外。总之,你要允许自己跟随内心的感动而行。就像那位母亲,她没急着要回报,但回报却自然而然地流向了她。

晓梅: 关于丰盛的本质,我还不是很清楚,能再解释以下吗?

多多: 让我们回到丰盛的本质定义:"在你需要做某事时,你就有能力去做",换句话说,就是,“当生命需要行动时,你内在的资源刚好够用”。

那位母亲最初拥有的只是讲故事的能力、时间和精力——这看似微小的拥有,却是丰盛最初的种子。后来的一切,皆源于这份丰盛种子的拓展,这揭示了一个奥秘:我们本就是丰盛的,问题不在于拥有多少——当下你拥有的,恰好是启动奇迹的钥匙,你只需随心而活。 所以Bashar说,我们每个人内在都蕴藏着无限的丰足(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关键在于,你是否允许自己活在当下的丰盛之流中。当你像那位母亲一样信任自己的兴奋时,你就在与宇宙的丰盛频率对齐。其余的,都会在最合适的时机到来。

生命是丰盛的,丰盛具有自我扩展的本性。一旦你开始认识到并信任自己内在本自具足的丰盛,它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自然而然地扩展到你生活的各个方面。你只需保持开放的心态,允许这份丰盛流动,它就会持续不断地为你带来更多的喜悦、机会和成长。

晓梅:谢谢,心开意解,非常开心。

摘自《闲聊悟语》           
整理:木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觉醒家园

GMT+8, 2025-4-29 19:56 , Processed in 0.04651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