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3|回复: 0

丢掉所有负罪感,幸福地生活

[复制链接]

4325

主题

3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447
发表于 2025-3-19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只做喜欢的事,见喜欢的人,丢掉所有负罪感,幸福地生活吧

生活和工作中,想要活的的轻松且开心,其实每个人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了。

可总有人会说:很难让每个人都随心所欲的活着吧?那样世界会乱套的。不敢、不能、不可以...其实我们是缺乏放下一切的勇气。

日本人气第一的心灵疗愈师心屋仁之助先生,在他终于下定决心开始丢掉无法令自己心动的人、事、物,做好了失去人情味和全部朋友的心理准备时,结果却是——人生只剩下自己想做的工作和自己喜欢的人了,而且还开始以心理咨询师的身份上电视,作品居然也卖得红红火火。

当人开始把精力集中在喜欢的地方,不再让可有可无的事物干扰自己,人生反而愈加幸福和成功。你敢不敢尝试一下,丢掉所有负罪感,只做喜欢的事?或许生活会引领你踏上一座截然不同的舞台。

01
只保留喜欢的事物

我认为想要学会“慢成功”,活出自己的本色,最重要的就是只做喜欢的事,不做讨厌的事。这听起来很任性吧?可是,自从我开始这样的生活,我的人生就发生了变化。

促我做出这种改变的,就是与近麻理(近藤麻理惠)小姐的邂逅。如今她已经是世界闻名的整理专家了。

她的那本《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人应该都读过那本书,

她的整理方法就是“只保留让自己怦然心动的东西”。

让自己怦然心动的东西。
真正想见的人、真正喜欢的时间。

就像这样,只保留自己真正喜爱的事物。反过来说,就是“其他统统丢掉”。

我偶然结识了《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的责任编辑,在京都一起吃饭时,我告诉对方:“近麻理小姐的书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天早上,这位编辑就打电话给我:“近麻理夫妇今天碰巧在京都,您要跟她见一面吗?

然后,她就来我的事务所玩了。我们一见如故,从此成了好朋友。如今她居住在国外,不过,我有时会去找她玩,还常常莫名其妙地在东京都的中心区与她不期而遇。

遇见她和她的整理方法,对我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因为我决定,除了要丢掉无法令自己怦然心动的东西,还要丢掉在人际关系或工作中无法令自己怦然心动的人或物。我要拒绝无法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工作。

只和能让自己有所收获的人保持联系,只做不吃亏的工作,也就是说,通过权衡得失,判断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在人际关系或工作当中做取舍。我彻底按照这样的准则行事,甚至做好了失去人情味和全部朋友的心理准备。在工作当中,我做了一堆得罪人的事,在人际交往当中,我也表现得不近人情。

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呢?

我的身边,就只剩下我想做的工作和我喜欢的人了。

于是,我就能把全部精力集中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了!就在我的身边只剩下自己喜欢的人时,我开始以心理咨询师的身份上电视,作品居然也卖得红红火火。不过,上电视的工作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一帆风顺。

我最初担任的是“对艺人说过分的话、刁难艺人”的角色,这是节目组给我的定位。可是做着做着,我开始隐隐觉得这样做有些不对。在此之前,我在做自己的工作时,会拒绝一切讨厌的事情。不过,我还没有习惯上电视,所以想表现得低调一点。因此,一开始的拍摄并不顺利,我讲话的片段经常被剪掉。

在拍摄中途,我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我就和平时一样做我自己吧。”于是,我开始像平时做咨询时那样,向面前的艺人提问,不顾节目流程和时间规定,和对方交谈。结果对方终于愿意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了。

后来有一天,有个艺人在和我聊天的过程中,突然“哇”地一声哭了出来。这是我平时和咨询者聊天时经常会发生的场景,可是,在上电视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还是挺受震撼的。

明明没有刻意为之,我的任性却帮到了别人。

自那件事以后,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就把自主权交给了我,他们都说:“那家伙好像变了。”

当时,我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以前的我一直很在意别人的眼光,可是,我一边谨小慎微地活着,一边又想成为大人物,活得非常矛盾。我害怕受伤,却又想成为出色的人,在各种各样的场合逢迎讨好,努力不做出头鸟。

可是,有一天我突然爆发了:“我受够了!

我觉得,这和我一直坚持近麻理小姐的“怦然心动的法则”应该也有很大关系。用自己喜欢的事填满身边的空隙,不再让那些不喜欢的事扰乱自己。

我要在令自己怦然心动的事物和人的环绕中活下去。所以,我不再妄自菲薄,也不再在意世人的眼光。这意味着珍视自己,允许自己幸福。这样做之后,我的世界陡然开阔起来了。

我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无论如何都要抽空去电视台拍摄。结果,电视台居然开始配合我的日程调整拍摄时间了。

只做喜欢的事,引领我踏上一座截然不同的舞台。

心屋寄语:
别再让无法令自己怦然心动的事物、工作或人扰乱自己

02
过幸福、舒适的生活

只做喜欢的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其中一个底因就是负罪感。负罪感是指觉得做喜欢的事是在犯罪。所以哪怕做了,也必须瞒着别人。

是不是很让人想不通呢?这种心理有一部分源于大人灌输给我们的观念:“随心所欲是坏事。”所以,明明只是想做喜欢的事,却必须给出理由,而且,必须是可以被接纳的理由,比如“有意义”“有必要”等。

以前的我认为,没有任何意义或价值的、单纯的喜欢是不被接纳的。所以,如果理由仅仅是“喜欢”,我就会克制自已,因为这件事“不对”“不好”“可以以后再做”“不用马上做”。一旦被反对,就会立刻退缩。

我甚至想——
“毕竟我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所以应该加倍吃苦。”
“没有人能够不努力就随随便便成功。”
“不做的话会惹别人生气,被别人讨厌。”
“做了的话就可以不给别人添麻烦了。”

这种谜之负罪感,一直紧紧地束缚着我。

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内心充满负罪感。而那些人——因为自己活在满满的负罪感中,所以见不得别人自由地活着。于是,他们会把负罪感包装成礼物送给你。我将这种礼物称为“脓液”。

“你也要把舒适和幸福当成坏事!”

他们会把这种脓液似的东西泼向你。只有你付出了艰辛,忍耐或努力,才有资格获得幸福或财富。可是,倘若你太轻松,那就岂有此理了。(笑)

而且,那些喜欢把负罪感丢给你的人很矛盾,命令你帮忙的是他们,拒绝你帮忙的也是他们。

比如,你看到他很晚还在加班,一副焦头烂额的样子于是问他:“要不要我帮忙?他会说:“不用不用,那怎么好意思呢?没关系,我自己能行。”

可是,如果你信以为真,对他说:“那我就先下班了。”他又会腹诽:“竟然让我一个人干,你真好意思!”

所以,到底要怎么做才好?

最后,这种人会把“脓液”喷射到你身上,试图让你产生负罪感。“所有的工作都是我一个人干完的,我太难了。”这谁受得了?委实麻烦。

其实,“是不是不应该过得太幸福”“活得太舒适是不是不对”这种负罪感,是父母从小灌输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怀疑自己,甚至觉得愧疚。

也正因如此,我们会主动寻找刺激自己产生这种情绪的人。

没错,因为我们觉得愧疚后悔,所以有些人甚至会渴望接受这样的“惩罚”可是,那仅仅是一种幻想。我们一直在努力避免过得太舒适、太快乐或太幸福。

所谓的成功,是活出自己的本色。

如果在负罪感的驱使下压抑自己、谨言慎行,一辈子做着不想做的事,那么你既不能获得成功,也无法获得财富。因为,到了最后你可能会觉得连赚钱也是一种“罪恶”。

所以,请你和向你喷射“脓液”的人保持距离,丢掉负罪感,鼓起勇气过幸福舒适的生活吧。首先就从这里开

来源 | 归心之旅
作者 | 心屋仁之助
校对 |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觉醒家园

GMT+8, 2025-4-2 08:57 , Processed in 0.04248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