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1|回复: 0

当你失去了与自己的连接,你就会迷失在这个世界里

[复制链接]

4325

主题

3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447
发表于 2025-1-27 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埃克哈特托利:当你失去了与自己的连接,你就会迷失在这个世界里

01
当你与内在的宁静失去了连接,你也就失去了与自己的连接。当你失去了与自己的连接,你就会迷失在这个世界里。

你内在深处的自我意识,即你是谁,与宁静不可分割。这种“我是……”远比名称或外在形式更为深刻。

宁静是你最真实的本性。那么什么是宁静?宁静是你的内在空间和觉知,在这内在空间里,本页文字被你解读,然后形成思想。没有觉知,便没有解读、没有思想,甚至没有这个世界。

你就是觉知本身,变成人的样子。

与外部环境的噪音相对应的,是内在思想的嘈杂;而与外部环境的安静相对应的,是内在的宁静。

无论何时,当你身处安静之中,聆听它,留意它,把注意力转向它。聆听安静,可以唤醒你内在的宁静层面,因为只有通过宁静你才能注意到安静。

当你注意到你身处安静之中的那一刻,你并非是在思考。你只是意识到,但并没有在思考。

当你意识到安静的存在,一种内在宁静的觉醒状态就会立即出现。你完全活在当下。

一树,一花,一草,让你的觉知停留在它们身上,你会发现它们是如此的宁静,如此深植于存在之中。让大自然教导你何为宁静吧。

当你看着一棵树,并感觉到它的宁静,你自己也会变得平和起来,你与这棵树在很深的层面上相连接。通过宁静,你感到与你察觉的事物合而为一,无论它是什么。感受到你与万物合而为一,便是爱。

安静对找到内在的宁静大有裨益,但并非必要条件。即便身处嘈杂之中,你也能觉知到噪音之下的宁静,觉知到产生噪音的那个空间。那正是你的内在空间,那纯净的觉知、纯净的意识本身。

你会发现,觉知是你所有感觉和思想的基础。意识到觉知本身也就触发了你内心的宁静。

02
大脑总是处于“不满足”的状态,总是渴求更多。当你认同了你的大脑,你就很容易觉得无聊和焦躁不安。无聊意味着大脑渴求更多的刺激和更多的精神食粮,却永不知足。

当你觉得无聊时,有很多办法可以满足大脑的饥饿感,比如:看杂志、打电话、看电视、上网和购物等。你还可以用一种并不多见的方式,即把精神的空虚与需求转换为身体的需求,用更多的食物暂时性地满足身体。

或者你可以让自己置身于无聊焦躁中并观察自己的感受,当你将觉知带入这种感受时,霎时间有一种空间感和宁静感在周围萦绕。起初只是一点点,但随着内在的空间感持续增加,无聊的感觉渐渐消失,变得不再那么强烈和重要了。所以说,就连无聊感都可以教导你是谁,你不是谁。

你会发现那个“感到无聊的人”并非是你,无聊感只是你内部一个受限的能量运动同样地,气愤、伤感和恐惧也不是你,它们都不属于你,它们只是人类大脑的各种状态,来了又走。

凡是来了又走的,都不是你。

“我感到无聊。”谁知道这个情绪?

“我感到愤怒、伤感、恐惧。”谁又知道这些情绪?

是你,你是这一切的主体,而非那些客体。

任何形式的偏见都意味着你认同了自己的大脑。这表明你再也看不到其他任何人,只是看到你对那个人的看法而已。把一个活生生的人简化成一个看法,这本身可以看作一种暴力。

思考若非植根于觉知,会变得自私自利且功能紊乱。缺乏智慧的聪明充满了危险性和摧毁性,然而这却是大部分人的现状。思想被放大成科学和技术,从本质上讲无所谓好坏,但是,通常诞生这些科学和技术的思想并非植根于觉知之中,致使科学和技术也会变得具有摧毁性。

人类进化的下一步就是超越思想,这是我们现阶段的紧急任务。这并不意味着停止思考,而是至少不再完全认同于思想,受制于思想。

感受你内在的能量,精神上的噪音就会立刻减弱乃至消失。感受能量在你的手、脚、腹腔和胸腔游走,感受你的生命,那个向你体内注入生机活力的生命。

这内在的生命活力,处于波动的情绪和思想之下,身体成了它的出口。

03

大脑不停歇地寻找,不只是为了获得精神食粮,还为了它的身份认同,它的自我感。小我由此产生,并不断改造自己。

当你想到自己或谈及自己的时候说“我”,通常来说,你是指“我或我的故事”这个“我”关乎你的喜好和厌恶,恐惧和渴望,这个“我”永不知足。这只是大脑臆想的你,受制于过去并试图在未来得以满足。

难道你看不出,这个“我”只是个像浪花一样转瞬即逝的存在。

谁能看穿这一切?谁能意识到身体和精神的形式是短暂的?是“我”,是和过去与未来无关的深层次的“我”。

这困难重重的一生,恐惧和渴望占据了你大部分的精力,到头来还剩下些什么?一个刻在你墓碑上的出生日和死亡日之间,一两英寸长的破折号而已。

对于小我来说,这是个令人沮丧的想法,而对于你,这却是解脱。

若每一种想法都能完全占据你的注意力,说明你认同了大脑里的声音,这些想法就被赋予了自我感,小我便产生了,它是大脑创造的“我”。大脑创造的小我残缺不全,飘摇不定,于是恐惧和渴望成了它的主导情绪和动力。

当你发现你的大脑里有一个声音假装是你,唠唠叨叨没完没了,你就从对思考无意识的认同中觉醒了。当你觉察到那个声音,你就会认识到那个声音并不是你,那个思考者也不是你,你是认识到这一切的那个人。

认识到自己是那个声音背后的觉知,即为自由。

小我总是在忙于寻找,寻找更多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让自己感觉更完整。这就是小我全神贯注于未来的原因。

当你意识到自己在“为下一刻而活”,你就已经跳出了小我的思维模式,全神贯注于当下的可能性也随之而来。

通过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于当下,远比小我思维伟大得多的智慧就进入了你的生命。

当你活在小我里,你总是把当下的时刻贬低为达到目的的手段,你只为未来而活。然而,当你完成了你的目标,却并不觉得满足,至少,你很快就会不满足。

当你更多地关注做某件事的过程,而非这件事所能带来的结果时,你就打破了小我陈旧的制约模式你的所作所为不仅会变得更加有效,也充满了无尽的满足和愉悦感。

04
从根本上来说,你只有对此刻、对当下负责,才能对你的生命负责。因为生命只存在于此。

对此刻负责指的是从内心深处接受当下的“如是本性”,不与它争辩,并与生命和谐一致。

当下就是当下,一如既往,因为它无法成为其他。没有任何事物是独立存在的,这早已被佛教徒所知晓,现在也被物理学家所证实。表象之下,作为宇宙整体的一部分,所有的事物都相互联系。在当下这一刻,宇宙衍生出万事万物。

当你对这一切说“是”,你就和生命本身的力量与智慧紧密结合,唯其如此,你才能成为使世界向积极方向转变的力量。

这里有一个简单却有效的方法:由内而外地接受当下发生的一切。

当你把注意力转移到当下时,你仿佛从思想的梦境中觉醒,从过去和未来的梦境中觉醒。如此澄澈,如此简单,不给问题和矛盾留一丝空间,只有如其所是的当下。

专注于当下,你会发现生命的神圣。当你临在,你所观察到的一切都是如此地神圣。你越融入当下,就越能感受到“存在”简单而深远的愉悦,以及一切生命的神圣。

很多人混淆了当下与当下发生的事情,二者绝非同一回事。前者是后者发生的空间,比后者更为深刻。

所以,不要把当下发生的事情和当下混为一谈,当下比在它的空间里发生的任何事情都要深刻得多。

当你步入当下,你也就走出了大脑所能承载的内容。思想的流动逐渐放缓,它们不再吸引你所有的注意力,不再完全占有你,思想与思想之间出现裂痕,如此宽广,如此宁静。你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浩瀚与深远是思想难以比拟的。

思想、情绪、感知和你的一切经历组成了你的生命内容。这就意味着,你的自我感是来自于“我的生命”,于是“我的生命”深感满意,至少你是这么认为的。

你一直在忽视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你内在的“我是”与你的生活里发生的事情毫不相关,和内容毫不相关“我是”只和当下有关。它始终如一,无论老幼、强弱和胜负,“我是”即当下存在的空间,本质上从未改变。它通常被混淆成生活内容,所以,你只能微弱且间接地从生活的内容里体验到“我是”和当下。换句话来说,你的存在感被这个世界上很多的东西,如境遇、思想等掩盖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下也逐渐变得模糊了。

所以,你忘记了自己植根于存在,忘记了自己的神圣,迷失在这个世界里当人类忘记了自己是谁,困惑、愤怒、绝望、暴力和冲突便蜂拥而至。

然而,想要铭记这个真理并找到回归的路异常容易:

我不是我的思想、情感、感知或经历,也不是我生活的内容。我是生命本身,是一切事物发生的空间,我是意识,是当下,是“我是”。

05
对于生命中最根本的事,时间是不起作用的。这件事就是自我觉醒,需要你超越自我,超越你的姓名和肉体,超越你的过往和故事,去认清自己到底是谁。

你无法在过去或未来找到自己,唯一能找到你自己的时刻就是当下。

探索者希望在未来实现自我领悟或得到启迪,那是因为,作为探索者,他们需要时间,需要未来。如果你相信这些,它就真的需要时间,直到你认识到你并不需要时间去成为自己。

当你看着一棵树,你了解了这棵树;当你有一个想法或感受,你认识了这个想法和感受;当你有一个喜悦或痛苦的经历,你体验了这种经历。这些只是看起来正确无误、平淡无奇的陈述,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们的结构包含了一个微妙却又基本的错觉,当你使用语言时,这个错觉无法避免。思想和语言创造了一个明显的二元论和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个体。

事实是,认识那棵树、那个想法、那个感觉或经验的人,并不是你。这些事物和感受来源,是你的意识或觉知。当你经营自己的人生,你能看清自己就是意识本身吗?你生命的全部内容在这个意识里,一一呈现。

你说:“我想了解自己。”你就是主体,你就是认知,是万物得以被了解的意识。意识无法了解意识,意识包含了所有需要被了解的东西,是一切认知的起源。这个“我”,这个主体,无法再把自己变成认知或意识的客体。

所以,你无法变成自己认知的一个客体。当你在心里把自己当成一个客体时,虚假的小我身份便产生了。“这就是我。”你说。于是你就开始和自己建立一种关系,告诉自己和他人你的故事。

一切表象皆存在于意识之中,而你就是意识,当你认清了这点,你就无须再依赖表象,无须再从各种状况、地点和条件中去寻求自我,你解脱了。换句话说,一切发生或未发生的事,都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不再那么沉重和严肃。愉悦进入你的生活,你认识到这个世界只是宇宙的一支舞蹈,是各种外在形式的舞蹈,不多不少,如是而已。

当你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永恒的平和感便油然而生,充满生机你可以称之为喜悦,因为充满生机的平和正是喜悦的特点。这是认识到你就是生命本质的喜悦,你就是在生命拥有形式之前的本质;这是存在的喜悦,你可以以真实的自己存在。


埃克哈特托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觉醒家园

GMT+8, 2025-4-2 08:57 , Processed in 0.05091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