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路上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两个字
修行路上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两个字——真实
听我这样说,很多人可能会不以为然。
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觉,觉得真实很容易,认为自己是一个真实坦荡的人。 很多人以真小人自居,但无法接受被称作伪君子。
但事实上,一个小人是不可能真实的,真实远比想象中艰难。道家称“修行得道”的人为“真人”。因为“真”是人类觉醒的状态,是与高我频率最接近的状态。
自欺是无处不在的,我们的头脑习惯性自我美化,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作为防御,来应对社会的压力和对自我价值的怀疑。
真实,并不仅仅是意愿或态度的问题,它更是一种能力和实践,真正的真实必须建立在高度的自我觉察之上。真实意味着我们要去面对自己的全部真相,需要去面对自己弱点与阴暗面,自私、虚伪、虚荣、浅薄、无价值。
需要勇气和决心去剥开层层自我防御,直到触及最本质的自我。当我们敢于直面自己的脆弱、恐惧和欲望时,才能开始理解和接纳完整的自己,包括那些我们通常试图隐藏或否认的部分。
如果我们总是逃避痛苦与不安的感受,总想把自己描绘成一个美好形象,那么我们注定会错失生命的真谛。
比如,那些习惯性讨好的人,往往会觉得自己是个付出不求回报的好人。但实际他们内心深处可能隐藏着对自己深深的不满和愤怒。这种情绪往往源自对自己的不接纳。为了避免直接面对这些情绪,他们会采取过度照顾他人的行为模式,以此来转移注意力,同时也为自己的愤怒寻找出口。最终,他们的行为可能会激起他人对他们的好意的反感,进而证实了自己的不值得爱的想法。
很多修行者,看似超越世俗的名利,却对于出世间有着更大的贪婪;看似不计较世间的利益,却对修行的成果特别执着;嘴上说着利益众生或者看似做了一些善事,不过是为了自己的福报。
当一个人试图逃避面对真实的自我时,他们可能会采取各种手段来转移注意力,如恋爱脑、工作狂、沉迷娱乐享受或者是灵性修行。然而,这些行为往往只能提供短暂的缓解,而未能解决根本问题。最终,这些未解决的情绪和冲突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影响个人的关系和社会功能。
焦虑、迷茫、内耗、彷徨和纠结等情绪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自己真实的了解。将自我压抑误解为自律持戒,将限制性的思维当作人生的指导原则,将他人的期望视为自己的目标。
那么要怎么才能活出真实的自我呢?
从根本上说自我(ego)本身就是一种不真实。我们这个自我充满各种有限的个人经验和社会文化加诸的限制性信念。我们通过二元对立的欲望之网来看待这个世界,将它分成快乐和痛苦、对与错、内和外。总是通过自己的欲望和期望来解释和评判一切。透过自我的有限滤镜,怎么可能看见一个真实的世界当你内心还有评判、有标准、有期待,还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时候,就不可能看见真实。
真实世界超越了我们的思想和观念。真实世界不是我们头脑中的概念或想象,而是存在于这些概念之外的某种更为深远和真实的实在。
真实意味着完整,它是一种对本源状态的回归与拥抱。在追求真实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是在寻求与我们内在本质的重新连接。回到一个无条件爱、无评判、无恐惧的状态。这是一个超越了世俗身份、角色和面具的境界,一个内在的和平与和谐之地。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不再受制于外界的评价和期待,而是从一个更加广阔角度来看待自己和世界。
一个人有多真实取决于他能多大程度上超越自我的桎梏。真实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内在的状态,它需要我们彻底放下虚妄的自我观念,面对真实的自己。真实不是一种可以追求的状态,一个人越发追求真实就离真实越远,所有的刻意追求都是在强化自我。
真实是在虚妄彻底消失之后自然出现的结果。它是一种内在的完整性,一种对现实的全面接纳。
圆觉经讲“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只要知道一切都是幻象,就能自然而然地离开幻象,不需要借助任何特定的方法或步骤。
无论修行到什么程度,只要还活在地球上都会有自我(ego)。自我是人性的一部分,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需要面对和理解的现实。即使在开悟之后,小我依然存在,但其作用和影响会有所不同。
修行最大的障碍不是自我,而是虚伪。我们给修行和爱设置了太多的标准和定义,这些标准和定义反而成为我们修行的障碍。你想象中的那个修行人的标准,那个爱的样子,可能是你最大的修行障碍。从世俗的“模样”中走出来,却又开始扮演“修行人”的“模样”,这是一种更大的压抑和陷阱。
修行不是把小我修完美,而是通过觉知和接纳,让自我成为我们的工具而不是主人。最大的爱是允许自己有小我,有情绪,有黑暗面。当你无条件地允许自己时,你就是在无条件地允许众生。你对自己有多允许、有多无条件的接纳,世界对你就有多允许多接纳。
原创 此在之欢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