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别去背负他人的因果
看过一个短片,深有感触:
杰克对其他同事的工作很上心,恨不得什么事都替他们办了。
可同事要么疏远他,要么直接躺平,这让杰克每天都累得要命。
有一次,杰克和甲方商量好了交货时间。
没成想,一起负责的同事临时请假了,杰克不得不一个人苦哈哈地加班做任务。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卡普曼戏剧三角模型:
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在“拯救者—迫害者-受害者”三个角色之间不停切换。
当你扮演了其中任何一个角色时,其他人就会无意识地扮演相应的角色。
即便最初你是拯救者,也会因助长他人的依赖性,给自己带来焦虑和怨气,最终让自己变成受害者。
很多人工作太累,抱怨合作者不给力,正是因为把他人的责任背到了自己身上,介入了他人的因果。
替别人认真,两面不讨好
知乎上有个提问: “在工作中处处帮助别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讨论区里,网友们叫苦不迭:
事无巨细,做什么都尽心竭力,自己疲惫不堪,对方却不胜其烦;
手把手地教实习生,结果新人很快就取代了自己的位置,翻脸不认人;
整天帮别人,耽误了自己的工作,领导没看到功劳,只认定自己能力不行……
答主@月半程倾诉了自己的遭遇。
他手下有个程序员小马,干活慢腾腾的,代码质量时好时坏。
去年12月底,月半程带队承接了一个紧急项目,小马也分配到了任务,但是他进度太慢,影响了整个团队进程。
为保证按时交付,月半程只好亲自帮小马提进度,连夜赶出了代码。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产品上线后,出现了可怕的安全漏洞,公司损失了大量资金和用户数据。
调查原因时,小马认定自己的部分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月半程写的那些代码上,二话不说把责任都推卸到了月半程身上。
月半程一个人背了锅,不仅被扣掉年终奖,还在整个公司被批斗了一番。
出于善意帮忙,同事非但不领情,还把他当做了挡箭牌。
正如冯唐所说的: “别人的工作最好不要插手,很多时候沾上了就甩不掉了,干得好了,那是别人的功劳,干得不好,那你得背锅,典型的出力不讨好。”
不是所有人,都值得帮;也不是所有事,都要出头。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使命和课题,你不应该打乱他人的节奏,要求他按你的标准来办事。
凡事都有两面性,谁也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到完美,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不要用自己的善意替别人去买单。
成年人真正的清醒,不是无时无刻展示自己的能耐,而是不去干扰别人的生活,让他按照自己的路线行走。
给他人独自发挥的空间,还自己一片清净安宁。
守住底线,别人才能有所约束 坚持原则,别人才会真正尊重你
替别人做事,落一身骂名
据统计,80%的职场人被同事“使唤”过,大多数人没办法拉下脸来说“不”。
因为如果不帮忙,他就会说你不好相处,影响两个人的交情。
可如果委曲求全,他就会得寸进尺,你一旦拒绝就会伤了彼此的和气。
《别让瞎忙害了你》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潘辰对同事有求必应,有时还主动帮他们分担工作。
她和同事们的关系很融洽,但经常忙到深夜,周末都没时间休息。
有一次,有个同事想让潘辰帮忙值班,不巧潘辰要去看望生病的父亲,没有答应。
这下好了,从那之后这个同事开始冷落她、刁难她,甚至还在背后说她“只知道对领导溜须拍马,帮同事做点事都不肯”,别的同事也跟着孤立她。
年底评选“服务明星”,那些总是请她帮忙的人都没有投她票。
潘辰非常委屈,也很气愤,自己一片热情落了如此下场。
看过一段话很扎心: “老好人是一种毒药,不仅让自己上瘾,还会让对方的索求不断上瘾,直至最后大家都变成仇人,才会结束这种带着强烈毒性的人际关系。”
职场不是交朋友、谈感情的场所,你把自己塑造成什么形象,别人就会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你。
“升米恩,斗米仇。”
帮一次,你是个大好人;帮十次,你是个老好人;帮无数次,你就成了便利贴。
别人该做的事就成了你分内的事,稍有怠慢就开始怨怼你。
最后,不但透支了自己,还很难沉下心来做出成绩。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调查:
如果一个人学会合理的拒绝,就能减少90%以上的不必要麻烦,以及大量的个人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
凡事过犹不及,帮忙也要讲究方法和尺度。
守住底线,别人才能有所约束;坚持原则,别人才会真正尊重你。
与其想着为别人排忧解难,不如做好本职工作,关注自身成长。
当你真正强大了,无需刻意迎合,世界也会为你捧场。
替别人负责,好心不得好报
在芬兰,有个有趣的现象。
人们排队等车,恨不得与其他人隔上一米的距离,大家各自看刊物、玩手机或是放空。即使是朋友结伴出门,也是如此。
在他们的意识里,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私人空间,不可贸然侵入,这是最起码的礼仪。
工作中,我们常常出于好意去操心别人的事,反而遭到嫌弃。
原因很简单,就是你越界了。
有边界感才有安全感,没有分寸感,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种冒犯。
智联招聘分享过一个案例:
张继是位很出色的审计师,工作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但他有一个缺陷,对什么都很上心,以至于每天都疲于奔命。
前段时间,公司委派他接手一家集团公司的新任务,将他手头正在进行的结算审计项目,交给其他同事跟进。
接替他的同事也是个资深审计师,很有能力,完全可以胜任这个工作。
可他还时不时惦记工作进度,隔三差五地给同事打电话,还苦口婆心地劝人家要仔细,不能马虎。
三番五次的督促,终于把同事惹毛了: “项目已经不是他负责了,还一个劲地问,他是不信任我,想再回来吗?”
所有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界限,一旦冲破这界限,就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引发冲突。
职场中,你是否也做过这样的傻事:
看到同事的工作有待改进,不管对方乐不乐意,就给予意见或提供帮助;
发现了同事的问题,即便不那么着急,也要疯狂提醒,哪怕打扰同事休息。
殊不知,过度负责大大占用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让对方感到被控制、被看轻。
好心指导,别人以为你自命不凡;好意劝告,别人觉得你别有所图。
所谓的帮忙,变成了双方的负累。
你要承认一个事实,你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即使关系再好,也要保持适当距离。
用对方喜欢的方式,适可而止,不评头论足,也不擅自做主。
把握好自身立场,给彼此机会去体验、去成长,让自己成为自己,让别人成为别人,比直接给出答案更有成效。
很认同心理学家埃尔贝斯说的: “一个人真正的智慧在于知道保持冷漠,它可以帮助你节约能量,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职场上,我们没办法改变同事的处事方式,却可以选择与同事的相处模式。
尊重他人命运,放下助人情结,不必满足所有人的期待,也别妄想拯救任何人。
学会松弛,学会拒绝,学会生活。
管住嘴守住心,对别人冷淡一点,才能对自己热情一些,隔断外界的拉扯,把能量用来实现自我成长。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插手别人工作,不背负他人因果,修得轻松惬意。
文 | 有书徐小栩 主播 | 童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