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8|回复: 0

人一旦静下来,身体就健康

[复制链接]

4222

主题

3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062
发表于 2025-2-21 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一旦静下来,身体就健康

现在的社会,物欲横流,喧嚣纷扰,人们如同被身后咆哮着的老虎追赶着,疲于逃命似地,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功名利禄之间。在这无尽的忙碌与追求中,身心逐渐疲惫不堪,各种健康问题也接踵而至。

南怀瑾先生说:“人,一旦静下来,立马身体健康。”此语恰似一缕清风,给狂躁涌动的人世间,带来了一片清凉与安宁。

“生命在于运动”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生活里那些奔跑着的身影、跳跃着的舞姿、双臂的挥洒自如,你追我赶地闪挪腾移,无一不是人们对于运动有益健康最好的诠释。

但运动并不是越剧烈、运动量越大越好,恰恰相反,过大和过于剧烈的运动往往损耗、伤害人的身体。从而让心率过高、呼吸急促、肌肉疲劳、关节疼痛、免疫系统受损,严重的还会发生心脏猝死。欣然生活的环境中,就有因为跑步、打篮球、打乒乓球发生心脏猝死的几个令人遗憾的案例,这也是运动员往往不长寿的一个原因。

而那些安居室内埋头创作的书法家、画家却更容易长寿。

因为身体的免疫系统在宁静的环境中能得到更好的修复与强化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长期处于压力与忙碌状态下,人体会分泌大量的应激激素,如皮质醇等,这些激素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使得我们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而当我们静下来时,应激激素的分泌会减少,免疫系统得以休养生息,白细胞的活性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自然就提高了。

再者,静,于身体而言,是一种深度的滋养。当我们真正静下来,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仿佛都从紧绷的状态中舒缓开来。中医理论中有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深刻地揭示了静对于身体内在气血运行与脏腑功能的积极影响。

埋头练字或作画的书法家或画家,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和注意力,促使他们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使大脑和身体得到充足的休养生息;通过与自己的作品交流和沟通,他们能感受到内心的一种宁静和满足;他人的认可和赞赏,也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和幸福感;通过静心创作,也释放了他们心中的压力,缓解了情绪的紧张,提高了心理调节能力。这诸多因素对于身体健康都是良好的促进。

从生理角度分析,人在安静的状态下,心跳会逐渐趋于平稳,不会像忙碌时那样急速跳动,从而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呼吸也会变得深沉而均匀,让新鲜的氧气充分地进入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滋养着每一个器官与组织。

从心理层面来看,静更是一味治愈心灵创伤、舒缓情绪压力的良方。在宁静之中,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洞察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与思绪。

那些平日里被我们刻意忽视或者压抑的焦虑、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在静的映照下格外清晰,从而无所遁形。而当我们直面这些情绪时,便能够以一种更加平和、理性的态度去理解它们、接纳它们,进而化解它们。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去追寻静的境界,从而收获身心的健康。例如,每天清晨或者夜晚,寻一处静谧的角落或者就在家中的阳台,铺上一块柔软的瑜伽垫子,静静地坐上片刻,专注于自己的呼吸,让思绪随着呼吸的起伏而渐渐平静。

或者在闲暇温暖的午后,泡上一杯淡雅的香茗,捧起一本心仪的书籍,在茶香与墨香的氛围中,沉浸于文字的世界里,忘却外界的纷扰。

又或者,在繁星点点的夜晚,漫步于宁静的小径,仰望着浩瀚的星空,感受着宇宙的浩瀚与自身的渺小,心灵也会随之变得沉静而安宁。

南怀瑾先生关于“静与健康”的人生智慧,如同黑暗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寻找内心宁静、获得身心健康的道路,为身心寻觅到一片栖息的净土,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忘时常停下匆匆的脚步,静下心来,聆听内心的声音,感受生命的宁静与美好。

原创 欣然随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觉醒家园

GMT+8, 2025-2-22 02:57 , Processed in 0.02793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