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试冥想法
1. 吸气1、2、3、4、5 2. 暂停1、2、3、4、5 3. 呼气1、2、3、4、5 4. 暂停1、2、3、4、5, 5. 往复。
二、“定”的冥想法
1.若干分钟初试冥想法。随后,注意力集中于肚胸嘴唇,感受呼吸起伏。
2.静观以往经历的感情色彩,中性、公正无私。
3.体会内心的自在、轻松和安宁,平静看这些想法感觉、让意识变得越稳定安详冷静。
4.体会各种感觉和想法,保持不受影响影响。
5.注意各种想法和感觉附带的感情色彩,做一个一个旁观者,他们与幸福无关。
6.体会这些想法和感觉来来去去,和它们逐渐脱离。让你的意识休息,不做任何对外反应。此即佛教修行的“定”。
7.睁开眼睛,把你眼睛看到的都带进“定”之中,看到什么都不做任何反应。
8.冥想结束的时候,活动活动身体,体验一下身体各部分的感觉,同样不要带任何偏好,体会“定”的状态。
三、数呼吸冥想法
1.深呼吸,放松。 2.倾听,抛开,一屁股坐进舒服的沙发里一样。 3.注意每一次呼吸的开始到结束。不控制呼吸,感受起伏。 4.数呼吸的次数,数到10或更多即可,往复。走神重新数。 5.安顿后,体会呼吸的感觉,也可以感受其他事物。 6.把呼吸看做锚,执行“定”的冥想法。 7.保持对呼吸的关注,感到一种平静感的增加。
四、甜蜜冥想法
1.安静下来,试着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好消息。 2.找到后,闭上眼,关注它、回味它,敞开心灵,感染你。 3.尽量长时间沉浸此状态,注意力不转移。 4.寻找尽可能强烈的愉快经历,爱的感觉。 5.对某段经历进行加工,感觉更强烈。 6.想象体会愉快经历带来的感觉深入意识和肉体深处。 7.将此经历体验化为内在动力,不必再向外在世界索求,越来越乐观,越来越快乐,对生活充满更多的甜蜜憧憬和希望。
五、强化内心冥想法
1.深呼吸,注意自己。体验意识深处那种强大的感觉,要清清楚楚、绵长持久。 2.感受你身体里的活力,体会每次呼吸所带来的强大感觉。感受你的肌肉自由的感觉和动物性的强大。 3.回想以往感到自我强大的经历。想象强大的感觉回到身上。让呼吸带着力量,胳膊和腿充满能量。它们随心脏跳动。一切很美好。敞开你自己,感觉强大,清晰、充满决心。 4.回想某个始终支持你的人,感受被支持、被欣赏、被信任的感觉。 5.虚弱的感觉出现也不要紧。看着它冒出来,看着它离开,注意力集中在强大的感觉上。 6.想象困难的局面无论演变成什么样,你内心都不为所动,单纯强大,不去斗争,空灵、放松和安逸。 7.体会强大在呼吸里,意识里,精神里,充满全身和美好的企图中8.沉浸在内心强大的感觉中。
六、宇宙冥想法
1.放松,感觉你平静的呼吸,体察身体感觉。建立一个第三者身份来感受体察行为本身。 2.观察感知空间深处的各种意识客体,简简单单的观察,当自己在看电影,不要走到电影屏幕里去。 3.任由各种经历和体验都来来去去。 4.关注当下,不要回想,也不做计划。无沾染,无追寻,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是。 5.体察意识的空隙,空隙让你察知感知空间本身和它涵盖内容之间的差异。思考一个特定的想法,观察这个想法前后的想法。发现欢乐、未用过的能力、富饶的空白空间。 6.体察感知空间的广阔属性,无边、平静、安宁、空白的,等待有意识客体出现其中。感知空间广阔足以容纳万物。 7.剩下的时间,轻柔地探索感知空间的各种性质,看看其间漂浮的意识客体能否让它产生稍许的改变。
七、自我同情冥想法
1.放松,回忆和真正爱你的人一起的时刻,关爱激活依附感和同情心。 2.回想你同情的人。 3.正视自己的痛苦,关心同情自己;同情心慢慢渗入心灵深处,如温柔的雨滴浸润一切。 4.把手掌贴脸颊或心口,呵护孩子般呵护自己。 5.在意识深处对自己轻语:“再次快乐起来吧”。 6.打开心扉,接受同情心,让这份美好的感觉直入你大脑的深处。
八、善意回归冥想法
1.深呼吸放松下来。呼吸一次比一次更深,每一次都比上一次吸进更多的空气。 2.意识集中于心脏感受呼吸,回想和你爱的人在一起的感觉。 3.把这种爱的感觉指向你熟识的朋友或家人。 4.感受爱的善意不断扩展它的范围,把更多你认识但并不是很熟的人包括进来,祝福他们。 5.再扩张,触及那些和你有矛盾的人,祝愿他们幸福。 6.向外扩大,包容了你的国家中的所有人。 7.继续蔓延,包容下地球上的所有人。 8.随着呼吸的节奏,你的爱的善意舒适地流动着,扩展到这个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九、专注冥想法
1.放松。 2.呼吸冥想法。 3.感受安全感,放松警惕。 4.冥想同情心、感激之情。 5.回想某个特别专注的人。 6.五分钟左右,体验每一次呼吸,从开始到结束,细细体验,全部注意力都投入观察每次呼吸上。 7.找一个呼吸时感觉特别明显的地方。开始吸气始终保持对此处的专注。注意吸呼气之间的衔接,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呼气上直到呼气结束。 8.数呼吸冥想法。 9.感受欣喜、欢乐。 10.现在意识安静。注意力集中于某处,可在一些细节体验上下工夫,比如感受你嘴唇上不同地方的不同感受。 11.感受呼吸的整体感觉,把整个身体的所有感受都统一成整体,感受整个身体随着呼吸轻微起伏,没有想法,巨大的安宁感。 12.意识进入专一状态。身体作为整体感知,经历作为整体感知。没有任何念头。边界的感觉消失了。 13.不去对抗任何事物。完全任由所有事物随便来去,就像看游行表演一样。沉浸在呼吸里了。不想任何事,不需要做任何事。让洞见力升腾起来,去体察经验、体察意识、体察整个世界。 14.慢慢结束冥想。静观就是保持对你注意力的良好控制:当你想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物上,它就能听话地集中在那里,而想要让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物上时,它也会随你心意发生转移。
十、忘我冥想法
1.放松,感受你的呼吸。呼吸之外不去做任何事,无事可做。 2.感受安全感。赶走受到威胁的感觉和厌烦的情绪。感受呼吸的宁静感觉的出现和消失,不要去紧紧抓住任何欢愉。 3.让一切顺其自然。呼吸自由自在,放开自我,放松,放开对呼吸的控制,让身体自己来控制呼吸,就像在睡梦中一样。 4.让呼吸继续,让感知继续。在广阔的感知空间里,一切充满安宁,充满欢愉,唯独没有自我。你的感知和整个世界都在持续运行着,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发生着,唯独没有自我。慢慢地观察一下周围。你看到的景象不需要你的自我去接受。 5.走一走,动一动,不要控制,不要让你的自我去指挥你的身体。可以动一动手指,变一变坐姿。是你的企图心驱动你的身体做出了这些动作,但是没有“我”在指挥。 6.轻柔地、自然而然地站起来,不需要自我的指挥。站在这里,你的感知和你同在,但是这里还需要自我么? 7.走一走,感觉一下,快点慢点都行。不需要自我的参与。让你的知觉和动作参与进来,不需要任何人来确认这些经历和体验,持续行走几分钟。 8.几分钟之后,重新坐下来。边呼吸边休息,保持最基本的存在感,保持感知的清醒。在意识中把自己和其他人都等同对待。对自己的想法,对“我”未来期许的各种想法,全都和对其他人的想法一样,没任何特别之处。 9.放松,呼吸。放任你的触觉和各种感觉在感知空间里出现、消失。放任你的自我感觉出现、消失。不和它们做任何纠缠。让自我来来去去,自生自灭,不做任何纠缠。放松,呼吸。现在自我已经完全消失,看看还有什么。放松,呼吸。不做任何纠缠,让一切顺其自然。 10.结束冥想。
冥想5分钟
等于熟睡一小时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冥想5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作者: [美] 里克·汉森 [美] 理查德·蒙迪思
导读 - 冥想
- 定的冥想法
- 数呼吸冥想法
- 甜蜜冥想法
- 强化内心冥想法
- 宇宙冥想法
- 自我同情冥想法
- 善意回归冥想法
- 忘我冥想法
冥想
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找到关爱、理解以及平和的道路,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世界都一样。学会像佛一样冥想,就是最好的方法。
冥想其实不难,只要你曾经专注地仰望过一次星空、观察过一片树叶……你就体验过冥想。怀着平静的心情仰望星空,你就在体验冥想。
如果你想掌握某种技巧,通常最好的办法就是向那些已经掌握了这种技巧的人学习。
这些被我们的不愉快和不满所围绕的痛苦,实际上是由我们的大脑营造出来的。注意,是被营造出来的,而不是本来就有的。
你大脑的状态取决于你到底体验到了什么,所谓静观就是引领你走向体验美好事物的大门,体验它们,并最终把它们转化为你自身的一部分。
道德、静观和智慧实际上是由大脑的3个基本功能所支撑的,这3个功能分别是:约束、学习和选择。
静观意识的形成则取决于大脑的学习功能——大脑所关注的事物会重塑大脑的神经回路,因此学习会让你的自我意识变得更加强大、更加稳定,注意力更加集中。
要改变过去是不可能的,甚至连改变现在都不可能。对于过去和现在,全盘接受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但对于未来,学会冥想,进而优化大脑,你的确可以播撒美好的种子。
当你和他人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意识,学会用冥想优化大脑的秘诀,那么,我们改变的就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也就更可能朝好的方向发展。
我们的问题其实并不是缺乏资源,而是缺少意志力和自制力,缺少对正在发生的事物的关注,缺少对自我中心主义的明悟,或者换句话说,就是缺少道德、静观以及智慧。
“定”的冥想法
佛陀在他的四圣谛理论里,就确认了痛苦(苦谛),诊断出了痛苦的成因(集谛,对外物的拼命攫取),并指出了解决办法(灭谛,从“集”中解放出来),给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案(道谛,也就是八正道)。
大脑会给你发出威协、疼痛和悲伤的信号。也许你会非常痛苦,但这正促使你做出更好的改变。
保持身体对周边环境的开放状态,并维持相对稳定,就是健康。
这个信号也许很微弱,那么你只是感觉不舒适;但这个信号如果非常强烈,那就是警报,让你感到惊恐。不论这个信号是强是弱,它都将驱使你的大脑去做点什么,以便能够尽快恢复平衡。
所有的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着,这是个普遍的真理,无论是外在的现实世界,还是内在的精神体验,都一样。只要你还活着,你身体里各个系统的平衡就会被不断打破。
发现一个东西,是接近还是逃避,这是个问题。如今,我们同样每时每刻都必须选择。
万事万物,有始就有终,有合就有分。所以完全彻底的心满意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理解真正幸福的基础。
大脑会让你放大过去的失败,忽视现有的能力,夸大未来的困难。结果就是,你的意识会不停地去渲染你人格、行为和信条中的失败色彩。这种自己给自己下的判断真的会把你压趴下。
大脑的模拟功能往往会制造出幻象,像放小电影那样,一个劲在我们大脑里连续放着。当假象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它就会欺骗你。
佛教理论认为,痛苦是“集”,也就是对外物的拼命攫取——通过“三毒”来表达的结果。“三毒”就是贪、嗔、痴,这是三个相当强大的传统概念,涵盖了一整套思想、言论和行为范围,十分微妙。贪,就是在胡萝卜后面追着跑;嗔,则是对树枝的厌恶——两者都涉及对更多愉快和更少痛楚的执著。而痴,是对于事物真实存在方式的种种无知,看不到事物是如何相互联系和转化的。
大脑的模拟功能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折磨你,甚至在睡梦中也不放过你。它就这样不断强化你的神经结构,使你更加痛苦。
你大脑的模拟功能会把你的注意力从此刻抽离出来,让你去追逐那些并不是那么美好的胡萝卜,忽视更加重要的奖励(比如满足感和内在安宁)。
数呼吸冥想法
这种无法避免的生理不适及精神不适,可以被称为生存的“第一类标枪”。只要我们还活着,还能去爱,那么在我们前进的路上就会不断遭遇这类标枪的追踪和袭击。
这些不可避免的疼痛和无助,毫无疑问让人感到非常不愉快,当我们对此作出反应时,又引发了真正带来痛苦的愤怒、失落和悲伤。事实上,大多数痛苦其实都是来自这些第二类标枪。
对你周围的人而言,第二类标枪会产生恶性循环:你被第二类标枪扎伤后的反应,可能引发其他人的反应,并让他们受到来自于你的第二类标枪的伤害,甚至再把这种反应沿着他们的社会关系传递给更多人。
第二类标枪就带着“贪、嗔、痴”三毒飞了过来:贪,让我强烈地希望事物按照自己预想的形式存在和发展变化;嗔,让我忧心忡忡、愤怒异常;痴,诱导我把这种事处理得对人不对事。
环境本身不是痛苦,是我们自己加上去的。
偶尔的不愉快对你影响不大,因此而心烦意乱就没必要了。当理解了痛苦的生理基础后,你就会很容易将这些烦心事用大脑冥想的方法一一挡回去,化解自己的痛苦。
痛苦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十分具象:你能感觉它在你体内,对你的身体系统产生着各类影响。
大脑是带有偏见的,对消极悲观情绪情有独钟。
同样的事情,你在心烦意乱时思考和你平静下来思考,结果肯定完全不同。
利用微小的瞬间持续改变自己,就能躲开飞来的烦恼,痛苦迟早会被幸福、爱和智慧所取代。
生理疼痛是不可避免的,但痛苦的感觉可以避免。如果你能稳定地保持你当下的状态,不论你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不管是第一类标枪飞过来还是第二类标枪飞过来——都完全不理不睬,那你就可以身心安宁。
第一阶段——不知道自己不行。在你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就发生了第二类标枪反应:你爱人忘了买牛奶回来,你生气地抱怨了几句,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反应过了头。
第二阶段——知道自己不行。你已经意识到自己被(广义的)“贪”和“嗔”给劫持了,但控制不了自己:内心挣扎,明知道不对,但还是忍不住嘟囔牛奶的事。
第三阶段——知道自己行。情绪还是有的,但你能控制住不爆发出来:你感到急躁,同时提醒自己,你爱人已经为你做得够多了,发脾气只会让事情更糟。
第四阶段——不知道自己行。完全没有任何情绪,有的时候你甚至根本就忘了有这档子事:你知道现在家里没牛奶,但你只是平静地向爱人指出现在该怎么做而已。
绝大多数人大脑左半球都专注于推理和语言过程,右半球则专精于整体把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甜蜜冥想法
消极悲观的经历有时候还是有好处的:损失会敞开你的心灵,懊悔能指引你正确的道德方向,焦虑让你对威胁产生警惕,愤怒会驱使你去纠正错误。
积极乐观的经历和体验可以用来抚慰、平衡消极悲观的经历和体验,甚至可以取代消极悲观的经历和体验。一遍一遍回忆美好,日积月累,你就变得美好!
每当你把积极乐观的情绪渗入那些痛苦的记忆中时,你都在一点一滴改造着你自己的神经结构。
如果总是带着积极乐观的情绪激活某段记忆,乐观健康的情绪就会慢慢地被编织进这些记忆当中。
痛苦的经历通常需要刚好与之相对应的乐观情绪来治愈。当你今天有了一个积极乐观的经历时,把它渗入过去的伤痛中去。 当悲观消极的情绪来袭的时候,回想那些积极乐观的情绪和看法,把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和掉。
强化内心冥想法
要想改善身体的长期健康状态,不是从免疫系统入手,而是从副交感神经系统开始,让你被冥想的放松魔法包围,身心舒展。
要学会识别真正的朋友和家人,看看到底谁才是真的关心你,要多花时间和这些人相处。
焦虑、恐惧、忧虑、担心,甚至是惊恐,和其他精神状态一样,仅仅是一种精神状态而已。当恐惧感升起的时候,识别它,观察它,注视着它,看它怎样变化,又如何在你的身体内流窜。用语言描述整个过程中你的感觉,这能增强大脑前额叶对边缘系统的调节能力。
因为大脑的负面偏见,很多对痛苦或者损失的预期,其实都过分夸大了,或者完全没有根据。
在佛教中,无知被认为是痛苦的根本原因。如果有什么事真的需要你担心的话,那就尽你的最大努力去处理(比如付账单、看医生等)。不论如何,只要做点什么,就能对解决问题有所帮助,而且即便不考虑结果,这种行为本身也能让你宽慰不少。
通过冥想或者其他方法,加强你的前扣带大脑皮层,能够让你在心烦意乱的时候也保持头脑清醒,可以把温暖和充满情感的智慧带到你的逻辑推理里。
人们对每种“色”(佛教概念,泛指大千世界各种吸引人的美好事物)的欲望本身并不是痛苦的根源,攫取才是。你可以对某种事物有期许,但是不要拼命攫取其美好结果。
宇宙冥想法
当你能够直面它,它不会再那么可怕;当你否认它、忽视它,只会为你自己带来痛苦。
佛教徒称这种不再执著的状态叫“出离”,有了这种出离心,你就不再会对生活失望,也不再会对生活不满。
把不安宁的事全列出来,一个一个处理掉。
要知道,生活中所有的奖励都是稍纵即逝的,而且它们往往并没有看起来那么丰厚。同样,痛苦的经历也都是短暂的,而且常常没那么恐怖。无论是欢愉还是痛苦,都不值得大惊小怪,更没必要让它们成为你的一部分。
事实上,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由一连串各种各样的因素共同决定的。这使得事情只能是这个样子,而不可能是别的样子。
任其生灭,任其来去。想法就是想法,声音就是声音,事就是事,人也就是人自己。
逐渐让你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来指引你的行为,而不是让你的欲望来指引。欲望本身其实就是对积极乐观或者消极悲观的反应。
佛教对人生不同的境遇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是“八世风”。八世风包括:利,也就是利益;衰,也就是损失;誉,赞誉;毁,毁谤;称,称道;讥,讥诽;乐,欢乐;苦,痛苦。
在我心中有两条狼:一条是爱之狼,另一条是恨之狼。决定一切的是我每天喂哪只狼。
我们和蚂蚁、蜜蜂的区别在于:我们能感受他人内心的喜怒哀乐,并为此付出真诚的爱和关怀,建立亲密的关系。
所谓移情能力,就是感受另外一个人内在状态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构建任何实质性的亲密关系所必需的。
禅宗说,心外无物。不要把任何东西留在你的意识之外,不要把任何东西留在你的心灵之外。
不要把伤害他人视为理所当然。
自我同情冥想法
移情能力并不是要双方达成一致,或者同意对方的观点。你可以用移情能力去理解对方,但并不一定完全按照对方的需求去做事情。移情能力并不意味着你要放弃你自己的权益,清楚这一点,可以消除施展移情能力的心理负担。
移情能力会让你打开心扉,向其他人展示,这会自然而然地拉近你和其他人的距离。
每天努力对这五种人施以同情心:一个你感激的人(恩人),一个心爱的人或者朋友,一个你没什么感觉的人,一个和你很难相处的人,最后,还包括你自己。 按标准行事,人际关系变简单。
在生活中,有一个自己的核心,并且严格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行事。
●要多听,少说。 ●不要大吼大叫威胁别人,也不能允许别人这样对待你。 ●每天,都要连续问我妻子三个问题,问问她这一天是不是顺利。 ●每天晚上要六点以前回家和家人一起吃晚饭。 ●要说那些自己需要说的话。 ●要有爱。 ●要一诺千金。
很多事情的发生并非是永久性的,要看清楚造成这种局面的各种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掌握有效的沟通方式,往往事半功倍。
沟通的时候要和你深层次的感觉和需求保持联系。
承担起责任,确保这种人际关系能满足你的需求。
沟通的时候说出你的期许就好,不要特意追求对方的回应。
始终让你的个人道德标准指导你的谈话。
当你说话的时候,尽量重现你的经历体验,特别是你的情绪、身体方面的感觉以及这些信息代表的希望和愿景。
当你在叙述经历和体验的时候,可以同时回想你的这段体验,把注意力集中在当时的主观感受上。
要学会用特定的姿态表达自己的情绪。
如果你和别人谈话是为了一起解决某个问题,那么最好是(尽你所能)罗列事实。
尽最大可能承担起责任来,把对方的事当回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绝大部分我们和其他人争论的东西都没什么要紧。
大脑的学习能力,或者说它改变自身内部的能力,我们称之为神经可塑性。通常说来改变总是一点一滴缓慢累积的,日积月累下神经结构就完全变了。
善意回归冥想法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欢乐都源于对他人幸福的期许,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痛苦都源于只期许自己获得幸福。
愿你安全。 愿你健康。 愿你幸福。 愿你生活充满安逸。
愿你不受任何内在和外在威胁的伤害。 愿你的身体强壮而充满活力。 愿你真正找到安宁。 愿你和每个你爱的人幸福美满。 愿你安全、健康、幸福、安逸。
当你要向那些“难以相处的人”表达你的善意时,通常都会面临挑战。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先平静下来,让自己进入定境,让你的意识空灵。然后就可以按照你自己的方法处理了,建议最好先从某个不是那么特别难相处的人开始,比如一个有点烦但其实有很多其他好品质的同事。
在日常生活中,你也可以一整天始终有意识地、主动地把善意带到你的行为、语言和绝大部分想法之中。
当别人对你好,或者至少不伤害你的时候,你对别人表达善意是相对容易的。当你被他人不公正地对待时,再去表达善意就非常有挑战性了。此时,你要驯服恨之狼。
培养积极正面的情绪。
不要揣测他人的意图。大脑前额叶掌管推理意识的神经网络会经常揣测他人的意图,但在通常情况下结论都是错的。
对自己施以同情。当你感觉自己受到不公正对待时,要立即对自己施以同情,这是对你内心的紧急救护。
深入意识的深处去观察恶意,只是客观地观察,不要和它混为一体,看看它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消失的。
当你遭到侮辱或者伤害的时候,完全放弃“我”这个概念的存在。
用爱的善意去化解恶意、坦率地沟通、坚信正义会得到伸张、不要妄图在愤怒中给别人上课、宽恕。
宽恕并不意味着改变你的观点,把错的当成对的。但它的确意味着把别人犯下错误所带来的负面情绪释放掉。宽恕别人的最大受益者其实恰恰是你自己。
要试着去多关注“我们”和“他们”的共同点,而不是不同点。要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直接或间接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这个概念其实涵盖了整个世界。从深层次角度讲,这个星球就是你的家园,在其中生活的人都是广义上你的家人。
注意不要总去关注那些受到威胁的感觉。在进化过程中,我们祖先所面对的环境比现在恶劣得多,所以人类进化得对外界威胁有些过于敏感。事实上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完全没有那么多威胁。在现实中,哪有那么多人会有意识地去伤害你呢?
●血清素——可以调节情绪、睡眠和消化,因其强效功能可作为抗抑郁药物使用。
●多巴胺——和大脑的奖励机制以及注意力有关,可用于加强对特定事物的兴趣。
●肾上腺素——发出警报以及唤醒。
●乙酰胆碱——提升清醒程度和学习能力。
专注冥想法
不去对抗任何事物。完全任由所有事物随便来去,就像看游行表演一样,各种角色都是一个接一个地过。当你明白你意识中的这些事物都只是些匆匆而过的角色,它们很快就会被新的角色取代时,你还会被其中一个紧紧抓住么?
静观就是保持对你注意力的良好控制:当你想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物上时,它就能听话地集中在那里,而当你想要让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物上时,它也会随你心意地发生转移。
感觉、情绪、欲望以及其他意识客体之所以会出现,恰恰就是为了吸引你的注意力,让你对它们有所反应,放任它们不管是不正常的。
佛教就用五禅支,也就是五种关键性要素,来帮助意识保持稳定。
●寻,使用注意力——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件事物上,比如开始感受你的呼吸。
●伺,保持注意力——保持对这件事物的专注状态,比如在呼吸的整个过程中从开始到结束始终关注。
●喜,欣喜之情——激发你对这件事物的强烈兴趣,有的时候是一种突然袭来的欣喜之情。
●乐,欢乐之情——从心里产生欢快的情绪,包括幸福感、满足感和宁静感。
●心,意识专一——感知的统一,所有事物都被当做一个整体来体验,没有想法,进入定境,感觉到一种强烈的存在感。
如果你真的很难静下心来进行静观,要同情一下自己:这并不是你的错。这种自我同情的情绪,可以增高你的大脑中多巴胺的水平,从而帮助你稳定意识,更好地进入静观状态。
让生活简单一点,每次只做一件事,你会获得更集中的注意力和更多的快乐。
当你的意识安静下来后,内心深处就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冒出来让你分神了,你能更容易地进入和保持静观状态。
忘我冥想法
冥想就是让意识宁静下来,通过专注修行,在大脑部分活动停止的情况下,你依然保持清醒的控制力。
人一出生就会有自我的感觉,但自我和其他的意识客体并没有区别,也没有特别高贵,你需要淡化对“自我”的重视。
当你的大脑制订计划或者做出选择时,很多时候都没有“我”的参与,你更不需要去专门营造一个“我”进行感知。
需要做的是培养一种平常心态,单纯用你的身体和意识在小电影里感知事件,而不需要再专门营造一个“我”去进行感知。
自我有点像一个握紧的拳头,当你打开手掌把东西给他人的时候,拳头就没了,自我也就没了。这就是给予和奉献对你的解放。
原创 month-read 无限月读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