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26|回复: 0

【南怀瑾】以为打坐不要思想就是道,真是大错特错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810

回帖

1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26534
发表于 2022-11-2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怀瑾先生:以为打坐不要思想就是道,真是大错特错

学佛的人,都说要除去妄想。一般人以为除妄想就是没有思想,这一点大家要搞清楚。如果“无念”、除妄想就是没有思想,何必学佛,学禅宗!干脆学死人多好!死人就根本用不着想了。再不然,用麻醉剂,把自己麻醉了,不会思想,多好!所以,怎么样叫做“无念”,怎么样叫做没有“妄想”?大家都不用脑筋,也不“思之,思之”,以为盘起腿来不要想就是道了,真是大错特错。

人之所以为人,唯一高明之处,就是因为有思想,学佛为什么礼拜佛?我们知道,佛陀在中文的解释:“佛者觉也”,佛是觉悟了的人,觉悟了就是清醒了。……

什么是“思”?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心田就是“思”,心田非常清明,一点烦恼都没有,透剔明澈,非常清凉,没有杂念杂想的境界,那个心田就叫做“思”。平常“思想”是一个名词,实际上思是思,想是想,两者是分开的。所以宋儒程明道的诗说:“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那是真的。又如佛家密宗的观想,念咒子,就是“思”的作用,思想精神的力量,超越了宇宙的功能。净土宗的西方极乐世界,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念之间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就是“思入风云变态中”,超越了宇宙的作用,心愿的力量就有这样大。

比孟子更早,中国上古时代,儒道尚未分家,这个“思”叫做“精思”,就是说学道的人,要想修成超凡入圣的神仙,他的工夫就是“精思入神”,进入“神化”的境界。现在打坐修道,作白骨观就是“思”,后世的禅宗叫参话头,这个“参”实实在在就是“思”,是“精思”,就可以“入神”。精神思想的伟大功能,就会有如此大的成就。

据我所了解,现代的青年,只是想而不思。不过,如果对一个年轻人说:“你没有思想。”他一定很生气说:我怎么没有思想!我很聪明,我什么都想得通。那不是思想,那是为了考试硬记的,硬装进去的知识。学问的成就是“精思”来的,禅宗叫做“参”。

所以孟子说上天给我们一个头脑,给我们与众不同的伟大功能就是“思”,人不知道发挥自己的思想,求得大智慧,仅仅靠别人说,别人教,又有什么用?这就是“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怎么“引”?就是禅宗说的,像牛一样被人家牵着鼻子走而已。如果我们不想成为一头牛,就要自己透过自己的智慧去思,这是孟子所说做修养学问的道理。换言之,如果能够做到儒道两家不易的原始文化,精思入神,就是圣人境界了。不用心去求一门学问,就没效果;但是心不要用歪了,不要用小聪明,要用大智慧,这就是“大人”。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


如果认为修养到“无念”的境界就算得了道,那更是大错特错。现在反过来看看普通一般人的思想,总是连绵不断的,一波未平,数波又起。就算打起坐来,一直告诉自己要“莫妄想”,也还是无可奈何!我们多半都不习惯说实在话,如果肯说实话的话,我们请一千个学道、打坐了几十年的人来问问看:静坐时,有没有妄念呢?我相信有九百九十九个半的答案都是“有妄念”,都没有办法做到无妄念。如果说修养到了没有妄念,那很可能是像我前面所说的,“浪在波心翻觉平”,只是自以为清净无念罢了。

因此我们要注意,孟子的话没有错,他以他的太老师曾子为不动心的典范。曾子不动心的原则就是“守约”,所谓“守约”,是心中自有所守,有个定境,有个东西。因此要“约”,约住一个东西,管束一个观念,照顾住一点灵明。我们平常的思想、情绪都是散漫的,像灰尘一样乱飞乱飘。我们这边看到霓虹灯,马上联想到咖啡厅,接着又想到跳舞,然后又想着时间到了,必须赶快回家向太太报到。一天到晚,连睡觉时思想都在乱动,精神意志的统一、集中简直做不到,所以必须要“守约”,守住一个东西。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宋明理学家标榜“主敬”、“存诚”的道理,这也可以说是他们的高明处,没有宗教气息,只以“主敬”、“存诚”为宗旨。什么叫“主敬”、“存诚”呢?这也就是本篇下面一节孟子所提到“必有事焉”的道理。好比人们欠了债,明天就必须还,还不出就要坐牢。但是今天这笔钱还不知道在哪里,于是今天做什么事都不行,听人家说笑话,笑不出,人家请客也吃不下,这种心境就是“必有事焉”。又好比年轻人失恋了,不知在座年轻人有没有失恋的经验,假如有的话,那个时候一定也是放不开。至于谈恋爱时,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就像《西厢记》所说“茶里也是他,饭里也是他”,到处都是他的影子。这就是曾子所谓的“必有事焉”。我说这句话可不是开玩笑,我们做修养工夫,如果真做到心里一直守着一个原则用功的话,那就上路了

——《孟子与公孙丑》


佛道两家讲修养工夫的人,也是一样需要注意。一般人标榜“无念”的观念,大多都是根据《六祖坛经》上断章取义而来,以讹传讹,误己误人。其实,六祖对自己所谓“无念”一词,作过更深一层的解释,所谓“无者,无妄想;念者,念真如”,并不是说要做到如木头石块一样的什么心都不动

还有更好的例子,在《六祖坛经》上记载一则公案。当时,北方有一位卧轮禅师,专门注重对境无心的不动心修持,当然他也有相当功力心得了。所以他作了一首偈子说:

卧轮有伎俩
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长

这首偈子,由北方传到了曹溪南华寺。六祖听到了,深怕一般学人弄错了方向,他不能不开口了,因此就说我也有一首偈子:

慧能没伎俩
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
菩提恁么长

在六祖这首偈语里,很明白地告诉大家,对境可以生心,但必须在纷杂的思虑中始终不离无思无虑的奥妙,那就不妨碍道业了。至于透过千思万虑如何去认识无思无虑的道体,则是慧悟的关键所在了。

——《孟子与公孙丑》

转自:南怀瑾国学智慧
2022-11-01


【觉醒家园】 www.awaker.inf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觉醒家园

GMT+8, 2024-11-23 11:52 , Processed in 0.03566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