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中“长命百岁”的五个原则是什么?
转自:刘力红
黄帝内经中把能够活到百岁的人叫做“知道者”。接下来《黄帝内经》就讲到了“知道者”所遵从的五种能让人“长命百岁”的基本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01 法于阴阳
知道者必须要“效法阴阳”,阴阳是中医的一个大问题。
阴阳是什么?《内经》里面谈到了“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讲的是天地之道。古人认识到了我们跟天地跟自然乃至跟日月是息息相通的。
我认为中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人与宇宙、人与自然、人与天地是一个整体。跟天地保持一致,就是法于阴阳,我们的健康才有保障。所以对天地、自然要有认识。
《素问》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
万事万物的开始和终结都是由阴阳、四时产生的。阴阳四时是生命的“始生之本”。所以,阴阳我们可以不法吗?
这里还讲到“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怎么叫得道高人呢?天地变化了我们也要变化。就如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代生活,很直接明了,看起来很简单,但这就是中医。
所以,养生最重要的原则在这里已经告诉我们,可谓和盘托出了。而重点是,我们怎么去行持这样简单朴素的道理。
紧接着《内经》又讲:“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圣人对于“道”是躬行不待的,每天都按照道的规律去做;而愚者只是“佩戴”而已,只是装装样子,不去做,自然就得不到利益。
02 和于术数
术数也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
“术数”讲的是就是“计量”,是对人身的计量,也是对自然的计量。
唐代有一位很了不起的医家,叫孙思邈,活了142岁。他有一篇很著名的文章叫《大医精诚》,里面讲到:做一个大医的条件需要什么?那就是需要精通术数。
为什么很多病人患一样的病,可是有些病人有救,有些病人没有救,这就是数在决定。
人身体中的奥秘,传统文化确实走的很深远。和于术数,就意味着人身是可以计量的。我们讲了“易”有“三易”(不易、变易、简易),“不易”就是常量,既然有常量,那这部分就是可以计算的;同时它还有变量,所以也不是宿命。
术数之学,就是讲人生怎样根据不变,产生改变。归根结底,人的命运是自己造作出来的。
怎么做出来的?就是孔子讲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里面也关系到健康,健康出了问题就是灾殃,为什么会有灾殃?因为不善。因为在我们人生的历程中我们做了很多不善,积了很多不善。所以在人生的某一个点上我们会产生疾病。
这是中国人对健康、对疾病的一个很深刻的认识。我觉得这个理念对我们现在非常重要。我们讲精神文明、社会安定,但如果不跟自身的切身利益挂钩,往往落于空谈。
当我们知道,做一点好事,做一点公益,看起来是做慈善,是做公益,实际上自己是最终的得益者。
因此,和于术数实际上是从更深的层面去揭示健康与疾病。
03 饮食有节
这里讲到是饮食有“节”。古人不是说饮食要有多好、多有营养,而是用了一个很巧妙的“节”字。
可能在座的许多人都有感觉:自己“什么都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
“高”是怎么来的?饮食没有节。生意做得越好、社会地位越高的人,吃的越多,每天这边应酬没完,又到那边再吃。于是,饮食无节,“病”从口入,就这么来了。
两千多年前,古人给我们提出的忠告,指出我们很多疾病都是因为饮食没有节造成的。
饮食贵乎有节。因为饮食是从我们口里面吃下去的,吃到脾胃里面。脾胃在中医里属土,土是化生万物,来供养我们人类以及其他生灵。
可是当我们观察大地生长的万物就知道了:农作物的生长太密不行,容易死掉;太疏也不好,产量太低。而”不密不疏“,就叫做有节。
所以,我们不能够过饥也不能过饱。过饥了不行,能量不够;过饱了,食物却成了“毒药”。
同时,小麦什么时候种、大米什么时候种,都有其时令。不同的时间生长不同的东西,遵循规律的选择摄入的食物,也叫做有节。
比如,这个说吃鸡蛋好,那个说吃鸡蛋不好,怎么办?今天我说一个基本的原则——如果冬天的东西到夏天吃,就不叫有节。我们吃的食物,要以符合时令为宜。
现在科学是发展了,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各种食物。但有些时候应了《红楼梦》的那句话:“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总之,我们应该尽量吃时令的东西,不要吃非时令的东西,方为有节。
还有一种时令,体现在人体随年月的变化中。比如,这十多年流行一种保健品。说是能补充松果分泌的某种激素,因为四十岁以后人的松果体就慢慢萎缩,这个激素就慢慢的不分泌了。那好,这个产品就要补充这个激素。
当初我有些朋友也吃,我就劝他们别吃。为什么人体四十岁以后要不分泌这个激素,是要从全局去考虑的。你现在觉得不分泌就要补充,但你能知道随之而来的其他变化吗?
人体是一整盘棋,我们离真正知道自身还远的很。我们看到广告后盲目跟从,却没有敬畏人体的“时令”之规律,就叫做“逆之”。
当我们将“节”的原则把握好了,你自然知道该吃什么,该做什么。
04 起居有常
起居为什么要“有常”?
”起“,因为有白天;“居”,因为有黑夜——人的起居就像天地的变化,就像白昼和黑夜的变化。
自然的白天、黑夜是不是“有常”?昼夜有常,我们的起居就要有常,这叫做“从之”,“从之”就“苛疾不起”。
起居和睡眠是现代人的一个大问题。很多人都已经是日夜颠倒,这显然不是健康的,有悖天地,有悖阴阳。
05 不妄作劳
“劳”是需要的。“劳”我们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也就是行劳和神劳,劳是一定要有的,不能够好逸恶劳,人生最忌的是好逸恶劳,但是劳也是要有度,不能够“妄”,如果“妄”,那也是取祸之道。
现代人工作节奏很快,工作压力很大,很多人容易“妄作劳”,容易“太过”,我想大家自己也都知道:疲劳过度有没有好处。
孔子在《家语》里面有一段对话——
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
孔子对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
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
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
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者,兵共杀之。
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
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可乎?”
——《孔子家语·五仪解第七》
其中,孔子所讲的“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佚老过度者,疾共杀之”,是关于健康。
“夫寝处不时”,是不按照应该睡觉的时间睡。
“饮食不节”,是“饮食有节”的反面。
“佚老过度者”,是“不妄作劳”反过来。
这三点你都具备了,便会“疾共杀之”——所有疾病都会找上你。但这是自己找的。
这与《内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讲的是一回事情,希望大家重温了圣人的教诲以后真正的向圣者看齐,也就是“行之“,不要光是知道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