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38|回复: 0

【南怀瑾】儒释道三家相通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810

回帖

1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26574
发表于 2022-6-30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怀瑾先生:儒释道三家相通,
都是“内圣外王”之学

如果我们要研究中国的学术思想,人人都知道在春秋战国阶段,都说是百家争鸣的时期;例如和庄子先后同时代的孟子,也有一段话,是对所谓圣人和神人之间的说明,几乎是同一个规范。孟子对于这个问题,界定为六个步骤,他说:“可欲之谓善(一),有诸己之谓信(二),充实之谓美(三),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四),大而化之之谓圣(五),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六)”。明白了这个道理,可知中国文化在秦汉以前,儒道本不分家,统称为一个“道”的内涵。

——《庄子諵譁》

不要以为孔子、孟子的修养,和佛家、道家不一样,其事其理是和佛、道相通的,就是所谓“内圣外王”之学。

大家都需要切实反省一下,自己达到“可欲”的境界没有?尤其一般的人,逼着他盘了几天腿,搞了几天修养,但是“新起茅厕三天新”,才用功了个把月,慢慢又冷淡下去了。再过一段时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弄成三天打鱼,一个月晒网,晒网的日子越来越多,连“可欲”都没有达到,“有诸己”则更谈不到了。

到了“有诸己”以后,进一步要“充实之谓美”,这个“充实”,不是自己的内部充实,而是孟子在前几章说的“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这个时候就叫做“美”,也就是佛学中的“妙不可言”的境界了。

到了这一步以后,还没有达到最后阶段的圣境,还要“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不但“充实”,而且要发展到圆明清净的光明境界,也就是禅宗说的“光明寂照徧河沙”的境界;这也是《华严经》的经题“大方广”的意思。

这时虽大,但还没有到圣境。“大而化之之谓圣”,大了以后能够起神通变化的作用,有了圣智妙用,才达到圣人境界。孟子说“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圣到了不可知,不可言的境界,就叫做“神”,修养要到达这个程度。最后“出神入化”,连自己这个圣人的境界都舍掉,没有个圣人,到达没有圣人之相,没有我相,没有法相,才是究竟。

孟子在这里,把圣人修养的真学问、真方法、真工夫,全部公开出来了,这就是中国上古传统文化“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系统原理。

对于浩生不害问乐正子修养问题,孟子答复说:乐正子是在“善人”与“信人”之间,其他的四步修养,“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他还没有到。

孟子《尽心篇》到了这里,对于内圣外王之学,很明白地表达出来,并没有故弄玄虚,故作奥秘的玄妙姿态。所以,不论走道家的路或佛家的路线,这个原则几乎完全是相通的。

——《孟子与尽心篇》

孟子在《公孙丑》这篇里,借着和学生的讨论,表达出中国文化的精髓——“内圣外王”的中心思想。“内圣”修养方面,他提出养心、养气的要点。“外用”功业方面,我们曾经提到,他借用伯夷、伊尹、孔子这三种不同的典型,影射出立身处世的楷模。全篇精神实在值得后人用心体会和效法。……

《孟子》最后一章《尽心》,这是孟子整个学术思想的中心,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孔孟心传,是构成中国文化中心思想之一。这一贯的中心思想,绝对是中国的,是远从五千年前,一直流传到现在的,没有丝毫外来的学说思想成分。所以后世特别提出,中国圣人之道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的心传。

——《孟子与公孙丑》

转自:南怀瑾国学智慧



【觉醒家园】 www.awaker.inf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觉醒家园

GMT+8, 2024-11-26 00:53 , Processed in 0.03890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