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3|回复: 0

【南怀瑾】神奇的方块字,你学了多少?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810

回帖

1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26506
发表于 2024-2-12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怀瑾先生:神奇的方块字,你学了多少?

中国文字不同于西方文字的拼音而成,中国文字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法则。

我们知道中国字的部首是从“一”字开始。“一”就画分了上下,所谓一画分天地;再在上面加一画“二”(上),就是上,下面加一画就成“二”(下),是为下。宇宙本来是圆的,无法分别,现在分了以后,“人”在“二”的下面,即成为“天”,这个字就代表了天。我们看到了“示”这个字,就是表示上天垂下来许多象征,显示给人们看,太阳、月亮、风云、雷雨都是上天的垂示,所以这个字,就代表了与上天的关系。圆圈中间加个十字,就代表了土地的“田”字,这土地上面出了一点苗芽便是“由”,再向下伸展成为上下通的便为“申”,在申旁再加上“示”;表示由天上来的,而上下左右都能通达,便谓之神。只能下行旁通而上面长了一根象征性的毛毛“鬼”就是鬼。那帝的篆文“帝”也是表示上天垂示下来的征象,代表形而上的,不可知,不可说,也无法形容他,有这样一个力量,这样一个东西在,就叫作帝,再加上示,就成了一个宗教性的哲学观念。中国古礼称祭天地的礼为“禘”。

——《论语别裁》

我们看到中国文字,就想起了一个问题,现在的读书人没有学多少西方文字,便批评中国文字不合逻辑。像这里,有人会认为应该是高卑以陈才对。因为高是天,卑是地。上面说“天尊地卑”,跟着下来的解释又翻过来说卑高以陈,这是倒转的用法,要说中国文字不合逻辑,是自己没有弄清楚,就随便批评。因为中国文字与西方不同,它是一种独立的方块字,一个字代表了好几个观念、好几个意思。要好几个中国的方块字凑拢了,才能表达一个观念。真要研究中国文化、中国文字的人,认得了中国字,懂了这个字,便已懂了很多的观念、很多的思想了。这一种文字学问现在变成专门啦,到了大学、研究所才开始中国文字的研究,我们当年七八岁就开始了。

现在叫文字学,当年叫小学。所以我们中国的古礼,六岁入小学,就是学这个——“天”字为什么这样写法?“地”字为什么这样写法?它是属于哪一部的?哪个范围的?文字加上释义就叫训诂;一个方块字包括了六书的意义,发挥起来就多啦!诸如字形的演变与字义的由来,它的反切、音韵等等,本身就构成了一门学问。它的文字逻辑不是西方白话文那个逻辑,因此它可以随便运用自如。中国文字的每一个字,不仅具有独立的一个观念,也往往会连带了很多的观念。

——《易经系传别讲》

我提出读古书须先理解“道”“德”“天”等字,以及“大人”一辞是什么意思呢?这也与汉代文字学的“小学”“训诂”很有相关之处。因为我们要研究从春秋战国时期以来的诸子百家书籍,尤其是儒道两家的书,对以上的几个字,用在不同语句、不同篇章里的涵义,并不可只作同一意义的理解。否则,很容易把自已的思维意识引入歧途,那就偏差太远了。

“道”字的五个内涵

一、是道路的道。换言之,一条路,就叫作道。很多古代书上的注解,“道者,径路也。”就是这个意思。

二、是一个理则,或为一个方法上的原理、原则的浓缩之名辞,例如,《易经•系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在医药上的定理,有叫医道,或药物之道。用于政治上的原则,便叫政道。用于军事,叫兵道。又如《孙子》十三篇中所用的一句话:“兵者,诡道也。”甚至自古以来,已经为人们惯用的口头语,所谓“盗亦有道”。或者“天道”、“地道”、“人道”等等的“道”字,都是指有某一个特定法则的道。

三、是形而上哲学的代号,如《易经•系传》所说:“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是指物理世界、物质世界有形有相的东西;“器”字就是指有形相的东西而言。那么,超越于物质或物理的有形有相之上,那个本来体性,那个能为“万象之主”的又是什么东西呢?它是实在唯物的,还是抽象唯心的呢?这是我们自古祖先传统的答案,不是“物”,也不是“心”,心物两样,也还是它的作用现象而已。这无以名之的它,便叫作道。例如《老子》一书,首先提出“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就是从形而上说起。其实“大学之道”的道,也是从形而上而来的理念,且听后面慢慢道来。

四、是讲话的意思,这是古代中原文化习惯的用词,你只要多看看中国古典民间通俗小说,就处处可见,“且听我慢慢道来”、或是“他道”、“老婆子道”等等,真是随手拈来,多不胜数。

五、是汉魏时期以后,这个“道”字,又变成某一个宗教或某一个学术宗派的最高主旨,或是主义的代号和标志。例如“侠义道”或“五斗米道”等等。到了唐代,佛家(教)也用它来作代号,如“道在寻常日用间”。道家(教)更不用说,把它视为唯我道家独有的道了。推而衍之到了宋代,非常有趣的,在儒家学说学派之外,却另立一“道学”名词,自以为在“儒家”或“儒林”之外,别有薪传于孔孟心法之外的“道学”的道,岂不奇而怪哉!

“德”字的内涵

我们现代人,一看到“德”字,很自然的就会联想到“道德”,而且毫无疑问的,“道德”就是代表好人,不好的,便叫他“缺德”。其实,把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是汉魏以后,渐渐变成口语的习惯,尤其是从唐代开始,把《老子》一书称作《道德经》。因此,道德便成为人格行为最普通,又是最高的标准了。但是,根据传统的五经文化,又有另一种解释,“德者,得也”。这是指已经达到某一种行为目的,便叫德。《尚书·皋陶谟》篇中的定义,共有九德——九种行为的标准:“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在《尚书·洪范》篇中,另外说到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在《周礼·地官》篇中,又有讲到六德:“知、仁、圣、义、中、和”。

另外有关“德”字,在魏晋以后,因为佛教、佛学的普及,提倡“布施”,教导人们必须将自已所有,尽心施放恩惠,给与众生,这样才有修行的功绩基础。由此采用《书经》上一个同义辞,叫做“功德”。后代人们有时讲到“德”字,就惯性地与“功德”一辞连在一起,所以附带说明,以便大家的了解。

我们了解到上古传统文化对于“德”字的内涵以后,把它归纳起来,再加简化一点来讲,“道”字是指体,“德”字是指用。所谓用,是指人们由生理、心理上所发出的种种行为的作用。这对于研究《大学》一书,尤其是最重要的认识。不然,到了“明德”和“明明德”关头,就很容易模糊、混淆不清了。因为古文以简化为要,到了现在,中国人的教育,不从文字学入手,搞得自已不懂自已的文化,反而认为古人真该死,自已的传统文化真糟糕。

——《原本大学微言》

转自:南怀瑾国学智慧


【觉醒家园】 www.awaker.inf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觉醒家园

GMT+8, 2024-11-21 21:14 , Processed in 0.02919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