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25|回复: 1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实相

[复制链接]

277

主题

934

回帖

3810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810
发表于 2018-3-1 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光之手>疗愈全书

  我们是西方科学传统的产物,这点远超过我们所想承认的。我们思考的方式和许多自我定义,都基于物理学家用来描述物质界的相同科学模型。
  本章节提供简短的历史,指出科学家们对物质世界描述的转变,以及这些描述如何对应我们自我定义的转变。
  重要的是,西方科学方法的工作方法就是找到数理和实证之间的一致性。如果没有发现一致性,那么物理学家将寻找另一种理论,直到对某一组现象同时能找出数理上与实证上的证明为止。这使得西方科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上成为一个强而有力的工具,并造就许多伟大的发明,如电力的使用,以及次原子现象在医学上的采用,如X射线、CAT扫描仪和雷射等。
  在知识进展的同时总是会发现到新的现象。很多时候,解释这些新现象时所引用的理论却无法描述它们。我们必须提出更新的、涵括范围更广的理论假设。通常会基于旧有的知识上,新的实验被设计和执行,直到实验结果和数理证据达成一致,新的理论便会成为被接受的物理定律。在寻找新的方式来描述新现象的过程中,总会扩大我们的视野,挑战现今关于物质实相特性的狭隘思考。接着我们会将新的想法结合到日常生活中,并开始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自己。
  这章将呈现出,科学的现实观点支持我们是由能量场组成的想法。事实上,科学界的发展还不止于此,它已经进入了一个我们才刚开始经验的层面,那就是宇宙全相观。在这个宇宙之中,万事万物都与整体的实相经验交互相连、相应一致。但首先让我们回顾一段历史。


牛顿物理学
  一直以来,我们对自我的定义(主要是无意识的)大多是基于几百年前的物理学,直到最近,东方宗教才开始对我们的文化有较大的影响。在这里指的是,我们坚持把自己视为一个实在的物体。宇宙是由坚实的物体所组成的这个定义,主要是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纪初由艾萨克.牛顿和他的同事们所提出的。牛顿物理学在19世纪被加以延伸,将宇宙描述为以原子为基础的组合体,而这些牛顿物理学的原子,则被认为是由坚实的物体所组成的--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核,加上围绕着原子核旋转的电子,如同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般。
  牛顿力学成功地描述星体运行、机械设备以及流体连续运动。而牛顿力学机械模型的巨大成功,让十九世纪初的物理学家认为,宇宙确实是一个根据牛顿定律来运转的庞大机械系统。这些定律被视为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并且牛顿力学被认为是自然现象的终极理论。这些定律坚守着绝对时间和空间的看法,并认为物理现象在本质上是严谨的因果,所有的事物皆可被客观的描述。所有的物理反应皆有一个物理上的起因,如同撞球在台桌上相互碰撞般。当时还没有人知道能量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例如收音机接收不可见的无线电波然后播放音乐,也没有人发现实验者本身会影响实验的结果--不仅在心理实验中是如此,在物理实验中也是如此,如今这些已获得物理学家的证实。
  这项观点对于那些喜欢将世界视为坚固、不变的,且有着一套清楚、明确的规则来掌管运行的人来说,十分舒服安稳。我们日常生活中仍有大部分依循着牛顿力学而运作。除了电气系统,我们的家园是很“牛顿的”。我们以机械的方式去经验我们的身体。我们以绝对的、三度空间和线性时间来定义大多数的经验。我们都拥有时钟,需要时钟来继续我们的生活,因为我们大部分的生活已被线性的方式所架构。
  当我们为日常生活奔波,努力“准时”,容易把自己视为机械,并忽视人类内在更深层的经验。询问任何人,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他或她最有可能用牛顿的原子模型(电子围绕有着质子和中子的原子核而旋转)来形容。然而,如果延伸字面意义来看,这一个理论将我们置于相当困窘的处境,让我们觉得自己是由一群绕着彼此打转的微小乒乓球所组成。


场论
  在19世纪初,发现了无法用牛顿物理学来论述的新物理现象。电磁现象的发现和研究引导出一个场的概念。“场”被定义为,具制造“力”的潜力之空间状态。旧的牛顿力学将带正负电的粒子,如质子与电子的交互作用,解释为两种粒子相互吸引。然而,迈可.法拉第和詹姆士.克拉克.麦克斯威尔发现用场的概念来解释会更为恰当,他们认为每个电荷会在它周遭的空间中产生一种“干扰”或“状态”,存在于同一个空间中的其他电荷会因此感觉到一股力量。于是一个新的概念诞生了:宇宙充满了场,这些场创造出彼此互动的力。终于出现一个可以解释这种藉由言语和视线之外的方式,以远距离影响彼此能力的科学架构。我们都有过拿起电话,在对方说话之前就知道他是谁的经验。当孩子遭遇到麻烦时,母亲经常会知道,无论孩子人在哪里。这些经验可用场论来解释。
  过去十五到二十年间(场论被提出的100年后),大多数人才刚刚开始使用这样的概念来描述人际间的互动。我们才刚刚开始承认我们是由场域所组成。我们不用看到或听到,就能感觉房间中其他的人(场的互动);我们谈到好的或坏的感应、传送能量给其他人,或者解读彼此的想法;我们立即知道是否喜欢一个人、会与其和睦相处,还是发生冲突。这种“知”,便可以用场的互动和谐与否来做解释。


相对论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特殊相对论,瓦解了牛顿世界观点中所有主要的概念。根据相对论,空间并非三个维度,且时间也不是独立的实体。两者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四维“时空”的连续体。因此,我们无法只谈空间不谈时间,反之亦然。此外,并没有通用的时间流,即时间不是线性的,也不是绝对的。时间是对的。也是线性的,也不是绝对的。时间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如果两名观察者以不同的相对速度进行移动,他们会依时间将所见事物作出不同的排列。因此,所有涉及空间和时间的测量都会失去其绝对的意义。时间和空间变得只是用来描述现象的元素。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一定的条件下,两名观察者甚至可看到两个事件以相反的时间顺序出现;举例而言,一号观察者看到事件A将会发生在事件B之前,而二号观察者则看到事件B将发生在事件A之前。
  时间和空间是描述自然现象和我们自身的基础,因此时间与空间的变动也会影响我们用来描述自然与自身的整体架构。我们尚未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这一部分融入到个人的生活中。例如,当我们感到灵光一闪,觉得有朋友陷入麻烦,似乎从楼梯上跌下来了,我们看一下当时的时间,并尽快地打电话给她确认是否无恙。我们也想知道是否发生这样的事情,以便验证我们的洞察力。我们打电话并得知对方并没有发生这件事时,便作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受到想像力的捉弄,因此否定了这个经验。这是牛顿式的思考。
  我们必须了解,我们正经历一个无法由牛顿力学解释的现象,但是我们却使用牛顿力学来验证超感官经验。换句话说,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真正的经验。由于时间为非线性,这个事件可能已经发生了。它可能发生在我们看到它的时候,也可能发生在未来,甚至可能是一个可能发生却未实现的事件。只因为它没有发生在我们试图去验证的时间里,并不明证明我们对这个可能性的见解是错的。但是,如果我们的日历和时钟,我们洞察力可以包括诸如时空连续讯息,这样一来,便会比较容易用牛顿的物理现实来验证。
  是时候停止否定牛顿思维方式之外的经验,并且去拓宽我们对现实的框架了。我们都有时间变快或失去时间感的经验。如果我们熟练于观察心境,就可以了解个人感受到的时间会随着情绪以及当时正在做的事而有所不同。
  例如,我们知道时间是相对的,当我们的车撞上迎面而来的车之前,或惊险地擦身而过时,我们会经历一段漫长且惊惧的时间。如果用时钟来测量这一段时间,长度不过是几秒钟;但是对我们来说,时间却似乎被放慢了。感觉上时间是不受时钟测量的,因为时钟是牛顿式的装置,是用来测量牛顿力学所定义的线性时间。
  我们的经验存在于牛顿这套系统之外。很多时间,我们与分离多年的人再度相遇,却仿佛是昨天才见过他们似的。在回溯治疗中,很多人都经验到了童年事件,就好像这些事件正在当下发生着。我们也发现,即使经历了相同的事件,不同人的记忆却会对事件有不同的顺序排列。
  北美印第安人的文化中没有时钟所创造线性时间,他们将时间分为两部分:现在以及其他所有的时间。澳洲原住民也有两种时间:流逝的时间和“大时间”。发生在“大时间”的事有其顺序,但却无法被标注日期。
  劳伦斯.雷山从他测试灵视的经验中定义了两种时间:一般线性时间与灵视时间。
  灵视时间为灵视者使用其天赋时经验到的时间特性。这和“大时间”有些相似。所发生的事有其顺序,但只能从顺序流存在的观点或是经验的瞬间来看。一旦灵视者试图主动干扰其所目睹的事件顺序,他即刻会被掷回线性时间之中,再也不能以超越此时此地的框架来目睹事件。然后,他必须重新调整注意力来回到灵视时间。支配这种从一个时间框架到另一个的移动规则还未被充分知晓。大多数的灵视者会被引导去“阅读”当事人需要处理的生活或前世部分,有些灵视者则可以选择任何指定的时间范围做阅读。
  爱因斯坦的时空连续观指出,事件的明显线性取决于观察者。我们都愿意按照字面的意义接受前世为一段发生在过去、如同今生这样物质背景的物质生活。我们的前世也许在不同的时空连续中正在发生中。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前世的生命”并感受到它们的影响,仿佛那只是不久之前。但是我们甚少谈论来世是如何影响着此时此刻。当我们活在当下,那可能意谓着,我们正在改写着个人包括过去和未来的历史。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另一个重要推论为质和能可以互换。物质不过是能量的一种形式。物质只是振动缓慢或结晶的能量。我们的身体即为能量。这即是这本书所论述的。


悖论
  在1920年代,物理进入了不可思议且意想不到的次原子世界。每当物理学家在实验中向大自然提出一个问题,大自然便会回应一个悖论。他们越企图澄清相关情况,便形成越强的悖论。最后物理学家意识到,悖论是次原子世界内在本质的一部分,存在于所有的物质现实之中。
  例如,进行一个实验来证明光是粒子。在这个实验中做一个小变化,可以证明光线是一种波。因此,为了描述光的现象,必须使用到波和粒子的概念。所以我们现在进入概念上建立在两者皆是的宇宙。物理学家称其为互补性。也就是说,要形容这种现象(如果我们继续以粒子和波等名词来思考),必须使用两种类型的描述。相对于二选一的旧观念,这些类型是彼此互补而非对立的。
  例如,马克斯.普朗克发现热辐射(例如房子里的暖气)的能量不是连续散发的,而是以不连续形式出现的“能量包”称为量子Quanta。爱因斯坦假设所有形式的电磁辐射波,不仅能以波的形式呈现,也能以量子的形式呈现。这些光量子或能量包被认为是真正的粒子。在此阶段,被认为最接近能用来定义实体“东西”的粒子,其实是一个能量包!
  随着我们越深入了解物质,自然界并未显现出任何如牛顿物理学所倡议独立存在的“基本建构体”。当物理学家们发现众多很难被称为基本的基本粒子时,他们不生不放弃对物质基本建构体的探究。经过数十年的实验,物理学家发现物质是完全可变的,并且在次原子层级中,物质不确实存在于确切的位置,而是呈现出存在“倾向”。所有的粒子可以被转化成其它粒子。它们可以从能量中被创造出来,也可以蜕变成其它粒子。它们可以从能量中被创造出来,也可以转化为能量而消失。我们不能完全确定何时何地会发生这种情况,但可以确知这是持续在发生的。
  在个人层面上,随着我们更进入现代心灵学和灵性发展的世界,我们发现二选一的旧形式也逐渐瓦解,进入两者皆是的形式。我们不再论定好或坏,不再只是恨或爱一个人。于内在,我们找到更宽广的能力。我们可以对同一个人同时感到爱也感到恨,以及爱恨之间的所有情感。我们采取负责任的行动。当内在的女神/男神与外在的男神/女神融合了,我们发现旧有的上帝魔鬼二元论消融成为一个整体,任何的邪恶事物并非是与女神/男神的对立,而是对男神/女神力量的抗拒。一切皆由相同的能量所组成。女神/男神的力量既是黑也是白,既是阳性也是阴性。是同时包含白光和黑丝绒般的虚空。
  诚如读者所见,我们仍然使用着二元论的概念,但它是一个看似对立,但并非真实对立的互补世界。在这个体系里,二元论用于推动我们迈向一个整体。


超越二元论--全像图
  物理学家们已经发现粒子可以同时是波,因为它们并非和声音或水波一样是物理波,而是机率波。机率波并不意味着物件的机率,而是交互相连的机率。这是一个不易理解的概念,物理学家指出基本上没有称之为”实体”的东西。我们习惯称之为“实体”的,其实是“事件”或者是可能成为事件的路径。
  由固体物件组成的旧世界与确定论的自然定律,现已消融在波浪状交互相连的图像世界中。诸如“基本粒子、物质实体”或“独立物件”等概念已经失去了意义。整个宇宙看起来像是一张无法分割的动态能量网。宇宙因此被定义为一个动态且不可分割的整体,且包括观察者在内。
  如果宇宙确实是这样的一张网所组成(逻辑上而言)便没有只是部分的状态。因此,我们并非是一个整体所分离出的部分,我们即是一个整体。
  近期,物理学家大卫.玻姆博士在他的著作<隐秩序>Implicate Order一书中表示,企图以解析法来了解这个世界的科学,是无法发现主要基础性的物理定律的。他提到,一种处于隐匿状态的实相--隐捲序(implicate enfolded order),它是一切有所显现的实相所依据的基础,他并且将这个有所显现的实相称为“显展序”(explicate unfolded order)。各组成份子之间直接相关,它们的动态关系无可规避地取决于整体系统的状态。。。。。。因此,这引进了“无法分割的整体”这样的新见解,而推翻了可以将世界解析为分开且独立的组成份子的古典观念。
  玻姆博士阐明,宇宙全像图是了解内隐和外显秩序的一个起点。
  全像图的概念说明了每一个部分都精确描绘了整体,并且可以用来重建整张全像图。
  丹尼斯.伽博(Dennis Gabor)建构了首张全像图,并于1971年获得诺贝尔奖。这是一个无透镜摄影,一个光的波场受到物件散射后以干扰图形录制在感光板上。当全像图照片记录被放置在雷射或聚合的光束中,原始的波动图形会以一幅三维图像再生。全像图的每一个部分都是整体的精确代表,并能重建整张图像。
  著名的大脑研究专家卡尔.皮布姆博士,累积了超过十年的证据,证明大脑的深层结构本质上即为全像式Holographic。他表示,从许多实验室在时间及/或在空间频率的复杂分析中,证明大脑以全像式建构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
  讯息遍布于整个大脑系统,因此每一个片段都能产生整体的讯息。皮布姆博士使用全像模型来描述,不仅大脑,连同宇宙也是如此。他指出,大脑采用全像式的过程即为从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全像域中提取讯息。超心理学家所寻找的,则可能是发送心灵感应、意志力和疗愈的能量。从全像宇宙的观点来看,这些事件的出现频率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它们并不需要被传送。它们可能具同步性且无所不在。
  我们在本书中谈论气场的能量场时,将使用这些物理学家眼中认为非常古老的用语。气场现象显然明显地存在于线性时间和三度空间之内及之外。
  在个案研究中我已经提出,我看到了爱德华青春期的事件,因为他的能量场带有摔断了尾骨的这个经验。情人的“箭”可以从目前的能量场中察觉到,灵视显然是可以回到过去的时间并目睹这事件的发生。
  用不同的解析力来透视身体内部的任何一个层次,是因为使用了三维之外的其他维度。只要透过意念就能感知到过去事件的能力,或者看到一个可能的事件,然后透过疗愈来干预改变该事件,都会涉及非线性时间。看到未来即将发生的事的能力,更是超越了线性时间。
  使用场域的概念来描述气场,会沉緬在二元论中;即为我们得将能量场和我们分开来看,并视其为和我们分离的一种现象来观察“它”,我们将使用诸如“我的场域”和“她的气场”等等用语。这是二元化的。
  以全像式实相的架构观这,气场的每一部分不仅代表整体也包含着整体。因此,我们只能用在同时观察和创造经验的情况下,来描述我们的经验。每一个观察都在所观察的样本上创造了一个影响。我们不只是样本的一部分,我们就是样本。它即是我们,我们即是它,现在需要放下的,唯有“它”这个词,并置换为其他一些更合适的词,以释放当我们尝试沟通时存在脑中所经验到的障碍。
  物理学家们已使用“互连概率”或“不可分割之能量模式动态网”等词。当我们开始思考此一不可分割的能量模式动态网,本书描述所有气场的现象,便不会显得特别不寻常或不可思议了。
  所有的经验都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并允许这个关联进入我们的认知过程,便可以意识到独立于所有时间的所有事件。但是,只要说出“我们”便会跌回二元论中。当我们对生命的主要经验是二元化时,便很难去体验这种连通性。全相觉知Holistic Awareness在线性时间与三度空间之外,因此不易被辩认。我们必须练习全像式的经验方式,以便能识别出它。
  冥想是超越线性思维限制、并允许所有事物整合连结成为经验实相的一种方法。此一实相不易言传,因为我们以线性形态来使用语言。我们需要发展可以把彼此带入这些经验的词汇。




超光速连通性(Superluminal Connectedness)
  现今科学家们为一个全宇宙、瞬间连通的科学架构,找到兼具数理与实证的证据。物理学家J.S.贝尔在1964年发表了名为贝尔定理的数学证明。贝尔定理精确地赞同了次原子的“粒子”以某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方式互相连接的概念,因此发生在一颗粒子上的任何事,也会影响到其他粒子。这个作用的结果是立即,且不需传送的“时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一个粒子无法比以光更快的速度运行。然而在贝尔定理中,作用可以是“超光速”的,或者比光速还要快。
  贝尔定理现已获得实验支持。我们现在谈论的是处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外的一种现象。我们正试图超越波/粒子的二元性。
  随着精密仪器的提升,我们得以用更多的敏锐度深入地探究问题,我们再一次发现无法被现有理论解释的现象。当这种探究发生在19世纪末,电力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世界,使我们对于我们是谁有了更深的思考。当这样的探究再次发生于1940年代时,原子弹的威力彻底改变了世界。看来,我们现正迈入另一个巨变时期。如果物理学家得知瞬时连通instantaneous connection是如何运作的,那么可以想像我们将能意识地与世界、与他人做立即的连结。这显然会带来通讯革新,也将彻底改变我们的人际互动。这种瞬间连通可能会在每当我们想这样做的时候,提供我们彼此读心的能力。
  我们可以知道对方发生了什么事并且真正深刻行了解彼此;也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我们的思想、感情(能量场)和行动是如何影响世界,远比我们先前以为的还要更多。


形态生成场Morphogenetic Fields
  鲁伯特.谢尔瑞克在其<新生命科学A New Science of Life一书中提出,所有系统不仅是由已知的能量和物质因素,也由无形的组织力场所控制。这些力场扮演“起因”的角色,因为它们是形式和行为的蓝图。这些力场并没有字面上所表示的能量,因为其作用力跨越了时间和空间障碍,而这些障碍却适用于能量。也就是说,它们的作用强度无论远近都是一样的。
  根据这一假设,每当一个物种的成员之一学会了一项新的行为,这一个物种的起因场(causative field)就会被改变,然而是轻微的改变。如果该行为重复了足够长的时间,其“形态共振”便 会影响整个物种。谢尔瑞克称这种无形的矩阵Matrix为“形态生成场”,这个词由“形态”morph以及“生成”genesis所组成。这个场域的行动包括了时空中的“一段远距活动”。它取决于跨越时间的形态共振,而非被时间之外的力场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行传播,过去的事件也可能会在每一个地方影响其他事件。
  举一个例子:第100只猴子原理,华特森发现,在一群猴子学会了一项新行为之后,突然之间其他岛上的猴子,在没有任何方式可以跟那群猴子交流的情况下,也学会了那项新行为。
  玻姆博士在<修订>期刊中指出,对量子物理而言亦是如此。他表示,爱因斯坦-波多斯基-罗森的实验显示,被距离分隔的粒子之间存在着非区域性的连结,或细微的连结。因此,整个系统会以整体运作,成形场域并非只由一个粒子构成,它只能归因于整体。因此,发生在远距粒子上的事,可以影响其他粒子形成的领域。玻姆说明“过去主宰宇宙的那些定律似乎站不住脚了”,因为作为理论基础的时间概念本身也在演变。“
  鲁伯特.谢尔瑞克在同一篇文章总结表示:“因此,在创造的过程中,一个新思维的引发到一个新的整体实现,类似于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新整体,由于先前分离的事物被连结在一起,创造的过程可以被视为一种更复杂,且更高层次的整体的持续发展。”


多维现实
  另一位物理学家,杰克.赛尔法帝在<精神能量系统>中提出,超光速连通存在于一个更高层面的现实中。他提出,在较高的实相层中“事物”更为连结,而事件也更为“相关”,而在那较高实相中的“事物”还透过更高的实相而连结。因此藉由触及更高的层界,我们能了解瞬间连通是如何运作的。


结论
  物理学家们宣称任何物质的基本建构体并不存在,更确切地说,宇宙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张由互动交织出可能性所构成的大网。玻姆的研究显示,显像宇宙便是从这一个整体中升起的。
  我认为,既然我们是整体中不可分离的一分子,我们就能够进入存在的完整状态,成为整体,并且利用宇宙创造之能来瞬间疗愈任何地方的任何人。有些疗愈师能藉由与神及病人合一,达到这样的状态。
  成为一位疗愈师意味着向这股宇宙创造之能迈进,我们藉由爱,重新定义自己并成为一个宇宙性的生命为经验此创造之能,也就是与神合一。迈向这整体的一个踏脚石,即为放下过去牛顿物理学中分离的部分所构成的自我限制,而将我们自己视为能量场。
  如果我们能将这个实相以实际而可证实的方式整合到自己的生活中,就能将幻象从一个广阔的可能实相中分离出来。一旦我们以能量场与自己连结,更高的意识便以更高频率和一致性与我们相连。
  藉用赛尔法帝的模型,我们开始看到一个十分类似本书稍后所将描述的世界:气场世界和宇宙能量场
  我们在其中不只身处一个世界,我们在更高层次的身体(较高的气场频率),让我们的肉体有着更高层次的秩序,也和他人有着比肉身更紧密的连结。当我们的觉知进展到一个更高的频率或更高层次的身体时,我们越能连结彼此,直到与宇宙合为一体。
  使用这个概念,静坐的经验可将我们的意识提高到一种较高频率上,我们因而经验到更高层次的身体、意识与世界的实相。
  所以,现在让我们一窥能量场现象,看看这些实证性的科学告诉了我们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7

主题

934

回帖

3810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810
 楼主| 发表于 2018-3-1 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研究人体能量场的历史

  虽然神秘学并未论及能量场或原生质的形态,但在世界各地拥有超过5千年以上的神秘学传统,与现今科学家从事的观察有着一致性。


灵性传统
  所有宗教的大修行者皆提过、见过或经验到人类头部周围的光,透过练习如静坐与祈祷,他们达到意识扩展的境界,从而打开了他们潜在的HSP。
  在超过五千年以上的古印度灵性传统中,谈论着一种称之为“普拉纳”的宇宙能量,它被视为所有生命的来源和基本要素。Prana是生命的呼吸,穿越过所有形态并给予生命。瑜伽行者透过呼吸的技巧、静坐和肢体动作来掌控这个能量,以维持意识转变的状态和超越实际年龄的青春。
  在西元前3000年,中国人断定有一种称之为“气”的生命能量存在,所有的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质皆由这种宇宙能量所组成并充满着。这种气拥有阴与阳两极的力量,当阴阳平衡时,生命系统呈现出健康的状态;当它们不平衡时,则引起疾病。过度的阳性能量会导致过多的器质性活动,过度的阴性能量又会导致运转不足。任何一种失衡都会造成疾病。古代的针灸术即着重于阴阳平衡。
  大约从西元前五三八年左右开始发展的犹太神秘主义神智学“卡巴拉”称这些能量为星光astral light。在基督教的肖像画中,耶稣和其他灵性人物都被光场所包围;在旧约中,许多资料显示了有光围绕以及出现在人们的周围,但是经过许多世纪之后,这些现象都失去它原始的意义。比如,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像便将希伯来文karnaeem这个字以头上的“两只角”来表现,而非如原义的“两道光”。在希伯来文中,这个字同时具有角或光的意涵。
    韦约翰在他的<未来科学>Future science一书中列出97个不同的文化,用了97种名称来表示气场现象。
    许多神秘学的教导,例如古印度<吠陀经>、神智学学者、蔷薇十字会员、美洲印地安巫医、西藏和印度的佛教徒、日本禅宗、布拉瓦茨基女士和鲁道夫.史坦纳等,皆以详细的方式描述了人体能量场。近来有许多人藉由现代科学的训练,已能提供更多具体且实际的能量场观察。


科学传统:从西元前500年到19世纪
    在整个历史中,遍及自然界的宇宙能量的想法,一直存在于许多西方科学的思想中,这种像是光体的生命能量,最早记载于在西元前五百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文献中。文献中指出:这光对人类有机体产生多样化的影响,包括疾病的治疗。
    12世纪初期,学者布瓦拉克和李堡Liebeault看见人类拥有某种能量,可以让人与人之间在一段距离这外产生互动,他们谈到一个人可以因另一个人的出现立即受到有助或有损健康的影响。中古时期学者巴拉塞尔士Paracelus称这种能量为“生命能”Illiaster,并表示这种“生命能”是由生命力量和生命物持两者共同形成。
    19世纪的数学家海尔蒙特观想有一道宇宙之流遍及一切自然中,它并非一种有形或浓密的物质,而是贯穿所有能量层体的纯粹生命之灵。数学家布尼兹Leibnitz写下:宇宙的本质为有如泉涌般运动着的力量中心
    其它宇宙能现象的资料是由19世纪的海尔蒙特和麦斯默观察得来的,麦斯默也是催眠术的创始者。他们指出,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体皆由这道“流”充电,而远距的物体彼此之间也会受到影响,意即可能有一个类似电磁场般的能量场存在着。
    威廉.冯.莱兴巴赫伯爵在19世纪中期花了30年的时间进行“能量场”的实验,他称之为“欧迪克力”。他发现这种力量展现出许多的属性,与19世纪初詹姆士.克拉克.麦克斯威尔所描述的电磁场相似。他也发现欧迪克力的独特属性,他认为一个磁铁的两端不仅有磁极性,还有一种与“欧迪克力场”有关的独特极性。其他物体,如水晶,即使不具备磁性,也有这种独特的极性。对敏感的人来说,欧迪克力场的极性具有“热的、红色的和令人不舒服的”或是“蓝色的、冷的和令人舒服的”这样的主观特性。他进一步认为,相对的两极并不像电磁场的两极那样彼此相吸,并发现欧迪克力的极力相吸是以同类相聚的形式出现,这是气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现象。
    冯.莱尔巴赫研究太阳的电磁放射与欧迪克场的强度两者间的关系,他发现在太阳光谱中红色与蓝紫色的范围里这类型能量是最强的。


P48
待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觉醒家园

GMT+8, 2024-5-9 12:11 , Processed in 0.02746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