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70|回复: 0

2017国际意识科学大会在上海召开(6/6--6/9)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799

回帖

1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22328
发表于 2017-6-7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6.6-6.9国际意识科学大会在上海召开

TSC2017(The Science of Consciousness (TSC) )将于6月在上海召开,这是TSC1994年开办以来第一次进入中国大陆。可以预期TSC2017会对我们国内的意识研究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主办单位将在今年夏天来国内开展会议推介和寻求合作。国内哲学,心理学,生物学,脑神经学,物理学,计算机和人工智能,超心理学,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愿意参与的请予积极关注和接洽。


欢迎来到在中国上海举办的国际意识科学大会

  我们非常荣幸能为您介绍在中国上海举办的国际意识科学大会,本次大会将从2017年6月6日开始,至6月9日结束。

  在客观且科学的基础上对意识进行测量,这个观念逐渐改变了昔日与之大相径庭的看法,使得人们重新开始考虑这类问题。同时,我们在科研学术水平上研究意识所运用到的理论和方法也来源于新兴的技术。

  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加这次多学科研究交流大会,我们将从神经科学、哲学、医学、量子物理学、宇宙学、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人工智能、技术、冥想和经验传统、艺术、文化、人文以及其他学科领域中,用不同的角度与方法对意识科学进行探讨。

  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者们交流有关意识科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下文转自:http://www.rainbowingarde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119

2016年4月25日到5月1日,笔者在美国加州Tucson 参加了TSC2016国际意识科学大会(The Science of Consciousness), 发表了一篇关于元计算学的论文。
TSC是全球最大的探讨意识的多学科研究交流平台。 哲学,心理学,生物学,脑神经学,物理学,计算机和人工智能,超心理学,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意识的奥秘。
TSC2016是94年第一次召开以来的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 大会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超过1000人参加。

意识被誉为科学研究最后的堡垒。意识研究的重大突破将使科学研究的所有成就都相形见拙。参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意识现象,意识产生的机理,哲学本质,应用等方面分享了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标志着当前意识研究的最高成就。

TSC2017会于6月在上海召开,这会对我们国内的意识研究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笔者在这里就这次参会采集到的一些精彩花絮作一个简要的展示。希望这个回顾也许对意识研究有兴趣的读者会有所启迪。 国内这方面的专家学者也好为明年在上海参与和交流作些准备。

意识的现象学研究
大量的意识研究目前还是在现象学的层面;用越来越先进的研究仪器和手段揭示脑神经的微观现象和主观意识体验之间的关联。脑神经学不是笔者的专业,由于对这个领域的成果的鉴赏能力受限,只能做粗浅的介绍。
死亡一般会被认为是意识活动的终结。濒死体验(NDE)也就是濒临死亡的意识体验。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能从死亡状态下被救醒并报告大量的濒死体验。
由于通常濒死体验的研究是回顾性的,且只针对有此体验的人,往往科学家的调查与病人的实际经历之间间隔五到十年,许多可能影响病人濒死体验的医学因素不能精确测量。所以一直有人质疑到底濒死体验的报告究其本质是主观性的个人经验,还是有客观的可证实的依据可循。


不管体验者来自哪一种文化,处于哪个时代,或信仰何种宗教,濒死体验的内容和对本人的影响都极为相似。
美国密西根大学的脑神经学家Jimo Borjigin 这次发表了她的团队用老鼠作的一系列实验。


结果显示老鼠心脏停止跳动时,大脑的电信号和化学活动会异常的活跃。

英国帝国理工的脑神经学家Robin Carhart-Harris 介绍用迷幻药物,如迷幻蘑菇和LSD一系列脑成像研究的结果。



他的研究表明,这些药物可以引起大脑皮层活动的熵的水平,也就是皮质活动变得更不可预测或更无序,接近婴儿期大脑活动的质量。这些药物的正确使用会可以缓解抑郁症,甚至可以降低我执 (Ego dissolution)。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家Alison Gopnik 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观察儿童的行为,得出了小孩子的意识力强大,年纪越大,意识力越衰减的结论。


有些puzzle游戏,需要灵感才能解答。这种游戏大人解不了,小孩却可以。


知识越多,意识力越弱。
她的研究结果让我想到了道德经里的‘为道日损’,看来‘大道至简’,‘单纯心是道’ 是有科学依据的。 圣经里也有提到‘除非我们变成孩子,我们不可能进入天国’。


Dean Radin 是著名的美国超心理学家,他的一本早期的书 The Conscious Universe  早在90 年代就被当时国内的人体科学家何宏博士译成中文。


他给这次会议带来的是人的意念对物理学里著名的双缝实验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练习打坐的人(meditators), 可以用意念影响试验结果(红色的点),会减弱干涉条纹的强度。而不练习打坐的人不会。
这个实验用物理学最重要的实验之一来探讨意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意义非凡。这项工作现在已经在国际主流物理刊物上发表。一个重要的实验需要几个实验室的独立验证才能被主流科学界接受。国内如果有研究者愿意重复这个实验的话,Radin 愿意提供相关的设备。


意识产生的机理探索

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意识研究中心负责人和麻醉学与心理学系教授斯图亚特-哈默罗夫(Stuart Hameroff) 的主题发言介绍了量子意识论的最新进展。
哈默罗夫和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彭罗斯(Roger Penrose)一起创立的量子意识理论,是目前最有影响的理论。彭罗斯曾和霍金合作发现了黑洞的各种特征,是现代顶级的物理学家。

彭罗斯的非常著名的书《皇帝新脑》
根据他们的理论,人类的意识存在于脑细胞内被称之为“微管”的结构内。他们指出人类的意识活动是这些微管内量子引力效应的结果。这种理论被称之为“调谐客观还原理论”(Orch-OR)。

他们认为,在人的大脑神经元里有一种细胞骨架蛋白,是由一些微管组成的,这些微管有很多聚合单元等等,微管控制细胞生长和神经细胞传输,每个微管里都含有很多电子,这些电子之间距离很近,所以都可以处于量子纠缠的状态。在坍缩的时候,也就是进行观测的时候,起心动念开始观测的时候,在大脑神经里,就相当于海量的纠缠态的电子坍缩一次,一旦坍缩,就产生了念头。

他们认为人的大脑有一点是现在的计算机和机器人做不到的,就是人的大脑有直觉。计算机和机器人都是逻辑运算,所以它不能产生直觉。直觉这种现象,彭罗斯认为只能是量子系统才能够产生。

用量子的随机性解释念头的不可预测性,确实也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哈默罗夫还认为,在濒死经历中,微管失去了它们的量子态,但里面的信息并没有遭到破坏。如果患者苏醒过来,这种量子信息又会重新回到微管。

哈默罗夫认为量子物理学研究将最终证明Orch-Or理论,最近发现的量子效应验证了很多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例如嗅觉、鸟类的导航以及光合作用。

Penrose 和 Hameroff 虽然建立了量子的随机性和念头的不可预测性之间关联的模型。但只是关联而已,他们并不能证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并不能证明随机的量子就能产生意识,为什么能产生意识,如何能够产生意识。

和绝大多数物理学家一样,Penrose 和 Hameroff 哲学上属于唯物主义,基本上是信奉“以物化心”,也就是坚信物质产生意识的。这个领域里大家都默认的假设前提就是智能和意识都是大脑的产物。而大脑是靠量子效应实现其功能的。这两个假设都非常值得商榷。

谷歌的工程总监Hartmut Neven介绍了量子计算的研究对破解意识的潜在帮助。

Neven介绍了量子计算的强大潜力,他认为造有意识的计算机是有可能的。同时他也指出意识不能用传统的实验科学手段进行研究,因为目前无法测量意识。今后也许会发展出类似图灵测试人工智能的测试方法来测试意识。

他还披露了自己会定期到巴西亚马逊森林在当地土著的指导下,服用Ayahuasca等致幻植物。这些经历使他成为相信万物有灵的泛心论 者Panpsychist。






意识的哲学探讨
大脑为什么能产生意识?如何能够产生意识?这个问题被哲学家大卫·查默斯(David Chalmers)称为“意识研究难题(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意识研究易题(Easy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也是他提出的概念,用来描述意识现象和大脑现象之间的关联。查默斯也是这次会议的主讲嘉宾。

大卫·查默斯(David  Chalmers)是当代知名的心灵哲学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纽约大学教授。主要论著有:《有意识的心灵》(1996)、《面对意识问题》(1995)、《延展心灵》(合著,1998)、《意识和它在自然中的位置》(2002)、《意识的特征》(2010)等。


他的主要观点是:虚拟物体是数码物体,虚拟事件是数码事件,虚拟世界是数码世界, 虚拟经历和现实世界的经历有同等,而不是次等,的价值。



他的言外之意便是: 虚拟现实也是真实现实。

作为包容各种不同观点的交流平台,这次在Tucson召开的意识科学大会也请到了持东方哲学观点的狄巴克·乔布拉(Deepak Chopra)。

中文译本有《成功的七大灵性法则》,《秘密之书》,《不老的身心》、《心想事成》、《福至心灵》等书。

乔布拉在这次的意识科学大会上的主体讲演是“人本宇宙”(The Human Universe)。他提出了一个感质科学(Qualia Science)的概念。感质 Qualia是一个被哲学用于所有感官现象的用词。这个词最早由20世纪初的美国哲学家Clarence Irving Lewis提出,使得感官感受现象正式进入了被争议与讨论的领域。感质关注的重心不是客观世界和客观事物怎样,而是人面对客观世界和客观事物时内心怎样。

乔布拉强调量子力学和经典科学会对开发新技术有用,但感质科学将会引领人类文明朝一体化,疗愈和开悟的方向发展。乔布拉也对意识科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他认为未来的科学将用意识作为最基本的常数,而不是像唯物主义一样将意识排斥在其体系之外。

乔布拉的思想体系主要是古印度吠陀经哲学的传承。强调将意识作为最基本的存在,而不是由物质导出的现象。但他提出的所谓的感质科学并没有提出任何可操作的模型和技术路线。基本上是在唯心主义的框架下的大话和空谈。

总结
就目前意识研究的现状看,所谓的 “意识科学” 还处于摸索阶段。一方面人们对意识现象和脑现象的实验日益深入,另一方面对意识这一的概念的理解还处在混乱之中,不同的人用意识指不同的内容,对“意识” 竟然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有四个故事;“以物化心”,“心物独立”,“心物合一”,“以心化物”。

“以物化心”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论加辩证法, 技术路径上虽然有了量子意识论,但机理并不清晰,也无法做出可以用实验检验的理论推测。事实上现有的模型建立的只是量子效应和意识现象之间的关联而已,并不能证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心物独立” 是二元论的观点。虽然该观点有力地否定了“以物化心”的哲学思路, 但是二元论割裂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本质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完全的独立也并不符合我们的生活经验。
“心物合一” 和 “以心化物” ,也就是唯心主义,其实是很容易解释世界的:宇宙就是一个梦,所有的物质都是想像出来的,这个结论逻辑上并没有漏洞。但是由于没有清晰的技术路径,提不出心-物转化的机理和模型,形不成科学理论,这个故事一直都停留在哲学范畴。几千年来除了极少部分人类开悟的精英外,绝大部分人类无法理解「一切唯心造」,「一念一世界」,「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等的东方智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觉醒家园】 www.awaker.inf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觉醒家园

GMT+8, 2024-4-23 15:54 , Processed in 0.06582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