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烦、心弱怎么办?修心四部曲:定、觉、参、观!
无论禅修,还是冥想,核心都在于修心。
修心,便是心灵修炼。
然而,与修身相比,它更加抽象,难以把握。初学者经常不知如何入手,反而疑问重重。
其实,只要理解以下四点,就能把握修心要义。
一、修定,对治心的散乱
我们的心很容易被内外的事物牵引。比如,玩手机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看个剧不知不觉一上午没了。
同时,当你无所事事,心里总是浮现各种念头,然后不知不觉滋生各种负面情绪。
这些现象都说明,我们的心平时处于散乱状态。
散,就是无法集中在某处;乱,就是被各种情绪覆盖。
散乱,会让人陷入空虚、慌乱、焦虑的精神状态,从而陷入精神内耗。
修定,便是要解决散乱问题,要先让心安下来。
方法也相对简单。所谓心安,就是安心。便是将心放置在一处,你可以去喝茶,也可以去赏花,还可以去练练书法,练练瑜伽。
当然,最直接的修行是练习呼吸冥想。
通过觉察呼吸和扫描身体(激活身体感受)来安心,是不错的定心方法。每次五分钟、十分钟都可以。
日积月累,你的定力便得以逐渐养成。
内心定力增强后,心境便回归清净,各种负面情绪因此减少。
二、觉察,更清醒地面对自己与世界
痛苦,往往是无意识造成的。
比如,不知不觉地熬夜,稀里糊涂地乱发脾气,陷入各种负面情绪而不自知。
无意识,就是佛说的无明,世人通常说的糊涂。
修觉,便是提高觉察力。你要清楚自己现在在干什么,你的身心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扩展到周边世界发生了什么。
觉察力是自我提升的前提。因为,如果一个人搞不清他的自身状况,那就根本谈不上做出任何有效改变。
怎么提高觉呢?
首先,就是要放下评判。不放下评判,你的意识就会一直在理性逻辑打转,而无法产生有效的感受和观察。
其次,要有足够的接纳。
接纳,就是慈悲。你要对自己的一切状态包容,不要逃避。无论是痛苦时,还是焦虑时。要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存在不足。
接纳的能力越强,你能看清楚地事物就越多。如果你总是逃避,只接受自己想接受的,就永远无法看清实相。
总之,周流不断地觉察,是修心的关键。我们只有不断深入内在意识,才能准确把控自己的身心能量。
三、参悟,并不是钻牛角尖,而是深化自己的认知
许多人修心多年,但却没有获得多少益处。原因在于并没有在认知上发生什么改变。
我们的烦恼和痛苦,来源于我们错误的认知。因此,若认知不变,人生境遇也不会改变。
而改变深层认知,定、觉固然重要,但最终离不开参悟。
1、无我:谁在思考。
众生越是执着有我的幻象,便越是容易陷入自私争斗的妄念中,而看不清自身的真相。
因此,参悟我是谁,可以撬动顽固的我执我见。人生格局豁然打开。
2、无住:一切都是虚空,不着相
时空在不断流转,如果你也跟着动,那你就是着相。
着相,便是当遇到顺境的时候,你就欢喜;遇到逆境,你就开始沮丧烦躁。
无住,便是参悟到一切所思、所见,都是暂时的幻象,并无实体可得。就好像一场梦,如果陷得太深,便是缺乏智慧的表现。
3、当下: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我们大多数时间都活在自己意识打造的世界里。喜怒哀乐,都是想象出来的。
唯有当下的所知所感是真实的。活在当下,便是从头脑时间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链接身心意识。
这是觉醒的最终体现。
四、观照:只有精神超脱、认知很高的人,才能淡然地观照
佛教有尊很有名的菩萨:观自在,也被翻译为观世音。无论是哪个名字,开头都特意加了一个“观”字。
根据唐玄奘法师的解释,这是为了强调其观照真如、得大自在的菩萨境界。
由此可见,观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以及智慧。“观”不是用眼睛看,也不是用身体其他部分感知,而是用内在智慧去洞察。
洞察的对象,便是一切身心现象、一切法相的空性本质。
这就好比大人看小孩子,他的一举一动你几乎都能理解。因为你是大人,你的智慧远高于四五岁的小孩。
因此,无论小孩做了什么傻事,你都不会真的放在心上。只会以超然的态度去教育、引导。
菩萨的“观”也是如此。
菩萨看我们凡夫众生,就好比大人去看小孩。他的内心只会升起慈悲,而不是怨恨。
一个人修行到最高的境界,便会如同菩萨般升起超然的觉观。
至此之后,人生的高潮低谷、生老病死,都无法撼动你强大的内心。
同时,由于觉观之力可以照破一切虚妄之相,因此你将不会再度陷入烦恼迷惘的情绪,而始终保持在澄澈清明的境界中。
观,便是一切修心的开始,亦是修心的最终成就。
你的人生境界,取决于观的力度和深度,智慧也由此涌现。
原创 禅与冥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