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怎么看我、怎么说我、怎么对我,只能说明你是什么样的人,跟我没有任何关系。
这些年,有一个心态让我几乎忘记了“内耗”是什么滋味。它简单到不可思议,却又强大得让人惊叹:一切都不是关于“我”,一切都是关于“你”。这里的“你”,指的是所有与我产生交集的人——无论亲疏远近。
什么意思?其实很直接: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评价我、甚至怎么对待我,这些都只是在反映他们自己,和我本人没有半点关系。
很多人劝我们别太在意外界,不要分析他人。但说实话,“装作不在乎”这事儿,大多数成年人根本做不到。人的大脑天生就爱琢磨、爱较真,与其强行堵住自己的耳朵,不如换个角度,把注意力放在“分析别人”上。这样一来,你会发现,那些让你焦虑的小剧场,其实压根跟你没什么关系。这种思路学起来一点都不难,也不会占用多少时间,但效果却出奇地好。
举几个例子吧: 有人说:“我对你很失望。”或者:“原以为你是那样的人,结果竟然如此。”
我的第一反应不是自责,而是冷静分析:哦,你的问题还挺多。首先,你的预期管理能力堪忧;其次,对人的判断力也有限;再者,你高估了自己了解别人的水平;最后,自省能力也有待提高。这些问题,都该由你自己去消化。
有人挑剔我:“这不好,那不行。”
我的视角立刻转变:看来,你对自己的某些方面并不满意,所以才会把这种不满投射到别人身上。当我的存在让你感受到缺陷时,你的不安和焦虑就被激发出来。这其实是你的课题,不关我的事。
有人夸奖我,说喜欢或欣赏我。
坦白讲,我看到的是:这是你的渴望,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希望和什么样的人同行。这并不能证明我是多么优秀、多么迷人。我当然可能有魅力,但衡量标准只属于自己。如果非要给分,很抱歉,我这里评分通道是关闭的——外界无法介入。
有人讨厌甚至痛恨我。
那只能说明:你好像太容易被他人牵动情绪了,被我的言行吸引,每天带着负面情绪想着我,让自己精疲力尽。这种状态,其实挺可惜的,因为真正聪明的人不会把宝贵的精力浪费在无谓的消耗里。
归根结底,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无论是喜欢还是厌恶,这一切都只是别人在表达他们自身。他们的话语、态度、行为,本质上都是他们自己的需求与问题,与我们本人没有必然联系。
所以啊,那些所谓“别人嫉妒你,是因为你优秀”“别人讨厌你,是因为他们自卑”的鸡汤话,其实没啥用处,只能暂时麻痹一下神经。久而久之,我们反倒容易掉进另一个陷阱——如果没人关注、没人议论,是不是说明自己还不够好、不够厉害?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嫉妒,只能说明那个人善妒;讨厌,只能说明他喜欢挑刺。这全都是别人的性格习惯,与我们何干?
当然,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不足。但这些问题该怎么权衡、是否需要改变,都应该由我们自己来决定,而不是被外界随意左右。不必把自己活成一个易碎的大气球,谁吹两口风就飘起来,谁戳一下就瘪下去。
不如做个马路墩子吧——踢一脚疼的是他的脚,坐下来烫的是他的屁股。
咱们稳稳当当地待着,不争不抢,也不用取悦谁,更无需解释什么。
人生走到这个阶段,大多数人早已明白,没有谁能做到人人喜欢,也没必要为了迎合世界而丢失自我。有时候,看似冷漠,其实是一种成熟后的温柔——懂得把别人的情绪还给别人,把自己的生活过得踏踏实实,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和自在。
所以,下次再遇到那些莫名其妙的评价,无论好坏,都请记住一句话:这只是关于“他”,从来不是关于“我”。至于如何看待自己,该改哪里、不改哪里,全凭内心那杆秤说了算。而这一份清醒和平静,会成为我们穿越风雨时最坚韧的铠甲,也是最珍贵的底气。
就这样吧,把世界还给世界,把自己留给自己,这日子才过得舒坦又自在。
转自:探索 生命的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