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04|回复: 0

【胡因梦】女性如何活出内在的力量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799

回帖

1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22662
发表于 2020-3-31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胡因梦:女性如何活出内在的力量

从十年前开始,每年我都会花近半年的时间在内地带工作坊。每一次来到我们工作坊中的,大都是三十至五十岁左右的女性,每一次工作坊的人数有三十人左右。

十年中,每期三十位,一个梯次又一个梯次地进行下来,呈现出了很多普世性的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便是我们很多人的确还深受着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

因为我们的课程是揭露式的,会从学员自己的问题入手,一层一层地挖掘大家内在的痛苦,其真相是什么。在从小到大的生命经验中,最让大家感到无法释怀,感到烦恼,或能量卡顿的部分是什么。而这其中,大多数的问题,都与男尊女卑的社会集体心理有关。

1 男尊女卑的集体心理痕迹

在中国家庭中,女性在生命早期所受父母的教育,与男性并不相同。男性所受到的教育,更多是要求他们要独立自主,要有专业的技能和经济独立的能力,要承担为家庭付出的社会期望。

而在女性所受的教育中,却很少认同她们独立的价值感。在今天,无论一个女性的事业有多么成功,无论她多有能力,多有才华,家庭和社会的普遍期望,仍然是希望她不要变成一个“剩女”,仍然期许她最好的出路,是嫁一个好的老公,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

在这样的教育暗示之下,少有女性拥有真正富足的内在价值感。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女性已经非常独立,甚至能够独自照顾和负担起全家所有的人,但在我们大多数女性的内心深处,仍然深深认同着男尊女卑,仍然有着很深的依赖和匮乏感。

我们仍然会觉得,如果没有一个完美的婚姻伴侣关系,便若有所失,我们仍然深切地渴望着能够依靠伴侣来获得幸福。

但这十年中,工作坊里的每一位女性,内在所呈现出的烦恼、怨怼、痛苦,几乎都源自于对婚姻伴侣过度的依赖和期望,而没有活出内在真正的价值、自爱与力量。

2 我们内在最深的恐惧

十年中我们见到的每一位女性,堪称为成年人的其实并不多,我们大部分人的内在,都是一个还未长大的婴儿。我们以为自己在关系中寻觅的是爱,是亲密伴侣,但在内心深处,我们其实是想寻找一个完美的父亲。

当我们在伴侣关系中,无法享受到完美父亲般无条件的呵护,和全然、忠实地聚焦在我们身上的肯定与关注时,这个内在的女婴便会生起很深的不满、不安和匮乏感,害怕被伴侣抛弃和背叛。所以,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其实都有很深的恐惧需要去面对。

这份恐惧,在《心经》里其实早有揭露:“远离恐怖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听起来十分高妙,涅槃到底是什么呢?恐惧又是什么?

我们核心深处的这份恐惧,其实是一种普世性的心理,又被称为“根本焦虑”(Basic Anxiety)。在我所翻译的《钻石途径系列》中,作者阿玛斯提出了“坑洞理论”,来帮助我们以现代心理学的语言,了解在古老修行智慧中所洞察到的这份,人性内在最深的恐惧。

在我们每个人刚刚诞生时,其实都全然生活在本自具足的“本体”状态中。随着成长的开始,在生命早期我们所经历的一些父母的不当对待或创伤经历,会逐渐制造出内在的“坑洞”和匮乏感。

比如,可能儿时父母没有重视我们,或者没有肯定过我们的价值,由此,我们便产生了不安全感、自卑、自我否定等的内在坑洞。

这些坑洞和匮乏感其实并非实存,也并非一成不变的。但是,我们认同了这份匮乏,并内在建立起了一连串用来掩饰或填补坑洞的自保机制。

例如,我们很多人会不断向外追求财富、成就、外表,来填补内心的低价值感。但无论拥有多少,我们都会觉得自己还不够好,或是内在依旧无法满足。其实外在琢磨越多,别人越会立刻看透你的自卑,戴的配饰越多,高跟鞋越高,其实越“虐待”自己。

而当我们在关系的互动中,把这些内在的坑洞和匮乏感投射到他人身上的时候,便会产生关系中的依赖和抓取,我们会期待伴侣能像完美父亲一样填补我们所有的匮乏。而当这份期待落空的时候,我们的内在便会逐渐生出怨怼、批判和谴责,由此反把关系越推越远——这便是关系中的恶性循环。

3 放下投射和期待

如果我们想要转化关系的状态,真正活出内在的独立和力量,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绝去对伴侣的期望。绝去期望就是禅宗智慧的根本。

为什么要放下期望?因为“期望”便意味着在当下对方的真实状态之外,编织出了一个二元对立的理想状态。我们一旦产生期待,便会进入头脑所编织的这幅理想画面之中,而不再与当下,对方的真实状态互动和共处。

于是,我们开始不断地在头脑中对比、评判,怨怼对方无法满足我们所期待的标准,继而,便衍生出关系中诸多的矛盾和痛苦。

所以,我们必须先要拨云见日,先把内在的期许放下。如此,我们才能在关系的互动中,真正有机会看到对方的真相,与对方产生真实的沟通和交流。

在放下这些对外的投射和期许之后,我们要回过头来看我们自己:我当下所产生的怨怼也好,恐惧也好,其真相是什么?

我们不要以为怨怼就是我当下的真相,或者不满足就是我的真相。这个不满足,或着怨怼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东西。但是“往下看”这件事真的不容易做到,因为头脑的意识活动,心理活动,身心的这些变化,是极为精微的。这是一个内在的精微世界。

我们的念头是超光速的,这个宇宙里速度最快的就是念头,所以我们能否捕捉到内在的念头,能否看清内在这些起心动念瞬息之间的变化,这便是东西方所有的灵性教诲以及身心灵整合疗愈的根本。

所以,我们需要训练自己,随时随刻在生活中,都能把注意力同时放在向外和向内这两个部分之上,这就叫作“全观”的训练。

全观,意味着内、外要同时观察。向外,我要随时应对我所见到的各种人事物,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而向内,我要随时观察自己在与这些人事物的互动过程中,内在心念的反应模式。

如果我在与某人的互动中产生了自卑心理,在这个自卑反应产生的当下,我们一定要能向内意识到我现在正在自卑。

因为在这股自卑情绪生起的那个当下,我们其实会立刻产生排拒心理,不太愿意掉转头来去体会它。有谁喜欢去体会自己是自卑的呢?

当我们自卑的时候,我们的本能反应便是立刻冲出去,去百货公司买一个名牌包,用这个名牌包来掩饰我的自卑——有很多人是这样“解决”自卑的;也有一些人,当她感觉不舒服,或者自卑的时候,她可能会拿起电话跟她的闺蜜倾诉,由此“脱离”与自卑感的当下共处。

只有当我们真正有意愿向内探究,不逃避每个当下自己内在真相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逐渐找到这些内在匮乏感的源头。它们可能来自童年,或是过去轮回转世中一些相似的经历和习性,等等。

只有通过不拣择、无惧而全观的自我觉察,我们才能洞穿这些潜意识底端深层的匮乏,找回我们本自具足的本性。由此,我们也才能真正发展出人性的同理,慈悲和爱。

4 活出真正的爱与信仰

克里希那穆提曾说,在这个地球上,很少有人在这辈子,真正百分之百地感知过别人,感知过自己。

因为,当我们被内在的焦虑裹挟时,其实随时随刻都生活在头脑编织的自保恐惧当中,随时都在担心自己能不能过得好,是不是安全,能不能拥有更多……继而,便投射出依赖、占有、掌控、怨怼……

但爱,是无法与内在的这些自保恐惧、矛盾冲突,或是占有、嫉妒并存的。

我们每个人内在最渴望的便是爱。那来自于我们对自己本性的记忆,和对回归母体与源头的渴望。

只有通过自我揭露、自我觉察、自我转化,我们才能逐渐穿越自己底层的恐惧,而那时,我们最渴望的爱、慈悲和同理才会显现出来。

而全然放下内在的自保恐惧,需要全然的信赖,信赖我们其实是被天地,被更大的力量保护着的。

信仰不是说一定要信上帝,中国人自古就有天地的概念,教导我们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敬畏祖先。

而在过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其实不断地是在往一种“乾道”的方向走。乾道,就是向外追求之道。我们不断向外追求财富、成就,不断征服自然,而逐渐开始忽略地球生命的平衡性,和天地人本有的一体性,逐渐失去了原本的敬畏和信仰。

我们开始不断奴役自己的身心,互相竞争,来获得与我们内在其实毫无关系的外在的拥有。

但我们,其实还有另外的一条路,一条“阴性”的道路——“坤道”,或称“自然生态主义”。

我们可以选择回归自己身心的存在基础,放下过度外求的倾向,转而向内探索自己,整合自己,把过往社会发展中所忽视的,阴性的同理、滋养、包容和灵性的特质发展出来,活出真正的价值感与创造力,活出爱与信仰。

5 东西方整合视角下的关系修行

人活出了健全的自我、转化了婴儿式的依赖和索求,懂得平等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内心不再逃避铁的现实所带来的挑战,这时深层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就会消减。借着默观和信仰,以及扎实的自我认识和觉知,我们肯定能够发展出德性,而只有德性和恩典法则,可以带来净化、启蒙和解脱!

臣服和谦卑是一种神性的流露,是西方灵修的旨趣所在。东方的佛家修行方式和克里希那穆提强调的揭露式洞见如出一辙,属于自力救济的途径。二十一世纪人类获得幸福和救赎的可能性,就埋藏在东西方修炼途径的整合之中。

完全靠自立救济、不关注有更高力量存在的东方途径,很容易沿生出自我膨胀和自大,除非这个人已经具备了十足的善根和美德,况且老实说,也鲜有几人能完全自救,包括我自己在内,尤其是流年的土星推进八宫时。

西方的信仰的之道,强调的则是和上主的关系先要建立好,然后把培养好的顺服、守贞、神贫的自我节制功夫,延伸到“爱邻人”上面。这强调的是一种关系对等的修行,所以肯 · 威尔伯认为此途径无法真的突破最终极的二元分立,达到“不二境界”。

换言之,东西方的解药各自有所不足,但绝对可以互补。这两者拿来对比之下,我们会发现自我觉知、自立救济是最根本的基础,人和人之间的爱与相融则是进一步必须发展的能力。

东方传统重视内观打坐、避世独修,西方传统则强调投入参与、热情付出。事实上,一旦深入于双方的密修之道,我们就会发现耶、佛都注重悲智双运,或是热忱与空寂的融合。

因此,二十一世纪的个人道场不在寺庙教堂里,它就在曰常生活的关系之中,进行的方式就是理性清明地认识到,伴侣并不是来一味满足我们的期望、需求和幻想的,他其实是来转化我们顽强的惯性模式,帮助我们成长和朝着更高的层次去发展的逆增上缘!

6 在日常中谦卑服务,达成施与受的平衡

面临困局有四种手段,一是透过批评来找出问题,二是回归无为与空性来静待发生,三是运用正向念力来改变量子场,四是透过祈祷来接通圣灵的启示,一切交托给上界。

爱是一种全观式的无限场域,它不排除任何人事物,但也不是一种理想化的平等对待,而是尊重因缘之中的因果法则,顺的顺接、逆的不对抗,久而久之不执著的自由精神便能发展出来,或许大同世界就是由真正自由的灵魂组合成的。因此,自由不是流浪,是在逆境中间消融内在的执著。

基督信仰之道完全可以类比为大乘菩萨道,也就是说不做自了汉,发誓众生不度尽絶不成佛;而耶稣的誓言则是将陪伴人类直到世界的末日!

我们每一股身、口、意能量的运用方式,都相对地决定了反弹回来的是什么能量,因此怀着良知与觉知善用自己的能量,就是在修德修性。但是透过打坐来追求开悟,却未必真是在修德,动机很可能是逃避现实的挑战与责任,只想做个"属灵的自了汉"。

基督信仰隐修之道,从古至今都不强调刻意修练的技术,反而主张要发展出不用力的专注,在日常生活里时时记住与上界连结,活出顺服、节欲的精神,以"为人洗脚"的谦卑心态服务于自己的岗位,并且要带着觉知不说废话、不说不明究理的话,来完成"爱邻人"的为人之道。

有一天当我们活出了丰富的人性,能够彻底同理他人、爱人如己时,我们的心就会自自然然变得祥和宁静,因为业力减轻、福德俱足,心中不再有令自己畏怖的暗鬼。这时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上界存有,自然会带给我们神圣启蒙,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不同层次的密契体验。

打坐是一种用来养气观精微身变化的好方法,但却不是灵炼修德必要的手段。克氏曾经不只一次地说过:一个人格还不够成熟的人,就急着透过打坐来追求开悟,简直可以说是一场儿戏。

受了佛教道场普遍修练方式影响的我,在翻译这类句子时起初有点纳闷,后来深入于超个人心理学和玄学的阅读,才明白打坐和星光层的意识扩张经验有关。星光层被《塔罗冥想》的作者称为"海市蜃楼幻相带",是意识扩张过程中最危险的挑战与考验领域,也是道途中的歧路和入魔的地带。

克氏、汤柏格或史坦纳这样的杰出智者,或是像通神学会的勃拉瓦斯基夫人、曼利·霍尔之类的先天眼通者,全都主张成长是没有捷径的,亦即无法藉由上师的法力、心灵体操丶阿卡夏工作坊、抚慰式的疗癒等等,在短时间内达成的,因为解脱、自由、爱、智慧,都是彻底与烦恼痛苦共处、不再想透过逃避和解除来脱困的产物。

而误闯星光层幻象带的人,多半是尚未摆脱私心、仍旧强烈向往灵性权力的修行者,虽然他们可能意识不到努力修练背后的真实动机是什么。

有鉴于此,智者们一致主张身心灵整合、个体化的完成或是成长演化是急不得的,也跟技术无关,而是无为地觉知、随观随化、在日常中谦卑服务、达成施与受的平衡、不断地转化蜕变。


【觉醒家园】 www.awaker.inf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觉醒家园

GMT+8, 2024-5-6 19:50 , Processed in 0.02925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