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11|回复: 0

禅修,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799

回帖

1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22682
发表于 2019-10-3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禅修,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原创: 乔·卡巴金

开始之前,我们最好先把对禅修的某些误解解释清楚。首先,最好把禅修理解为一种存在状态,而不是一种技巧或一些技巧。

再说一次。

禅修是一种存在状态,不是一种技巧

这并不表示禅修练习没有任何方法或技巧。禅修是有技巧的。事实上有几百种技巧,我们将会用到其中一些。技巧是导航工具,指出存在的方式、和当下保持关系的方式,以及和自己的心智与经验保持连结的方式。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很容易迷失在技巧和错误尝试当中。

如果想利用这些技巧到达某处,试图体验某些特别的结果或状态,误以为这些才是目标,那么错误便在所难免了。这个错误倾向将严重阻碍我们了解禅修练习整体的丰富,让我们无法获得禅修所能带来的一切。

所以,最重要的是记住禅修是一种存在状态,或者可以说是一种看见的方式、了解的方式,甚至是爱的方式。

第二点,禅修不是放松的另一种说法而已。或许我也应该重复说一次:禅修不是放松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并不是说禅修不会带来深刻的放松和幸福感。当然会放松,至少有时候会放松。但是正念禅修是有觉察地拥抱所有的心智状态,而且不认为哪一种状态特别好

以正念禅修的角度看,只要我们发现痛苦烦恼冒出头,甚至是无聊、没耐性、挫折、焦虑或身体的紧张,都同样需要关注。每一种情绪都是让我们藉以得到洞见、学习及解脱的好机会。如果禅修练习时没有感到放松或喜悦,也不代表禅修练习不“成功”。

禅修是一种适合任何时候任何环境的恰当的存在方式。如果头脑已经塞满想法,就无法用恰当的方式存在于那个时刻,甚至根本不在场。即便我们不自觉,仍会在自己说的话、做的事或心里的念头带进某种设定。

并不是说一旦开始做正念训练,头脑就不会冒出各式各样杂乱的、骚动的、痛苦的、困惑的念头。有这些念头是很自然的。我们的心智也是如此,有时候人生也是如此。

但我们无需陷在其中,或让它们影响我们看见全貌的能力,包括正在发生什么事,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事(或是让它们影响我们的能力,因此无法看到自己其实根本不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事,或应该做些什么事)。

无论身处何种状况,都可以不执取,透彻地看见,愿意据此做出合宜的行为,这种存在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禅修。

只从媒体接收片段信息,因而对禅修不求甚解的人,常以为禅修就是刻意的内在操控,好像在头脑里按下一个开关,让头脑放空,不再思考,不再担忧。你被抛掷到“禅修”状态,那里充满深沉的放松、和谐、宁静、洞见,在大众眼中往往和“涅盘”的观念有关。

这个观念虽然可以理解,却是严重的错误。禅修练习可能充满念头、担忧和欲望,以及人的其他心理状态。你经验的内容为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能力时时刻刻、年复一年地觉察这些内容,甚至觉察造成这些内容出现的元素解放、幽禁我们的方式。

毫无疑问的,禅修确实能够让我们获得深沉的放松、和平、宁静、洞见、智能和慈悲:“涅盘”一词确实是一种重要的、可验证的人类经验,而不仅仅是一种刮胡水品牌或豪华游艇的名字。

然而它从来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那从来不是完整的故事。这正是禅修的神秘性和吸引力。但有时候,即便是很有经验的禅修者也会或忘,禅修不是关于到达某个特别的地方,不是你可以渴望或努力达到并满足自身欲望和期待的某种结果。

即使当我们“比较了解”了,有时仍会冒出错误的期待。这时。必须一再“重新提醒”自己,放下既定的观念和欲望,就像看待头脑里冒出来的其他念头一样。要记得不可执取于任何念头。虽然我们可以理解心智的永不知足,甚至可以看到它们本质上的空虚,只是我们虚构出来的观念和欲望。

另一个对禅修的常见误解是,以为那是一种控制自己的念头或拥有某种念头的方法。在某个程度上这个观念有部分真实性,确实有一些形式的禅修目标是培养某种特质,例如慈心和宁静、喜悦和慈悲的正向情绪。

但是我们对禅修的想法往往使得练习比原本更加困难,妨碍我们带着开放的心与心智,真正地体验当下的实相,而不是受限于我们希望它成为的样子。

禅修(尤其是正念禅修)不是按个开关把自己抛掷到某处,也不是刻意培养或消除某些念头。禅修也不是让脑袋放空,或用意志力让自己感到和谐或放松。

禅修其实是一种进入内在的姿态,让心和心智(两者实为一体)倾向于对当下实相的完整觉察,接受一切的发生,因为它们已经发生了。在心理治疗领域,这个内在倾向有时被称为“全然接纳”

这是很辛苦、很困难的工作,尤其是发生的经验不符合你的期待、欲望和幻想的时候。我们的期待、欲望和幻想无孔不入,看似无边无际,有时候它们可以用很隐微、完全不明显的方式影响一切,尤其在关于禅修练习的“进展”和“到达”议题上,更是如此。

禅修不是试图到达某处,而是允许自己待在当下的原地做自己,同时也让世界待在当下的状况中。但这并不容易,困为我们若一直待在自己的念头中,总是会出现可以让我们找碴的事物。

我们的身心都会强烈抗拒,不肯好好待在原处,接受当下的发生,即便只是片刻。如果我们练习禅修是为了有所改变,让事情变得不同,改善人生,为世界贡献自己,那么抗拒实相的现象可能更为复杂。

我并不是说想做出正向改变,让事情变得不同,改善人生,为世界贡献自己是不恰当的。这些状况确实可能发生。单靠禅修、静坐,确实可以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事实上,光是安静坐下,如如不动,你就已经在某种小小(但并非不重要)的层面上改变了自己及世界

矛盾的是,你必须暂时不挡住自己的路,把自己托付出去,信任地允许事情如实发生,不追求任何事情,尤其不能追求你的念头制造出来的目标,才可能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爱因斯坦说得很中肯:“今天的世界所面对的问题,无法用创造出它们的思考层次来解决。”

意思就是我们需要发展并精炼心智及其看见与认知的能力,辨认并超越未觉察的动机、观念和习惯可能产生的困难,或害我们深陷其中纠缠不清更为复杂化的困难。

我们需要新的心智,用新的方式认知和看见,拥有新的动机。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回到初始的、没有被碰触过的、没有制约的心智。

要如何做到呢?需要花一些时间,脱离平常的思维,跳脱头脑里的思绪,在河边坐着休息一下,和思绪底下的事物相处一会儿,就像崇山禅师说的“在思考之前”。

意思就是和当下发生的事相处一会儿,信任最深处、最美好的自己,即使思考的心智觉得这一切没有任何道理。因为你比你所有的思绪、想法和意见全部加起来还大,包括你认为自己是谁、世界是什么样子、你告诉自己关于这一切的故事和诠释。

尽管去感觉、进入当下此刻的初始经验,同时也就是进入到你可能希望培养的特质,因为这些都来自觉察。

当我们停下来,不再试图去到哪里或拥有某种特别的感觉,允许自己处在当下,跟当下的任何感觉共处,在那时刻觉察就会发生。觉察本身就是老师、学生和课程。

所以,从觉察的角度来看,任何心智状况都是禅修的状况。愤怒或哀伤、热忱或愉悦都有意义,都有用处、都有价值,都值得我们仔细检验。这些情绪远比放空的脑袋、愚钝而缺乏链接的脑袋更有价值。

事实上,只要我们能够停、看、听,愤怒、害怕、恐惧、哀伤、怨恨、不耐烦、热忱、愉悦、困惑、恶心、鄙视、羡慕、狂怒、欲望,甚至无聊、质疑和懒散,所有的心智和身体状态都是更加了解自己的机会;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觉醒,在任何时刻、所有时刻都带着觉察,接触当下的发生。

最惊人的就是任何事情都不需要发生,这一点大大违背我们的直觉,我们可以放弃努力让某些特别的事情发生。

放手,不再刻意想要某些特别的事情发生,或许就能明白一些事情已经在发生了,而且一直在发生。在每一个当下,生命以觉察的身分现身。

本文源自:《正念的感官觉醒》


【觉醒家园】 www.awaker.inf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觉醒家园

GMT+8, 2024-5-7 10:37 , Processed in 0.02885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