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9|回复: 0

你是否完全“在”(presence)

[复制链接]

4789

主题

3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8197
发表于 2025-10-5 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在乎你做什么(doing),而在于你是否完全“在”(presence)

重要的是要明白:你怎么做并不重要,你只要——在任何时刻,当你面对当下所有的选择(无论它们是什么、无论它们是什么)仅仅是活在当下、一步一步向前进。---Bashar

多多: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的真谛并不在乎你做什么(doing),你怎么做,而在于你是否完全“临在”(present),活在当下,安住于此时此地,一步步向前进。

小我的思维习惯于围绕“做”(doing)打转——走路只为赶赴目的地,吃饭只为填饱肚子,它活在对结果的追逐中。而“在”,则是将意识之光温柔地带回过程本身,沉浸在每一个真实的生命体验和触感里。

大东:什么是“临在”?这是什么样的状态。

多多:“临在”指的是那种全然地安住于当下的状态:当你走路,就好好享受走路,当你吃饭,就好好吃饭,体验食物的滋味,这种“在”(present),就是觉知的本质。

这正应和了《道德经》中“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消除小我意志的干预,让大道自然运作这种临在,正是不评判,不攀缘,不抗拒,只是允许万物流经你。于是,生命的智慧便如泉水,自然从深处涌出,透过你的眼睛去看,透过你的双手去行动——你成为了生命本身的表达。

如庄子所言“虚而待物”,他指的正是那种深刻的临在状态,你保持内在的“中空”,放下小我的意志与盘算,让大道得以全然流经——你成为了大道的表达管道。

你不再是一个紧张的“做事者”,而是一个放松的“体验者”。当“临在”(present)成为底色,行动反而变得轻松,因为那已不是“你”在努力,是“生命之流”通过你,活出它自己。

跟随最高兴奋,不执着于任何结果

跟随你内在的最高兴奋(喜悦),因为喜悦就是高我给你的信号,当你跟随内在喜悦,你需要的所有支持都会到来,你会被一种正确的力量引导,以你需要的方式去做你需要做的事情。只要在任何时候,你都选择跟随你的最高兴奋、极尽可能的投入其中,直到有新的兴奋点出现,你再跟着新的感觉走。--Bashar

多多:这段话告诉我们,你的内在喜悦就是高我给你的信号,跟随内在喜悦(兴奋),这个就是启动“无为而无不为”的旅程,一切本可以不费力气。

你无需用力规划或追逐,当你依随内心的喜悦而行,道路自会为你显化。那份力量不再来自于咬牙坚持的“小我”(ego),而是源于与生命源头的连结——它会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支持你、滋养你。

你知道自己与高我对齐的方式,就是你感觉良好。你感到兴奋、激情、喜悦、爱、狂喜……这些是你自然自我的频率。所以,当你感受到这些时,你就与你的高我“同频”了。---Bashar

The way you know you are in alignment with your Higher Self is that you feel good. You feel excitement, you feel passion, you feel joy, you feel love, you feel ecstasy... These are the frequencies of your Natural Self. So when you are feeling these things, you are 'on frequency' with your Higher Self.

你的兴奋是一种物质界的反映,是你的激情之振动频率的转译,而这激情就是你真我的签名……它是你与你的整体自我之间首要的沟通机制。--Bashar

Your excitement is a physical reflection, a translation of the vibrational frequency of your passion, which is the signature of your True Self... It is the primary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between you and your Total Self.

因此,不必苦苦思索“我这一生要成就什么”,“要怎样才能达到目标”。你不需要知道一生的道路,也无需扛起所有的重担。你只需跟随内在喜悦,迈出那一步,并保持敞开,高我自会接手后续的铺陈,在恰当的时机将你所需的人、事、物带到你面前。

你只需要在每一个当下,安静下来,问自己:“此刻,什么能让我感受到一丝内心的喜悦和轻盈?” 然后,信任那份感觉,朝那个方向踏出一小步。 剩下的,请交给生命本身。它自然会为你显化道路,而你,只需享受这趟喜悦的旅程。

在每一刻,基于你当下的信念,尽你最大的能力,去跟随你最高的兴奋,并且不对结果抱有执着。--Bashar

Follow your highest excitement, based on your current beliefs, to the best of your ability, in every moment, with no attachment to the outcome."

大东:为什么不要对结果抱有执着?

多多:真正的行动应源于内心的喜悦,而不是因为它“必须”带来某个你预设的结果。一旦执着于结果,你就从小我的“做”与“掌控”中行动,而非从高我的“流经”与“允许”中行动。

执着于结果,是小我在行动,充满掌控与焦虑;放下执念,喜悦本身会成为动力,你将从“做者”转变为“通道”,体验高我经由你而自然表达的轻松与不费力。

人生的痛苦是把自己等同为“小我”

大东:什么是小我,为何小我以“做”为中心?

多多:小我是体验这场物质实相的意识结构,我们来看看原文:

小我”是一种结构,你的灵魂通过使用小我,进行视角聚焦,使其得以体验所谓的物质现实。小我结构本身的作用,正是为你提供物质实相的体验。--Bashar

Your ego is the structure that focuses your soul in a way that allows it to experience what you call physical reality. The ego's structure just by itself, its job, is just to give you a physical experience.

小我并不是我们的敌人。它本身是中性的工具。它的根本作用,是协助意识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来聚焦并构建我们在物质世界中的个体体验。“意”(也称为心智)接收所有感官传来的原始数据,并对其进行即时诠释并赋予意义,比如它将眼睛接收的光子振荡,编译成“一朵红色的花”。这个“赋予意义”的过程,就是聚焦。意识将无限丰富的宇宙能量流,聚焦并转译成了我们能够理解的“物质对象”和“事件”。

小我,正是这个聚焦过程的执行者。它本身无罪无咎,只是当我们迷失其中、误以为这些被聚焦的相就是全部真实时,才会感受到受限与痛苦。(小编注:这里的意思类似经典中所述的“着相”)

人生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身份认同错位——我们把自己这个无限、无形的意识存在,错误地等同为那个有限的、由思想、情绪和感官体验所构成的“小我”。

当你明白这一点,你就获得了解脱和自由。你知道你正在玩一个无比逼真的生命游戏,那么:你依然会认真玩,但不会再把游戏里的身份和得失等同于你全部的、真实的自我。当游戏里出现挫折(“失败”或“痛苦”),你虽然会感受,但内心深处知道“这只是一场游戏”,从而能更快地放下和穿越。

大东:人生的痛苦是不是我们把自己等同为“小我”?

多多:当你认为自己是小我,便如同浪花忘记了自己是海洋的一部分。在这一刻,你开始体验一种深刻的孤独:在认同小我的刹那,无限的存在收缩为有限的个体:你就会感觉自己是孤单的、渺小的。分离与渺小的认知必然催生恐惧:像离开母体的婴儿,害怕失去依靠。

但最深刻的真相是:这所有的感受都建立在误认的基础上。真正的你从来都是,也永远都是背后那圆满的一体意识本身。小我不过是你暂时穿戴的戏服,为的是体验这场名为"人生"的神圣戏剧。当你记起自己的真实身份,所有的恐惧都会自然消散,留下的只有本自具足的平安与圆满。

大东:你刚才提到小我的思维是以“做”(doing)为中心的,能展开说一说吗?

多多:“小我”依靠“造做”而存在。它的基本逻辑是:我必须通过“做”什么,来获取什么、成为什么、防御什么,以此巩固“我”(ego)的存在价值与安全性。这个“我”本质上是空虚而恐惧的,它认为如果停止“做”,自己就将湮灭于无形。因此,它制造出无穷无尽的问题与目标,让“做”的轮回永不停歇。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强化“个体性”(分裂性)。

我们整个生命的挣扎与不安,都源于一个原初的误解:小我认为自己与一体生命是分裂的。这个“分裂的假设”是一切痛苦的种子。从这颗种子中,生长出了一个名为“自我”(ego)的脆弱实体,它从诞生之初就怀抱着一种深切的孤独感与不完整感。它感觉自己像一个被流放的孩子,与那无限丰盛、绝对安全的家园切断了联系。这种与本源分离的幻觉,催生了最根本的恐惧——恐惧虚无,恐惧自己不存在。

为了对抗这种与生俱来的恐惧,小我构建了它唯一的生存策略:“做”(doing),成了小我用来填补那份虚无感的工具,它试图通过一系列外在的构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并构筑一道安全的壁垒

小我需要“变得更好”,因为它深信本然的自己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它通过获取知识、技能、美德,试图修补那个想象中的残缺,一步步爬回完美。它需要“更安全”,因为它感觉自己是孤立无援的,暴露在一个充满威胁的世界里。它通过积累财富、权力、关系,试图建造一个坚固的堡垒,来抵御无处不在的无常。

并且小我将自我价值与外在成就牢牢绑定,用一个个目标的达成,来向自己、也向世界宣告:“我在这里,我是重要的。”

于是,生命变成了一场紧张的追逐。我们不断地“做”,以为在追逐幸福与安全,实质上,我们是在无意识地试图弥补一个本不存在的缺口,回归一个我们从未真正离开的家。

然而,这是一个没有出口的循环。小我越是努力地通过“做”来巩固自身,就越是加深了“我是一个孤立的存在”的幻觉,从而强化了与本源分裂的信念。

我们就像陷入梦境的梦中人,在梦里拼命地奔跑,以为能逃离噩梦,却不知所有的奔跑都发生在梦境之内。唯一的出路,不是更努力地跑,而是醒来。

醒来,意味着看清这个根本的误解。我们的本来身份,并非那个需要不断“做”来证明和维持的孤立小我。我们的本质是那无限的本源意识的一部分——它是完整的、安全的、自足的。它无需“变得”更好,因为它本是圆满;它无需寻求安全,因为它是一切存在的基础。

当你开始领悟这一点,你并不会立刻停止所有行动。相反,一种深刻的放松会降临。你依然会行动,但行动的动机从“恐惧驱动的追求”转变为“生命创造力的自然流经”。

大东:要怎么做,才能不认同小我,回到内在的平安?

多多:安住当下,别再跟着大脑编的故事跑,不攀缘,不造作,让一切如其所示。当你全然活在当下,你会自然地感受到,自己并非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庞大、温暖的生命整体的一部分

那份深层的平安,不是你“做”出来的,而是当你停止挣扎时,它自己浮现出来的。你不再需要向外索取安全感,因为你本就是生命本身。

你从未真正与整体分离,你只是短暂地做了一场名为“孤独”的梦。在梦里,我们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你是你,我是我,仿佛彼此分离。但现在,是醒来的时候了。你会发现,所有的角色,无论你我他,都源自同一真心、同一觉知。我们从来都是一体生命能量的不同展现,是真正意义上的弟兄姊妹。

放下所有身份的负担,回归那份纯粹的“在”(present)。在这种状态下,你作为见证万有的伟大意识,允许生命以其本然的智慧,毫无阻碍地通过你这个特定的形式——这个身体-心智载具,自然地流动。

大东:那个纯粹的存在状态是什么?

多多:“在”(presence)的状态,是你此刻最本质的状态。它是万物得以显现的底层基础,你所感知的一切——身体的感觉、头脑的念头、情绪的起伏,以及周遭发生的故事,都像天空中的云朵,不断飘过、变化、生灭。而你的“在”,就是那片广阔的天空,从不被玷污,也从不曾动摇。存在的本质即是意识(觉知),那如如不动的“在”。

大东:可我体会不到?

多多:这个无法被言说。

你可以试着问自己一个问题:

“如果我不看、不听、不想,也没有任何感觉,我还在吗?”

你会察觉到,一个最根本的“在”的感觉,依然在那里。它一直都在,在你所有的看见、思考和感受之前,就在那里。这个最基础、最鲜活的“存在感”本身,就是“在”。它就是你真正的自己。

所以,我们说的“在”,指的就是这份纯粹的“本然存在”。它不是任何你“想到的”或“感受到的”东西,而是当你放下了“我”这个过滤器后,对生命本然的直接体验。

当你处于“临在”(present)的状态,你不再依靠“我”的微薄力量去生存,而是成为整体生命流通的管道——那无限智慧与能量正通过你独特的存在形式,自然而完整地展现它自己。

当需要行动时,灵感会自然升起,不是你“想到”一个主意,而是一个主意“来到”了你。你只是成为一个畅通的通道,让那自发的行动经由你发生。

大东:哇!这听起来太棒了。

多多:是的,你的身份从一个紧张的“做者”,转变为一个放松的“通道”或“器皿”。你允许生命(本源、一切万有、道)通过你这个独特的生命体来流动和表达。

你的“自性”无需通过“做”来证明什么,因为它本就是圆满、完整、安全且与万物相连的。它的本质是爱,是延伸,是共享。当你处于“在”的状态,你便从“小我”的分裂剧本中抽身,回归于“一体自性”的平安与丰盛。

当你处于“在”的状态,你只会延伸,只会分享,只会爱,因为这是你的本性。

生活不再是“我的人生必须由我全力负责”的沉重负担,而成为了一场“伟大的意识通过我来体验和表达它自己”的神圣游戏。带着一份轻松的觉知,看着生命如何通过你,活出它自己。

生命的意义,在于从无尽的“做”中醒来,回到我们本然的“在”。——就像浪花终将明白,它所有的追寻,不过是为了发现自己本就是海洋。我们寻找的,正是寻找者本身;我们渴望的回归,不过是忆起自己从未离开。


原创 花蕾汀 会飞的比目丑鱼
摘自《闲聊悟语》整理:木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觉醒家园

GMT+8, 2025-11-5 03:49 , Processed in 0.13170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