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疗愈篇:体验你的情绪,你才能转化
当你感到无力、愤怒、恐惧,或是陷入悲痛、哀伤和失去的情绪中,不要逃避,试着把这些感受完全带到当下,体验这些情绪。在重新体验这些情绪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真实的感受慢慢浮现出来。
而当你真正接纳这些情绪的那一刻,你反而能够放下它们,也才有可能真正改变。不要害怕去面对,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转化这些情绪。一旦你愿意在当下体验你的情绪,你就拥有了选择和控制权。你可以转化它,但前提是,你得先真正地经历它。要记住:这些情绪其实都是同一种能量。恐惧的能量,也可以转变成喜悦的能量——它们本质上是同一种能量。----Bashar
多多:这段话提醒我们,只有亲自去体验自己的情绪,才能转化它。
一切唯心所现,如果我们内心有未被疗愈的伤口和阻塞的情绪,它们就会像磁铁一样,不断吸引那些会触发这个课题的外在情境和人,给我们机会去看清它、治愈它。
有句话说:“话不入心,心就不痛”。可为什么有些话会像针一样扎进你心里?不是因为它有多尖锐,而是因为你心里恰好有一个未被疗愈的能量阻塞——那里或许藏着曾被否定、被忽视、被伤害的记忆,就像一块已经淤青的皮肤,轻轻一碰就会感到疼痛。别人的话语只是那轻轻一碰,真正的痛感来自于早已存在的淤青。如果你内心是完整、柔软的,再尖锐的话语,你也会一笑置之。
那个让你生气的人,其实是在无意中配合了你内心剧本的需要。我们往往认为负面情绪源于外在刺激,比如“我生气是因为他得罪了我”。但实际上更接近真相的是:“他的行为触发了我内在的某种模式,而这个模式让我产生了愤怒的反应。”
那个惹你生气的人,他的做法可能不妥,但那是他的课题。
而你的课题是:
为什么这件事会激怒我?这个愤怒源自我内心的哪个伤口被触碰?这个伤口在呼唤怎样的爱和关注?
如果我们不去疗愈自己的内心,同样的剧情就会换一批演员,在我们的生命里一遍遍重演。因为你心里的那个“开关”——那个一碰就痛的创伤或信念——始终在那里,别人也就很容易触碰到它。
接下里,我们来看情绪这个词,情绪的英文是“emotion”,这个词本身藏着一个深刻的隐喻:e-motion,即“energy in motion”(流动的能量)。情绪从来不是障碍,而是一股需要流动的生命能量。
对于情绪,我们需要感受它,才能转化它。真正地“感受”它,意味着我们不去阻塞或否认这股能量,而是允许它在我们的觉察中充分流动。
所以,情绪不是敌人,它是一个精妙的反馈系统。它的到来,如同信使,是为了向你传递重要的信息:你的内心被什么所触动?哪个深层需求或旧伤被唤醒了?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困住你,而是为了推动你更深入地感知自己,走向更完整、更真实的生命状态。
当我们允许自己真实地感受它——不压抑、不逃避、不评判——这股能量就会自然完成它的旅程,从而被转化和释放。
喜雨:人好像总是习惯去逃避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愤怒、恐惧来了,我们常常不愿去细细体会,反而立刻想找个方式转移掉——比如刷抖音,看个短剧,让一个接一个的视频把心里的不舒服的感受掩盖过去。
多多:是的,我们的心中有个标准——平静、喜乐是“好”的,该留;愤怒、恐惧是“不好”的,得通通排除在外。可这些被我们嫌弃的状态,不也是从我们的心里面长出来的吗?它们同样是我们的一部分。
我们总盼着自己能变得完美,像永远晴朗无云的天空。但一个真正活生生的人,怎么会没有阴天和雨季呢?完整的生命,本就包含了所有的天气。
无条件地爱自己,就是学着张开双臂,对那个也会愤怒、也会脆弱、也会恐惧、也会委屈的自己说:“没关系,我接纳这样的你。” 当你接纳并体验自己的情绪时,一种奇妙的变化就会悄然发生:你的心会自然生出力量来,你的目光也会变得柔软,更能理解别人的脆弱,因为这时的你明白了,我们都一样,都在学习如何与自己温柔相处。
喜雨:接纳自己的所有情绪,就是爱自己吗?
多多:是的,但这接纳,最好的理解可能不是“忍耐”,而是一种“回家”。
我们常常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在外面漂泊的孩子,孤孤单单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自己打拼。这个“孩子”就是我们的人性自我:它会感到孤单、渴望被认可,会因为一句批评而难过一整天,也会因为不确定性而焦虑不安。它在世界上努力寻找安全和归属感,常常精疲力尽。
而“爱自己”,就是意识到,我们其实有一个永远可以回去的“家”。这个家,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自性’(或你所说的“大我”)。它不像外界的任何地方,它永远安稳、明亮、温柔、包容。它从不评判你,只是如如不动地在那里,等着你回来。
所以,当你感到情绪翻腾时——无论是焦虑、悲伤还是愤怒——那不是一个问题,那恰恰是“孩子”在敲你的心门,在提醒你:该回家了。
真正的爱自己,就是认出这份提醒。
当你委屈的时候,不用压抑自己,你可以哭出来,释放出来,不是告诉自己“要坚强”、“不值得哭”。你可以关上门,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然后,允许自己哭出来。让眼泪流下来,如果身体想蜷缩起来,就顺从它。你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这份委屈,甚至不需要在头脑里把故事理清。此刻,你只是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在释放那份积压的情绪。
这个释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回家”。你不是在孤独地崩溃,而是像孩子终于扑进源头的怀抱,释放所有的伪装和坚强。你在用最直接的方式,拥抱和接纳了那个此刻正在受伤的、鲜活的自己。
你会哭到累了,然后感到一种深深的疲惫与宁静。这时,你再静心感受,会发现那份如如不动的平安一直都在,它托住了你的释放,承接了你的所有。
爱自己就是养成“回家”的习惯。越是最难受的时候,我们越要向内走,回到那份本自具足的平安里。这条路,我们从未真正离开过,只是有时,会忘记。
喜雨:但是我依然觉得很难做到。
多多:你觉得难,这非常正常。因为我们总是下意识地把这些感受标记为“坏的”,第一反应就是想把它们推开、躲开,越远越好。
但你可以换个角度想:这些情绪是你自身生命能量的一种形态。 就像水,遇冷会结成冰,受热会化为蒸汽,但本质都是H₂O。你的脆弱、恐惧、无奈,也是你的生命能量在特定情境下的凝结。
当你不再把它们视为必须赶走的敌人,而是温柔地接纳它们,试着对脆弱的自己说,“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一种根本的转变就开始了。
当你安住在你的感受中,无论多么糟糕的感受,这意味着你停止了与自己的内在战争。 你从能量的对抗中抽身出来,转而成为。 一个温柔的容器。
这时,当你真的就这样陪着自己,不去抗拒,那些被你全然接纳的感受,便不再需要通过剧烈的表现来向你呐喊、求关注。它们会像被阳光温暖的冰块,自然而然地开始融化和流动,你内在的能量会自然流动。
我们来看看这段话:
感受那份愤怒,并试着说出你在愤怒时最想说出来、却一直憋在心里的话——那些你原本难以表达的话语。然后,通过觉照摆脱你的信念系统,你就能将自己从旧有的能量模式中解放出来。进而,你会来到一个抉择的路口,去选择你决心要成为的能量与爱。 但是,在你能够真正转变那些能量之前,你必须先全然地将它们带入当下的觉知之中。--Bashar
这段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当你愿意接纳自己最糟糕的感受,体验它,不去评判它,那种拧巴的能量反而就松动了。它不再跟你对抗,而是慢慢化开,变回纯粹的能量。这时候,你就能重新运用它,而不是被它控制。
天天:我难过的时候,我会转念,用积极的信念激励自己,就会感觉好很多,用转念的方法化解负面情绪可以吗?
多多:转念这个方法本身是好的,但关键在于我们用它时,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态。
除了心灵顿悟外,头脑机械地“转念”,并不能转化感受,而是在掩盖和逃避真实的感受。
我给你打个比方。比如,你内心感到了某种匮乏和不安。如果你不去正视和体会那份真实的匮乏感,而是立刻用很多积极的语句——像“我是丰盛的”、“我本自具足”——把自己包裹起来。
表面上看,你好像安慰了自己,但身体是诚实的,它可能依然紧绷、焦虑。因为那些没有被看见、没有被接纳的情绪能量,并没有真正流动和化解,只是被暂时压了下去。它们还会在类似的情境下,一次次地浮现出来提醒你。
真正的转念,并不是急着用光明的话语去驱散或掩盖那些不舒服的感受。恰恰相反,它需要你先有勇气走进内心那个“黑暗”的角落,去亲身感受那份匮乏或难过,温柔地问问它:你想告诉我什么?你需要什么?在这个倾听和接纳的时刻,一种深刻的转变才会真正开始。这时,你内心的最深处会自然升起一种领悟和力量。它源于你对自身真实的深刻接纳,这就是爱的力量。
真正的转念,是经历完整觉察后的自然升华,而非跳过真实感受的简单念头覆盖。
(小编注:真正的转化,更像一个内在的心灵旅程,是一个从感受到信念的觉知过程。它的核心是:首先,全然地去体验和接纳当下的真实感受,不评判、不推开,然后对感受的体验自然会引领我们看到其背后的限制性信念,当这个信念被我们看见,转变便会自发地发生,内在被卡住的能量也将随之恢复自然的流动。这样的转化,不是强行覆盖,而是从根源上的自然化解与更新)。
天天:所以要体验它,才能转化,是吗?
多多:不需要立即转化,先去体验它,如果觉得自己的状态很糟,像一滩烂泥,那就允许自己待在“烂泥”里。不必推开这种无力感,也不必勉强自己装出积极的样子。你不需强迫自己立刻变好,安住在自己的感受中,信任生命的过程——相信所有的波动,终将回归大我的宁静与力量。
天天:谢谢,感恩。
大东:经典上有一句话,“我要夸自己的软弱,好让JD(本源)的大能覆庇我”,这是什么意思?
多多: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不再费力掩饰自己的软弱,不再依靠自己的聪明和力量去硬撑一个“坚强”的形象时,你反而为一种更伟大的力量(“超越个人局限、滋养万物的本源能量”)腾出了空间。
我们常常耗费巨大能量与自己的“软弱”对抗,试图把它赶走。结果往往是精疲力尽。当我们停止对抗,说“好吧,我承认我就是会软弱,会焦虑,会害怕,我接受这个事实”,我们内心的对抗就会停止,这个“接纳”的举动,就像在心里腾出了一块空地。
这句话的精髓在于 “倒空”的智慧。一个装满“自我”的杯子,无法再装入新的水。当我们主动倒空“自我”的旧水,坦然承认自己的杯子是空的、有裂缝的,那源源不断的生命之力才能真正流进来,充满我们、托住我们。
我们的安全感,不在于我们永远坚强,而来自于我们敢于承认自己并不那么坚强,并相信有一种更大的力量会在我们诚实面对自己时,稳稳地托住我们------我们的脆弱、不完美、甚至所谓的“阴暗面”,反而成了自性之光得以照进来的地方
原创 花蕾汀 会飞的比目丑鱼 摘自《闲聊悟语》 整理:木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