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是魔鬼,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对那些脾气急的人来说,知道它的害处似乎并没有多大的作用。一遇到事情,脾气一上来,伤人的话,过激的行为就会自发地涌出来。
所以,越是容易冲动的人,越容易生活在内疚当中,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那么,有没有什么简单、直接、有效的方法可以让自己变得不那么冲动呢?
这里,为您分享三个小方法:
1,熬过理智空白期
要控制情绪,就要先了解情绪,了解情绪的特性。
情绪到底是什么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情绪双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生理上的唤醒。
生理的反应速度是远远快于心理的,因此,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最先被触发的一定是自己的情绪,再接着几秒以后,我们的理智才开始姗姗来迟。
情绪和理智之间的这个时间差,被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称之为理智空白期。
在理智空白期之内,人会被情绪完全控制。这个时候你所说的话,做出的事都会是感性的,稍不留神就可能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
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样应对呢?
最有效的策略就是闭住自己的嘴巴,并在心里默念几个数。一般情况下,理智空白期会持续6秒左右,所以你可以从1数到6。
当然,不同的人理智失效的时长是不同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增加或减少。
之所以要数数,就是等自己的理智空白期过去,等自己的理智开始发挥作用,并接管自己的头脑。
只有理智主导你的内心时,你才会客观看待问题,从而做出一些合适的决定和行为。
所以,暂时的沉默并不是为了忍而忍,而是给自己恢复理智的时间,是一种智慧。
2,转移注意力
即使熬过了理智空白期,也不代表我们就摆脱冲动的情绪了。
这个时候你可能还是很生气,头脑中满是对方各种不好的证据。我们的大脑有一个特点,往往不是先看见,再决定,而是先决定,再决定。
如何消除头脑中的负面想法?
让我们先做一个实验,接下来的10秒内,请你闭上眼睛,脑袋里不要想着猴子。
是不是你脑袋里现在满是猴子?
我们的头脑运作的机制就是这样,我们不能任意地消除头脑中的某个不喜欢的想法,如果你强行要消除,它反而会像叛逆的小朋友一样,变得无法控制。
我们再来做一个小实验,接下来的10秒内,请你闭上眼睛,脑袋里想着一头粉红色的胖嘟嘟的大象。
现在你的脑袋里是不是没有了之前的猴子?
虽然我们不能强行消除掉脑袋里的念头,但是我们可以添加新的想法,新的想法能替换旧的想法。
所以,在我们产生愤怒、怨恨、恐惧、焦虑等负面想法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压抑它们,而是可以主动想想美好、快乐的事物,或者值得感恩的事物。
有人会说,你这样只是转移了注意力,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啊。
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会不知不觉地陷入到各种负面的想法中,这样不但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会削弱我们的理性,降低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意识不到,自己就像一头蒙上眼睛的驴子,陷入了一个怪圈——企图用错误的方法解决问题,越努力越痛苦。
只有当我们用正面积极的想法覆盖掉负面的想法、激发出开心、快乐、感恩等正面的情绪时,才能逃脱这个怪圈,自然更加容易解决问题。
3,改变头脑中的想法
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流派最基础,也是经典的一条理论是:
引发你情绪的,并不是发生的事情,而是你对事情的解读。你头脑中的那些想法和念头,才是导致你冲动的根源。
很多人在和别人相处,或者共事的时候,内心是有很多“应该式”的规则的。
比如我对别人好的话,别人就应该回报我。
这看起来很有道理,也很公平。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因素会导致这个逻辑不成立。
比如你认为的好,别人真的认同吗?即使认同,别人当时是否有接受你的好的意愿?此外,你表达好的方式是否是别人愿意接受的?等等。
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对别人好其实也是一个技术活,稍微有一点偏差都可能导致不好结果的产生。
因此,当你对别人好,为别人做了一些事情的时候,只能说别人可能会感激你的好,但并不一定会对你好。
下一次,当你因某事而生气的时候,想一下是什么样的念头让自己生气,这些念头背后遵循的是什么样的规则,然后再认真的梳理一下:自己的这个想法真的是对的吗?
多觉察和反省自己头脑里的想法,会让我们建立一种更包容,也更成熟的心态。
所以,当你在一件事上怒不可遏的时候,动用自己的超我提醒一下自己:自己认为的真的是对的吗?或许,就是这么简单的一问,一个质疑,你就会从冲动的魔鬼中被解救出来了。
转自:北极星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