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4|回复: 0

让自己强大起来,强大到成为他们的父母…

[复制链接]

4789

主题

3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8197
发表于 2025-8-15 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自己强大起来,强大到成为他们的父母…


【精彩摘要】你可以尽孝,尽孝的方式就是让他们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与缺失。不是用指责的方式,也不是高压或惩罚的方式——那些都是他们当年对你的手段,也是你深恶痛绝的模样;你要用你渴望他们怎么教诲你的方式去教诲他们,而是否有效果不用在意——那是他们的自由意识、人生选择,你要给予必要的尊重。

赛斯原文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鲁柏仍然可以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东西,不至于造成什么真正的损失。另一方面,这种毫无根据的自卑感,应该在很大程度上被克服,尤其是当你意识到,你所感受到的父母对你的否定,并不是因为你本身有什么缺陷。

事实上,他们对你的不认可,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其中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出于嫉妒。而与此同时,你也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了他们力量,甚至无意中帮助他们合理化自己的观念。因为在内心深处,他们确实知道,尽管自身存在许多缺陷,但你仍然设法取得了一些成就。

来自父母的贬低与指责大多数情况下是父母自身对自我人生失败的自责之转嫁。在相互永无止境的攀比下,孩子的人生与个体的幸福成为可被牺牲的代价,而被虎妈们标榜成“为了你未来的幸福而付出的一点点必要的压抑”。肯尼迪的父亲一心渴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在财富不及的权力宝座上给自己带来荣耀,结果把儿子送入了政治角力的旋涡。太多的妈妈渴望用自己的“督促”锻造出下一个傲人的神话,结果最终在其他妈妈参加他们孩子的婚礼时,自己却在陵园扫墓。

其实作为子女,要理解与谅解自己父母的内在匮乏,并用自己的方式,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做出成绩来。我们不能指望老一代人理解当今的社会趋势与科技动态,但为了抗争去结束生命真的不是一个聪明的做法。脱离高压的办法有很多,死不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很多自杀未遂的孩子告诉我,他自杀不为了自己,只想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教会父母:如果不尊重生命的独特性,那就会失去它。

有一种父母有很可怕的口头禅:“你怎么不死去啊!”“我真后悔当年把你生下来!”“没有你我今天早就有所成就了!”这样反复的心理暗示,告诉孩子他的存在是多余的、不被认可的。

多子女家庭里,父母把孩子们横向地公开地做出对比,赏罚分明,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机制——把爱作为筹码,把物质奖励当成勋章,引发孩子间的彼此竞争。想着这样孩子就会自发努力,却不知道这让这几个孩子一生都养成相互攀比、互不相助的习惯,不但活得很累,还很孤单。小时候比成绩,大些比伴侣,然后比成就、比孩子、比孙子,比不过时就给自己孩子巨大的压力,优胜了就给出更大的压力,好保持自己的领先和面子。

赛斯原文
尽管他们被自身的失败所束缚,潜意识里也明白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但在有意识的层面上,他们却无法承受去承认任何失败。在其他人生中,他们都比现在更快乐,而那份曾经的幸福也支撑着他们走到今天。而这一世,他们正在面对并试图解决一些长期困扰他们的问题。从这一点来看,他们在这个层面上至少还会有一次转世,也就是说,至少还有一生。我不确定具体的转世次数,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接下来的人生应该会相对幸福得多。

人生转世剧的安排有两大类:批发和零售。

一般为了体验的效果和减少高我的工作量,会安排一整套组合拳,由3到6次连续的转生来达成某一领域的平衡认知体验。这些安排是对等的:一生苦些,一生就轻松些;一生贫穷些,一生就富足些;一生课业压力大些,一生就比较混日子些。当然作为执行者你可以利用自由意识选。好像是暑假作业,功课呢就这些,先做后做你自己决定:好日子、轻松的童年,那后半生就紧巴卑微些;一生都富贵如总统,下次做个低种姓的叫花子来平衡觉受也成;如果你一直都选择平庸的小康,那就都在基础线上,没有太大的起伏跌宕。

很多人求神灵想要走捷径,其实就是拆东墙补西墙地把自己的好日子集中用光光。

赛斯原文
他们各自经历了六世,只是因为他们特别固执。但即便如此,你仍然需要学会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你与他们的关系。尽管我无法在短短一个晚上就深入讲解你们所有生命之间的复杂交织,但你必须能够正确理解自己与他们的关系。

你已经为他们做了很多,而你能够继续帮助他们的程度,将与你对他们的理解成正比。你越能意识到,他们对你的评判是建立在自身错误观念的基础上,你就越能帮助他们。

之前赛斯说最短两世就能毕业:男女活到成年,有过父母的完整经验,并且活明白、展开了自己生命的热忱就能毕业了。可是活明白真的好难啊!很多人是越活越糊涂,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来干什么、为了哪般。

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家人,用不着给他们买什么补品或给富足的金钱,用你的爱的耐心,让自己的爸妈在死前哪怕少许地多明白一点生命的用意,就算是你真的尽孝了,比死后哭坟烧纸要有用得太多。很多时候一句能说到心坎里的点拨要比一生的奔波都有价值。豁然开朗,一念成佛。

不要相互争执世俗的道理或得失的利弊。只要一个人明白这个肉身我并非全部、这人生不过是交响乐的篇章,只要能做到哪怕最浅显的解离,都能不再偏执于认知的所困。

赛斯原文
如果你在情感上无法真正意识到这一点,那么你往往会让自己陷入僵局,就像那天晚上,当你无意间把你的邻居投射成母亲的形象时一样。

事实上,你的自卑感既没有根基,也没有任何真正的理由。约瑟,你必须超越它,因为它正在削弱你的行动力。

一旦你屈服于这种自卑感,你的行动力确实会受到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变得瘫痪,从而陷入其中无法自拔。而这又使得你无法真正帮助他们,最终,这又反过来成为“你不够好”的进一步“证明”,让你更加深陷其中。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我再强调一遍:在你的所有过去人生中,无论是作为子女还是作为父母,你都处理得很好。你现在的困境,主要来自你父母自身的局限和错误观念,同时也与你在丹麦那一世形成的过度自我严格要求的倾向有关。

当你在情感和潜意识层面真正认识到这一点,你就能自由地帮助他们,而不会再因此伤害自己。而且,在类似于那天晚上的任何情况下,你都能更积极地采取行动。

鲁柏的直觉力非常强,但在这一世,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你的逻辑性和力量,而你在这两方面都具备相当的优势。我希望这些资料能让你更自由地运用自己的能力。

一个被父母一小儿扭曲了的孩子,长大后想要真正地走出自己的心理阴影,就要在自己的心理层面上彻底地战胜,然后放下对父母权威感的屈从,让自己强大起来,强大到成为他们的父母——用自己的言行榜样给他们看要如何做一个父母、要怎么教养自己的孩子。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孩子,去教诲他们。

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没有任何关系。你可以尽孝,尽孝的方式就是让他们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与缺失。不是用指责的方式,也不是高压或惩罚的方式——那些都是他们当年对你的手段,也是你深恶痛绝的模样;你要用你渴望他们怎么教诲你的方式去教诲他们,而是否有效果不用在意——那是他们的自由意识、人生选择,你要给予必要的尊重。哪怕是执拗与受苦,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哪怕是全然地不理解你,你也要无条件地全然地去爱他们。

你要演绎出一个你渴望的父母,让他们有机会去看到、体验到这样的一个榜样。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身上有多少你自己深恶痛绝的毛病——那是源于他们当年的影子。升起你的觉知力,观察自己教导他们的过程,你或许就能理解与谅解了他们当时的心情与态度、手段与无奈。

扩展阅读
或许小小年纪的我,还不能知道我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但我却已明确地知道,我不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我不知道命运要把我带往何方,但深刻的变革是我内在的渴望。一切以爱为名的扭曲与用道德绑架着的爱让我深深地对人性绝望过,也燃起了我对爱的渴望。

在最扭曲的爱中,我被迫地学会了什么才是爱的真谛与怎么去爱;

没有温度的家让我懂得了家的温暖有多重要;

没有育儿技巧的父母却教会了我应该如何呵护自己的孩子。

或许每一对年轻的父母都没有做好准备就在自己的天地里坐上了王座,宣扬着权威,用最荒蛮的方式去治理自己的家园。

有些苗芽在巨石下扭曲甚至枯萎,有些则倔强地在风雨的石缝中屹立成才。

在心理学上存在一个持续了三十年的争论:童年的心理阴影是成年后患者的梦魇还是其成功的助益。两种证据都在临床上可以得到证明。

或许拙劣的榜样与压抑的童年确实摧毁了大批的童心,但不可否认,生活的选择权始终都在每一个人的自己的手里。把一切都推脱给悲催的童年和蛮横的父母确实是一种自我失败时推卸责任的好方法——因为我有内在创伤,因为我匮乏良好的榜样,因为我内心空虚、满是匮乏。

有些人在恨中看见了爱,

有些人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

有些人在不要如何中学到了要如何。

以失败为师是进取的捷径,但也有趴在苦难中再也无力爬起的,破罐破摔。或许没有一种因果存在着必然,选择权始终在自己的手上,选择成为命运的奴隶还是自己的英雄,一生的路径或许只源于一念之差。   

认知改变视角,视角变更觉受,

觉受塑造记忆,记忆构成我的世界。

对于父母与童年,是我自己选的,好吧,那时或许我高估了自己,但是今天的我可以自豪地说:

我交出了我的答卷,我做到了我能做的,而成绩远比及格要优秀很多。而我知道:当最后交卷的时候,我会是那个最优秀的。

爸妈,你们没能给我一个临摹的榜样,那我就给你们一个榜样——婚姻可以这样经营,孩子可以这样去爱。看着吧,学着吧!这次或许有些晚了,但我相信下次你们能做得更好。


原创 细雨 细雨资料 觉心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觉醒家园

GMT+8, 2025-11-5 07:50 , Processed in 0.10688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