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9|回复: 0

面对矛盾吧,矛盾是你的朋友

[复制链接]

4789

主题

3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8197
发表于 2025-7-2 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面对矛盾吧,矛盾是你的朋友

要面对矛盾,矛盾是你的朋友。矛盾让你知道,你正在你需要呆在的地方。你终于领悟并觉察到一个事实——正是你自己在创造着两极,是你在创造着二元对立,且你正掌管着自己的体验——这一切的源头,皆在于你!---Bashar

多多:我们来看这段话,深入探讨其中的逻辑:你之所以觉得矛盾痛苦,是因为你在心里把事物分成了对立的两级:
"好"和"坏"、"对"和"错"、“是与非”
这些对立的两极都是你创造的——就像你给自己画了一条线,然后纠结该站在哪一边。

矛盾之所以是你的"朋友",是因为它迫使你超越‘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模式,进入一种“共此共彼”的更深层理解,
当你同时接纳事物的正反两面,你便触及了创造现实的源头——你的意识本身。

天天:这种‘两极’的体验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多多:这个创造机制是这样的:当你定义某个价值标准时,你实际上正在同时确立它的对立面。打个比方,如果你期望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有出息,你不想要他过平庸的生活,你认为‘优秀’是值得追求的,而’平庸‘是需要避免的,这两个概念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优秀"之所以有意义,恰恰是因为有"平庸"作为参照。就像没有"冷"的概念,"热"也无法被定义。两者互为存在的前提。

这种创造极性的过程就像在白纸上画线:当你画出一条分界线时,就自然形成了左右两个区域。你越是强调和重视其中一个区域,就越是在无形中强化另一个区域的存在感。因此,当我们执着于某种理想状态时,我们不仅是在追求这个目标,同时也在创造和强化我们试图避免的对立面。

这其实就是我们大脑的一种 "贴标签"方式,当意识不仅“聚焦”于某物,还马上给它打上"好"或"坏"的标记,在心里想着"这个我想要"或"那个必须远离"时,我们的思维就变得僵硬了。

就像看一幅画,如果只是单纯地欣赏,感受会自然流动;但一旦开始评判"这部分好看,那部分糟糕",我们的注意力就被固定住了,再也看不到画的全貌。这种带评判的聚焦,就像给思想套上了枷锁,让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部分,而忽略了更完整的真相。

你越在意什么,越执着什么,就越创造它的对立面, 当你执着于"没钱不行","必须有钱才踏实",大脑就会像装了警报器一样,对"缺钱"的信号特别敏感:每次花钱都像割肉一样心疼;银行卡里有存款也总觉得不够;明明有稳定收入,却总在担心明天;这不是现实真的那么糟糕,而是你的注意力被"缺钱恐惧"绑架了,越想抓住安全感,反而把日子过成了随时要破产的样子。

你所经历的现实,本质上都是你内心信念的投射——当你害怕某件事会在生活中发生时,实际上你已经在潜意识里认定这件事最有可能成真。你的物理实相,永远都是你信念的产物。---Bashar

我们常常陷入这样的怪圈:越是拼命追求什么,反而越容易被它的反面困扰。追求幸福的过程同样充满这样的悖论。比如一个人追求 "必须幸福",反而会陷入更深的焦虑。伴侣没有及时回复消息,立即被解读为"他不在乎我";生活中寻常的小挫折,也被贴上"不够幸福"的标签。

这就是二元极性,任何“分别执着”都会自然创造它的对立面。当我们强调"我要健康"时,无形中也激活了对疾病的恐惧;这就像用手按压皮球的一端,另一端必然会高高翘起。我们越是用力想要摆脱某种状态,就越是在强化它的存在感。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就像父母天天把"要优秀"挂在嘴边,孩子听到的不仅是鼓励,更感受到"不优秀就会被否定"的压力。你越是盯着"优秀"这个目标不放,就越会在生活中发现"不够优秀"的证据——考试没得满分是"不够优秀",比赛没拿第一是"不够优秀",甚至连吃饭慢都可能被看作"不够优秀"的表现。反过来,当你特别害怕"平庸"时,任何平凡无奇的的时刻都会让你焦虑,但其实这些时刻原本只是生活中最自然的状态。

晓红:我有个疑问,当父母的,谁不希望自己孩子出色呢?这有什么不对吗?

多多:当然可以希望孩子优秀,但我们可以先问问自己:这个"优秀"的标准是谁定的?是你真心觉得这样对孩子好,还是因为担心孩子将来不如别人?

晓红:可能...两个原因都有。

多多: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站在了矛盾的中心——既希望他优秀,又害怕他平庸。而正是这种矛盾,让你看到自己才是那个定义“好”与“坏”的人。

晓红:所以,我的焦虑其实是因为我在自己制造对立?我自己把"优秀"和"平庸"对立起来了?

多多:对。但这不是坏事,矛盾是你的朋友,它是来提醒你的——你可以选择继续玩“优秀vs平庸”的对立游戏,或者……换个更开阔的视角。

晓红: 怎么换?

多多:很简单,你可以释放对立的两极,不用非要把事情分成"要么这样,要么那样"。你可以对孩子说:"妈妈当然希望你有大出息,但就算做个平凡快乐的普通人,也挺好,妈妈也一样为你高兴。" 不用把"优秀"和"平庸"看作对立的两端,而是生命的不同状态,一切都是体验,没有哪个比哪个更好,追求‘优秀’时也不必排斥‘平庸’。就像吃饭,可以喜欢吃肉,但也不用讨厌吃菜,两者都可以有。

其实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无论他表现如何,你的爱都不会改变。当孩子确信"考100分妈妈爱我,考60分妈妈也一样爱我"时,他才能真正放松地去尝试、去成长,这种安全感,才是孩子面对挑战时最大的底气。基于这样的爱,孩子会拥有一种底气:我的价值不在于我要胜过多少人,而在于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

晓红:当我放下所有的二元评判,孩子会更自由吗?

多多:最先感受到自由的其实是你自己,因为你不再在内心制造矛盾,你打破的不仅是孩子的枷锁,更是在治愈曾经那个被评判的自己。

当父母放下"好与坏"、"优秀vs 平庸"的评判,孩子的世界就豁然开朗。他不必再战战兢兢地揣测你的标准,也不用为了讨好他人而扭曲自己,他可以自在地探索、犯错、成长。一个没被贴标签的孩子,就像原野上的小马儿,不必非要长成别人期待的模样,而是能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或许不是最高的,但一定是最生机勃勃的;这样的自由里,藏着生命最本真的力量。

真正的创造力始于一个深刻的觉醒:当你意识到所有那些看似对立的概念——成功与失败、优秀与平庸、正确与错误——都不过是人为贴上的标签,而非生命本真的样貌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整体,每个生命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存在着,真正的智慧在于:让树成为树,让花成为花,让每个生命都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无需分别执着。

当你不再被"好与坏"、"对与错"这些标准束缚时,生命会展现出它最自然的样子。就像小孩子搭积木时,不会想着"该怎么搭才对",只是纯粹地享受创造的乐趣,这才是真正的自由,不是否定差异,而是超越评判,在完整中看见独特,在接纳中发现无限。

所有对立的矛盾都源自于内心

当你面对矛盾时,你真正面对的是你自身存在的核心力量。事物看似截然相反、相互排斥,却又并存构成一个矛盾体,这揭示了明显对立/排斥的双方必源自你内在的某处,当你能够平等看待它们,并体验矛盾,意味着你正位于自身内在中心,能够同时洞察事物的对立两面,并将两者带入完美的平衡。----Bashar

多多:其实我们所有的内心挣扎,都像自己在和自己较劲。就像导师Bashar说的,当你觉得被矛盾困扰时,真正面对的其实是你自身存在的核心力量。

举个例子:你说"我要健康"的时候,无形中已经把健康当成了需要去争取的东西,好像现在的自己"不够健康"似的你告诉自己"要保持平静"时,其实已经在心里预设了一个"不平静"的敌人。

这种自己跟自己较劲的感觉,就像用左手和右手扳手腕——不管哪边赢了,消耗的都是你自己的力气。我们总以为是外面的事情让我们痛苦,其实啊,都是心里那些互相矛盾的想法在折腾自己。

天天:如何能够消除这种矛盾呢?

多多:你不需要费力消除这些矛盾,只要看清它们的运作机制就够了。就像看穿了魔术的把戏一样,再精彩的魔术也骗不了你了。当我们不再跟自己的念头较劲的时候,这些念头自然就管不住我们了。

正如Bashar所说的,‘当你能够平等看待它们,并体验矛盾,洞察事物的对立两面,意味着你正位于自身内在中心,能够将两者带入完美的平衡。’

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很多看似矛盾的东西,其实就像阴晴圆缺一样,都是生命自然的律动,它们都在共同谱写更宏大的和谐。

这种理解不是靠用头脑想通的,而是在一次次觉察中自然领悟的。

附录:二元极性的本质与超越

在《一的法则》中,RA(第六密度的社会记忆复合体)对二元极性(Duality/Polarity)的阐释并非简单的善恶区分,而是揭示了宇宙体验的深层结构——极性是造物者认识自身的方式,也是灵魂体验与进化的工具。

爱与光、力量与控制、服务他人与服务自我,这些看似对立的概念,本质上是一体两面,共同构成完整的灵性成长路径。

极性的起源:造物者的自我探索

RA指出,无限合一的造物者(The Creator)为了体验自身,将意识分化为看似独立的个体,并通过极性的互动重新发现统一。这一过程类似于光透过棱镜折射出不同色彩,尽管表象各异,但本质仍是同一束光。

造物者渴望认识自己,因此它创造了极性。没有分离,合一无法被感知;没有黑暗,光的概念将失去意义。” 在这里,爱/光(正面极性)代表造物者的合一性、给予与联结的本质,而力量/控制(负面极性)则象征个体化、聚焦与区分的能力。二者并非敌对关系,而是如同呼吸的吸与呼,缺一不可。

负面极性的功能性:

催化剂并非敌人,许多人将负面极性(如权力、控制、恐惧)视为“邪恶”或“阻碍”,但RA强调,它的真正作用是提供成长的‘催化剂’。

在宇宙的深邃智慧中,负面极性(如权力、控制、恐惧等)常被第三密度实体误解为需要对抗或消灭的"敌人"。然而,根据《一的法则》,这些看似对立的力量实则是一切万有精心设计的催化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阻力,意识无法获得成长的动能;没有选择的对比,自由意志将成为空洞的概念。"

负面极性的本质功能是创造必要的张力场域,使寻求光明的灵魂能在明确的对立中淬炼自己的选择,意识需要在极性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跃升。当实体经历控制的桎梏时,对自由的理解才会从概念转化为生命体验;当恐惧的阴影笼罩时,内在的勇气之光才会被真正点燃。这种精妙的平衡正是《一的法则》中"通过对立面达成合一"的完美体现。

负面极性作为镜像,通过反射让实体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本质选择。正如没有阴影就无法感知光明,没有分离的体验,合一的觉知也将失去其深度。

因此,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简单地排斥负面极性,而在于理解其作为神圣工具的本质功能。当实体能够超越二元对立的表象,就会领悟:恐惧的最终意义在于教导无条件的爱,分离的终极目的在于唤醒对合一的永恒渴望。

因此,当有人试图控制你时,不妨问问自己:"这件事在教会我如何更勇敢地选择爱?" 当经历黑暗时刻时,可以这样想:"正是因为感受到黑暗,我才更清楚内心光明的存在。" 困境往往在提醒我们内心真正的力量。每个"不想要"的经历,都在悄悄告诉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极性的动态平衡:从对立到统一

在第三密度(地球当前阶段),极性表现为明显的对立,如善与恶、爱与恐惧。然而,随着灵魂向更高密度进化(如第四密度的爱与理解、第五密度的智慧),这种对立逐渐消融。 “在第六密度,实体将理解:服务他人(STO)与服务自我(STS)本质上是同一追寻的两种表达,因万物本是一体。” 这类似于磁铁的两极——虽然看似相反,却无法单独存在。用戏剧比喻进一步说明:演员可以扮演“英雄”或“反派”,但本质上都是同一意识(造物者)的演绎。

如何在生活中超越极性?

真正的灵性成长不在于消灭负面,而在于觉察其背后的统一性: 不评判的观察:当遭遇“控制”或“恐惧”时,不急于谴责,而是思考:“这如何教会我更深入地选择爱?” 真正的平衡在于有意识地选择,同时理解对立面的互补性。

最终,灵魂会领悟到,所有极性都是暂时的幻象(Illusion),而合一的真相始终存在。当灵魂经验足够丰富时,它会发现:黑暗只是未被照亮的光,分离只是尚未忆起的合一。正如RA所言: “当你理解服务他人即是服务自我,因万物皆是你自己时,你便触及了一的法则。”

因此,面对二元对立,我们无需恐惧或抗拒,而是以开放的心态体验、选择,并最终超越——因为一切极性,终将回归太一。


原创 花蕾汀 会飞的比目丑鱼

摘自《闲聊悟语》整理:木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觉醒家园

GMT+8, 2025-11-5 07:50 , Processed in 0.11037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